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永新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详情 | 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包 装:平装-胶订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1532008丛书名: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专用教材所属分类:图书->考试->其他公职类考试->事业单位招考 |
作者介绍 | |
内容简介 | 《中公版·2022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专用教材:综合应用能力(D类)(全新升级)》本书严格依照事业单位招聘考试要求编写,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综合能力(D类)——中小学教师类教材。本书在正式讲解知识点前,介绍了基本考情、题型、考查特点和内容,以助考生在学习知识点之前对考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正文讲解包含4篇内容,篇至第三篇依据考试大纲架构起知识体系,即师德与职业认知,教育教学核心能力,教师自主发展能力三大模块,第四篇专门解读题型,将知识点融会贯通运用到解题中。 |
内容试读 | 事业单位分类考试综合应用能力(D类)考情解读 基本考情 考试时间:自2015年开始,每年按照上下半年共举行两次考试,上半年一般在5月举行,下半年一般在10月举行。除此之外,个别地区也会独立招考,具体招考信息需关注各地考试公告。 参考大纲:《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公共科目笔试考试大纲》。 考试性质和目标:《综合应用能力(D类)》是针对中小学和中专等教育机构的教师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而设置的考试科目,旨在测查应试人员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考试时限与总分:考试时限120分钟,总分150分。 试卷结构:《综合应用能力(D类)》分小学教师岗位和中学教师岗位两个子类,分别命制试题。试卷以主观题为主,一般包括辨析题、案例分析和教育方案设计三道大题或者案例分析和教育方案设计两道大题。案例分析和教育方案设计是历年的必考题型。下图是事业单位统考试卷的常规设置。 另外,在未参加统考的各省市(如陕西西安、湖北武汉等)综合应用能力(D类)试卷中,试题考查形式一般与统考相同,题量、分值、具体字数要求有时会有所不同。 题型介绍 辨析题通常要求考生对教育观点、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进行判断分析。具体来说,它要求考生做出正误判断,具体分析并阐明理由,后得出结论。 案例分析通常要求考生阅读、分析给定的教育案例(如教学日志、教育笔记、教学片段等),依据一定的理论知识回答所给问题,或做出评价,或做出决策,或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案,或总结启发等。 教育方案设计通常要求根据一定教育情境、为解决某些教育问题或培养学生某些品质、能力设计教育活动方案,一般要求考生拟订方案主题,阐述方案设计的依据,写出方案的目标、内容与过程,提出评估效果的方法等。 考查特点 (一)综合性lt;p-> 事业单位分类考试综合应用能力(D类)考情解读lt;br /-> 基本考情lt;br /-> 考试时间:自2015年开始,每年按照上下半年共举行两次考试,上半年一般在5月举行,下半年一般在10月举行。除此之外,个别地区也会独立招考,具体招考信息需关注各地考试公告。lt;br /-> 参考大纲:《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公共科目笔试考试大纲》。lt;br /-> 考试性质和目标:《综合应用能力(D类)》是针对中小学和中专等教育机构的教师岗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而设置的考试科目,旨在测查应试人员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中小学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lt;br /-> 考试时限与总分:考试时限120分钟,总分150分。lt;br /-> 试卷结构:《综合应用能力(D类)》分小学教师岗位和中学教师岗位两个子类,分别命制试题。试卷以主观题为主,一般包括辨析题、案例分析和教育方案设计三道大题或者案例分析和教育方案设计两道大题。案例分析和教育方案设计是历年的必考题型。下图是事业单位统考试卷的常规设置。lt;br /-> 另外,在未参加统考的各省市(如陕西西安、湖北武汉等)综合应用能力(D类)试卷中,试题考查形式一般与统考相同,题量、分值、具体字数要求有时会有所不同。lt;br /-> 题型介绍lt;br /-> 辨析题通常要求考生对教育观点、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进行判断分析。具体来说,它要求考生做出正误判断,具体分析并阐明理由,后得出结论。lt;br /-> 案例分析通常要求考生阅读、分析给定的教育案例(如教学日志、教育笔记、教学片段等),依据一定的理论知识回答所给问题,或做出评价,或做出决策,或提出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措施、方案,或总结启发等。lt;br /-> 教育方案设计通常要求根据一定教育情境、为解决某些教育问题或培养学生某些品质、能力设计教育活动方案,一般要求考生拟订方案主题,阐述方案设计的依据,写出方案的目标、内容与过程,提出评估效果的方法等。lt;br /-> 考查特点lt;br /-> (一)综合性lt;br /-> 主观题在考查考生知识积累和能力运用上具有综合性。lt;br /-> 一方面,考查知识积累的综合性。无论是辨析题还是案例分析,一般都涉及多个知识点的考查,需要考生具备良好的知识积累,即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对观点或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阐述。lt;br /-> 另一方面,考查能力运用的综合性。在作答时,考生需要综合运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lt;br /-> 试题的综合性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需对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应用。lt;br /-> (二)灵活性lt;br /-> 试题考查的形式、内容均具有灵活性。lt;br /-> 在形式上,除考查题型相对固定外,试题的设问方式灵活多变。例如,教育方案设计除主题(标题)、目标、内容与过程外,还涉及开场白、公开信、寄语等,考生应根据不同的设问方式灵活作答。lt;br /-> 在内容上,试题不是单纯地要求考生死记硬背相关知识点,而是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分析、解决问题。因此,试题几乎不存在标准答案,除了基本的作答思路和作答所需的理论知识点大致相同,考生在作答时的逻辑组织、言语表达等,都是因人而异的。如在设计教育方案时,针对同一个主题,考生可以组织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lt;br /-> 试题的灵活性要求考生在掌握答题策略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思考,能融会贯通,体现一定的创新性。lt;br /-> (三)通识性lt;br /-> 《综合应用能力(D类)》考试并非考查某一阶段、某一学科的具体知识,而是考查能力。它适用于所有中小学和中专等教育机构教师岗位的招考,注重考查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职业的通用能力。lt;br /-> 试题的通识性要求考生关注教师岗位对教师的统一的、一般的要求,关注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lt;br /-> (四)实践性lt;br /-> 从历年试题来看,案例中的教育情境多源于教育实践。如案例分析所呈现的材料,无论是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是班级管理中的突发事件,抑或是教师自我发展的相关做法,都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紧密联系。lt;br /-> 试题的实践性要求考生能够多关注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能够结合教育实践深入理解教育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指导实践,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lt;br /-> (五)专业性lt;br /-> 试题的作答要求考生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体现出较强的专业性。无论是评析材料中的人物行为,还是结合材料谈做法、启示,抑或是设计教育教学活动,都需要符合教育基本规律,挖掘材料背后隐含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并运用教育专业知识进行表述。lt;br /-> 试题的专业性要求考生能够从教育理论的视角审视教育问题,以专业的语言表述答案。lt;br /-> (六)先进性lt;br /-> 无论是案例的选取还是问题的设置,试题都具有贴近时代的特点,反映我国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契合新时期教师职业发展特征,体现了很强的先进性。lt;br /-> 试题的先进性要求考生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关注热点问题,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分析和解决问题。lt;br /-> 测评要素lt;br /-> 综合应用能力(D类)考试的测评要素主要包括师德与职业认知、教育教学核心能力和教师自主发展能力。lt;br /-> (一)师德与职业认知lt;br /-> 师德与职业认知主要包括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有正确认知,能够按照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分析和解决问题,依法施教。lt;br /-> 1.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念lt;br /-> (1)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我国教育目的与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素质教育的相关知识等,正确分析与评价教育现象。lt;br /-> (2)正确的学生观。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能够正确看待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尊重热爱学生。lt;br /-> (3)正确的教师观。对教师职业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看待教师的责任,热爱教育工作。lt;br /-> 2.正确认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lt;br /-> (1)掌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具体要求。lt;br /-> (2)运用教师职业道德相关要求正确分析和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行为,并约束自己的职业行为。lt;br /-> (3)运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处理教育活动中的主要关系,如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lt;br /-> 3.依法施教lt;br /-> (1)了解我国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lt;br /-> (2)明确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相关人员的合法权益。lt;br /-> (3)能够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分析教育现象和行为,明确法律依据和责任归属,并提出解决对策。lt;br /-> (二)教育教学核心能力lt;br /-> 教育教学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学生发展指导能力、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教育组织与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沟通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lt;br /-> 1.学生发展指导能力lt;br /-> (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学生的个别差异。lt;br /-> (2)了解学生学习心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培养等。lt;br /-> (3)了解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掌握德育的主要原则和方法;了解美育的任务、内容与实施;了解体育的基本策略。lt;br /-> (4)掌握心理健康与心理辅导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lt;br /-> 2.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lt;br /-> (1)具备教育教学基础知识。掌握教学过程、教学实施的基本环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知识。lt;br /-> (2)具备教学设计能力。掌握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的基础知识,具备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的能力。lt;br /-> (3)具备教学实施能力。具备教学情境创设能力、教学过程中的应变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等。lt;br /-> 3.教育组织与管理能力lt;br /-> (1)具备班级管理能力。掌握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与方法,了解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掌握班集体建设的策略等。lt;br /-> (2)具备课堂管理能力。掌握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管理等知识,有效应对课堂突发事件。lt;br /-> (3)具备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了解班级活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理论,能够设计常见的班级活动。lt;br /-> 4.教育教学评价能力lt;br /-> (1)掌握教学评价基础知识。了解教学评价的功能,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评价理念。lt;br /-> (2)具备学生评价和教师自我评价的能力。了解学生评价的基本类型,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了解教师自评的基本方法和策略。lt;br /-> (3)具备教育活动评价能力。根据相关教育理论对教育活动或教学案例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lt;br /-> 5.沟通合作能力lt;br /-> (1)具备师生对话能力,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合适的方法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和沟通。lt;br /-> (2)具备同事合作能力,能够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相互合作、共同促进。lt;br /-> (3)具备家校合作能力,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整合家庭和学校的各种资源,形成教育合力。lt;br /-> 6.语言表达能力lt;br /-> 语言表达能力体现在上述能力中,因此不单独讲解。lt;br /-> (三)教师自主发展能力lt;br /-> 教师自主发展能力主要体现为能够主动学习和反思,自主进行专业发展规划,能够在各种压力情境下积极进行心理调适。lt;br /-> 1.教育反思能力lt;br /-> (1)掌握教育反思的基础知识。掌握教育反思的含义、原则、内容、一般过程、主要方法等知识。lt;br /-> (2)根据相关教育理论对自己的教育活动进行反思,并进行自我改进。lt;br /-> 2.职业生涯规划能力lt;br /-> (1)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内容、阶段和常用方法等基础知识。lt;br /-> (2)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评价,并对自己的规划持续不断地进行改进、调整和完善。lt;br /-> 3.心理调适能力lt;br /-> 熟悉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等基础知识,了解教师心理调适的主要方法和技巧。lt;br /-> 备考指南lt;br /-> 为方便考生科学有效地备考,我们为考生提以下三点建议:lt;br /-> (1)通过考试大纲和真题,结合本书“考情解读”初步了解考试题型、考查特点、考查内容等基础考情。lt;br /-> (2)学习教材及专属课程,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做到知理论、会应用;掌握各题型的解题步骤与技巧,做到懂方法、会作答。lt;br /-> (3)在掌握理论与解题方法的基础上,刷题库,补短板;做套卷(真题、模拟),实战自测。lt;br /-> 篇师德与职业认知lt;br /-> 篇师德与职业认知lt;br /-> 章教育观念lt;br /-> 本章概述lt;br /-> 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应当且必须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本章主要从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指出了新时代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教育观念。lt;/p->显示全部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