从剑桥走出的多情才子伯特兰罗素

作者田智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1-05

特色: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20世纪的哲学巨匠。1872年5月18日牛于英国寨埠头城。1890年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取得数学奖学金,1893年(三年级)时转学哲学,1894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并取得哲学学位。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定居美国。1950年6月获得英国国王乔治六世颁发的“荣誉勋章”。1950年12月获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获丹麦索宁奖。1964年建立“罗素和平基金会”。1970年2月2日与世长辞,享年98岁。 伯特兰·罗素一生几乎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他领略过黄昏时分的维多利亚时代的柔而晚霞,品尝过铁窗风味和夫去自由的苦楚,也曾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而奔走呼号,可谓饱经沧桑……。他作为哲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一个动荡不安的险恶世纪中,以其非凡的人格魅力,卓越的才智和罕见的活动,在学术领域和社会领域里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脚印。 与通常的隐居书斋脱离世事的纯学者不同,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终其一生热衷于政治活动和社会事物,并且撰写了大量关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著作。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 罗素兼有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双重身份,以追求真理和正义为终生职志。作为哲学家,池的思想大致经历厂绝对唯心主义、逻辑原子论、新实在论、中立一元论等几个阶段。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数理逻辑方面,他由数理逻辑出发,建立起来的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使他成为现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对真理的探索中,罗素从无门户之见,善于向各方面学习,善于自我省察,不断修进自己的观点。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哲学,他关注生活、面对现实;关怀现实、面向社会。丰富的生活背景使得他的哲学没有流于书斋式,亦不至于流于游戏,非常有现实感,还具有绅士风度。 罗素一生著书多达七八十种,论文几千篇,广泛地涉及到哲学、数学、科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教育、历史、宗教等诸多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他的大部分著作都能把理论的深刻性和表达的通俗性结合起来,既有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的思辨性,又有伏尔泰、达·芬奇作品的那种文采,其流畅清新的散文在美国文学中也享誉甚高。 终其一生,他性格和事业的*好写照是“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寻求,对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他还说,“爱情和知识把我向上导往天堂,但怜悯又总是把我带回人间。” 正如重新面对罗素需要智慧一样,处于全球化时代的我们需要各种各样的智慧,而在智慧的海洋中,罗素无疑是一盏明亮的灯,他有一双洞察“现实的慧眼”。无论其人生智慧、哲学智慧还是政治智慧对我们来说都是很有启发的。只要我们听一听他在三一学院墙内外的“高谈阔论”,瞧瞧那位叼着烟斗、目光深邃、白发如银的老人,看一看“滚热的马铃薯”……,感受一下生活中的哲人,我们就会觉得他无愧于一位多情的“独领世纪风骚的智者”。

推荐

天云数据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