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仇鹿鸣,孙英刚,余欣,杨俊峰,邱轶皓,朱 溢,温海清,徐 冲,唐 雯 |
出版社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详情 |
目录 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绪论 第一节 学术史的回顾与反思 第二节 基本史料价值述略 第三节 士族及其相关概念的省思 第四节 研究的旨趣与目标 第一章 汉魏时代的河内司马氏 第一节 两汉时代的河内郡与司马氏家族的文化转向 第二节 乡里秩序中的河内司马氏 第三节 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的权势网络 第二章 魏晋嬗代史事考辨 第一节 高平陵之变发微 第二节 司马师功业考 第三节 谁是司马氏的敌人:淮南三叛再研究 第四节 伐蜀之役与司马氏集团内部的矛盾 第三章 司马氏集团的形成、特质与矛盾衍生 第一节 从魏臣到晋臣:司马氏集团的凝聚 第二节 曹魏官僚阶层的政治心态:以司马孚、陈泰为例 第三节 司马氏集团的权力结构与矛盾衍生 第四节 受成之主:泰始年间的政治特质 第四章 武帝与西晋政治的转折 第一节 咸宁二年:不起眼的转折之年 第二节 齐王攸问题的再检讨 第三节 走向崩溃:晋武帝的政治遗产 结语 附录: 《司马芳残碑》考释 ——以中正成立的年代为中心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神文时代: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 序言 绪论 上篇 天命与预言 第一章 “洛阳测影”与“洛州无影”:中古知识世界与政治中心观 第二章 “黄旗紫盖”与“帝出乎震”:中古时代术数语境下的政权对立 第三章 “太平天子”:中古时代的救世主主义与政治宣传 第四章 金刀之谶:政治预言与宗教信仰的融合 中篇 祥瑞与灾异 第一章 乐与政通:《景云河清歌》的政治文化史研究 第二章 祥瑞抑或羽孽:五色大鸟与中古时代的政治宣传 第三章 佛教对阴阳灾异说的化解:以地震、火灾与武周革命为中心 第四章 庆山还是祇阇崛山:重释《宝雨经》与武周政权之关系 下篇 历数与历术 第一章 “朔旦冬至”与“甲子革令”:历法、谶纬与中古政治 第二章 “辛酉革命”说与龙朔改革:7—9世纪的纬学思想与东亚政治 第三章 无年号与改正朔:安史之乱中肃宗重塑正统的努力 附录 动物异象与中古政治 征引文献 书名索引 人名索引 专名索引 后记 再版后记 中古异相:写本时代的学术、信仰与社会 導論: 同相與異相 上編 寫本時代的學與術 第一章 史學習染:從《漢書》寫本看典籍傳承 第二章 物怪易占:闞氏高昌王國的卜筮與經學 第三章 厭劾妖祥:絲路遺物所見人形方術探賾 第四章 觀風望氣:吐魯番文書殘存占候之術鉤沉 第五章 選擇推步:黑水城文獻孑餘日者之術溯源 下編 中古博物的林中路 第六章 附子考:藥物的東西交通史 第七章 蕪菁考:菜茹的風華博物志 第八章 七寶考:佛寺寶藏的功能詮釋 第九章 土貢考:沙州貢品的歷史情境 第十章 異物考:龜兹方物的文化想象 徵引文獻 索引 後記 唐宋之间的国家与祠祀 ——以国家和南方祀神之风互动为焦点 书系缘起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回顾 第三节 研究取径 第四节 本书章节架构 第一章 地方官府祭祀与官神共理思维 第一节 “入境随俗”:长吏到任谒神的传统 第二节 礼神依据:地方自编祀典 第三节 祈祭的过程和祭祀对象 第四节 官神共理思维和祠祀信仰的统整 小结 第二章 唐宋之间地方祠祀具体规范的建立 第一节 唐五代朝廷无意管制各地祠祀 第二节 地方官游宦南方与祀神好巫之风 第三节 少数改造淫祀风俗事例的分析 第四节 从治政到教化:北宋前期建立常民祠祀活动的规范 小结 第三章 五代南方王国的封神运动 第一节 王国的自立与封神运动的展开 第二节 南方武人对陈果仁信仰的崇奉与封赠 第三节 封神活动“南热北冷”的现象 第四节 封神活动的内容与特色 第五节 北宋封神的“复盛” 小结 第四章 旌忠庙与贤人祠 第一节 赐封劝忠之风兴起 第二节 北宋中期祀贤运动的展开 小结 结论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蒙古帝国视野下的元史与东西文化交流 书系缘起 导论 第一章 “蒙古斯坦”的形成与草原领地的分封 一、导言 二、“蒙古斯坦”与成吉思汗的遗产 第二章 草原政治中心的西移与哈剌和林之成立 一、窝阔台家族统治时期的新、旧政治中心 二、东、西蒙古的统合与政治重心之西移 三、作为“公共领地”的哈剌和林地区 四、小结:草原分封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 草原分封制度的延伸及调整 ——以大蒙古国政治背景下的山西地区为中心 一、导言 二、窝阔台合罕时期的分封情势 三、贵由至蒙哥:蒙古帝国东西疆域的再分配 四、拖雷家族之山西分地考述 五、小结:大蒙古国时期的分封原则及特点 第四章 蒙古草原传统之移入及其转型 ——基于对诸蒙古汗国制度比较的一个考察 一、导言 二、西方蒙古汗国的“二元”构造 三、元代政治的内在结构 四、小结 第五章 伊利汗国的成立 ——异密·部族·集团(旭烈兀—阿合马时期) 一、前言 二、《五族谱·旭烈兀的异密名录》的分析 三、《五族谱·阿八哈汗异密名录》的分析 四、《五族谱·阿合马异密名录》的分析 五、怯薛 ——《五族谱》的制度切面 第六章 14世纪初斡儿答兀鲁思的汗位继承危机 一、前言 二、斡儿答世系与兀鲁思汗位传承特征 三、斡儿答兀鲁思外交政策上的独立性 四、斡儿答兀鲁思汗位危机的再考订 五、结语 第七章 大德二年(1298)伊利汗国遣使元朝考 ——法合鲁丁·阿合马·惕必的出使及其背景 一、前言 二、惕必家族的兴起 三、法合鲁丁出使行实再考 四、结语 第八章 “骨咄”新考 ——对内陆亚洲物质交流的一个考察 一、引言 二、东西方文献中关于“骨咄”的记载 三、骨咄作为贡礼在内亚外交活动中的涵义 四、结语 第九章 ?(Jūng)船考 ——13至15世纪西方文献中所见之“Jūng” 一、导言 二、关于Jūng(?)的词源 三、结论 第十章 《桃里寺文献集珍》(Safina-yi Tabrīz)所载世界地图考 一、文献背景 二、《诸域图纪》:蒙古帝国的世界地图及其意义 三、海图西来:回回图子与蒙古时代 四、疆理混一:《诸域图志》所见地名考释 五、结语 第十一章 14世纪马穆鲁克商人所述哈剌和林情报考 ——兼论马可·波罗同时代的阿拉伯远洋商人 一、序说 二、基本史料的文献学研究 三、历史学的考察 四、结论 第十二章 《五族谱》研究导论 ——研究史·文献特征·史料价值 一、《五族谱》的发现及其研究 二、《五族谱》的文献特征 三、在伊利汗国史学编纂传统中看《五族谱》的史料价值 四、《五族谱》在“后蒙古”(Post-Mongol)时期历史编纂中的影响 第十三章 吾道:三教背景下的金代儒学 一、前言 二、金代思想的展开:宋室南迁后的北方精英层及其思想 三、两个“道学”:金代的三教论 四、吾道:儒学话语下的文化认同 五、“道统”之移入及其回应:以郝经为中心 六、余韵 参考书目 索引 中古时代的礼仪、宗教与制度 书系缘起 编集说明 中国中古文史之学研究的方法与前景 中国中古郊祀礼的源流与特质 六朝佛、菩萨信仰述论 唐律中刑罚的理念与现实 ——作为“礼教性刑罚”的流刑 出土文献所见学术与信仰 出土文献所见唐代士族婚姻礼法的特点与源流 ——兼谈婚姻礼法与士族兴衰 Taboo Characters in Buddhist Manuscripts from Dunhuang 敦煌占怪书《百怪图》考 ——以杏雨书屋敦煌秘笈本和法国国立图书馆藏的关系为中心 麻姑山邓氏与唐代“北帝派”的传法谱系 国家祭祀、礼仪空间与礼制呈现 论魏晋南北朝之释奠 论唐宋时期的武庙释奠礼仪 汉六朝的郊祀与城市规划 汉晋间绶制的变迁 The Splintered View:A Visualization of Dichotomies in Tang Ritual Texts 宗教的知识网络与修行实践 Models of Buddhist Kingship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论古灵宝经“天文”和“神符”的渊源 ——以《太上洞玄灵宝五符序》的释读为中心 如何修得上仙? ——以古灵宝经中的太极左仙公葛玄为例 六朝名山的生活世界 ——以《东阳金华山栖志》为线索 历史书写、祥瑞灾异与政治架构 从“异刻”现象看北魏后期墓志的“生产过程” 秦汉的颁朔与改正朔 凉州瑞石与贞观政局 符瑞与地方政权的合法性构建:归义军时期敦煌瑞应考 附录1 “中古时代的礼仪、宗教与制度学术研讨会”议程 附录2 “中古时代的礼仪、宗教与制度学术研讨会”综述 附录3 “中古时代的礼仪、宗教与制度学术研讨会”参加报告 事邦国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礼变迁研究 书系缘起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 第三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大祀、中祀和小祀 第一节 大祀、中祀和小祀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祭祀等级制的展开 第三节 大祀、中祀和小祀祭祀对象的变化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郊祀礼仪 第一节 从郊丘之争到天地分合之争 第二节 皇帝亲郊礼仪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太庙祭祀 第一节 太庙庙数的变迁 第二节 太庙祭祀中私家因素的凸显 第三节 禘祫礼仪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释奠礼仪 第一节 孔庙释奠礼仪 第二节 武庙释奠礼仪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画境中州——金元之际华北行政建置考 书系缘起 导论 上篇 地方行政制度、区划及建置变迁考析 第一章 “十道”的变迁 ——兼论元代腹里地区的形成 第二章 “腹里”内部区划的生成及其地位探析 第三章 汉人世侯严实、张柔辖地的变迁 ——以丙申“画境之制”为主线 第四章 “万户路”、“千户州” ——蒙古千户百户制度与华北路府州郡体系 第五章 州的划分体制变迁 ——以“节度-刺史”体系为讨论中心 第六章 华北建置变迁之初步分析 下篇 《元史》卷五八《地理志》考释 参考文献 地名索引 后记 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 书系缘起 前言 单元一:“起元” 小引 第一章 魏晋国史书写的“禅让后起元” 第二章 南北朝国史书写的“起元”前移 第三章 西魏北周无年号纪年考 单元二:“开国群雄传” 小引 第一章 “开国群雄传”小考 第二章 《旧唐书》“隋末群雄传”形成过程臆说 单元三:“外戚传”与“皇后传” 小引 第一章 汉代的“外戚传”与外戚权力 第二章 魏晋南朝“皇后传”的成立 第三章 新出北魏《李晖仪墓志》与魏收《魏书》:北朝外戚书写的一个断面 单元四:“隐逸列传” 小引 第一章 汉代的隐逸书写与隐逸理解 第二章 “处士功曹”小论 第三章 “二十四贤”与曹魏王朝的隐逸书写 第四章 两晋南朝“隐逸列传”的成立 附录一 两晋南朝“白衣领职”补论 附录二 汉唐间的君臣关系与“臣某”形式 附录三 川勝義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评介 参考文献 索引 晏殊《类要》研究 书系缘起 绪论 第一节 《类要》总述 第二节 《类要》利用与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上编 《类要》综论 第一章 《类要》编纂考 第二章 《类要》的基本面貌研究 第三章 《类要》的流传与版本考述 下编 《类要》所引珍秘文献考 例言 第一章 《类要》中的正史与杂史 第二章 《类要》中的编年史 第三章 《类要》中的传记 第四章 《类要》中的地志 第五章 《类要》中的诏令奏议、律令职官与典故类史书 第六章 《类要》中的类书 第七章 《类要》中的总集与乐府资料 第八章 《类要》中的别集与单篇诗文 第九章 《类要》中的其他文献 结语 附录一 《类要》引书目录 附录二 唐职员令复原与研究 附录三 《两京新记》新见佚文辑考 附录四 《类要》中所见清辑《全唐文》未收之唐人篇章 参考文献 本书下编所叙录佚书索引 后记 博望鸣沙——中古写本研究与现代中国学术史之会通 图版目录 绪论 上编 书与人:学术史视野下的中古写本研究 第一章 空谷微妙声:“边缘敦煌学家”许国霖的历史印痕 第二章 “搜奇癖古入肝膈”:许承尧旧藏敦煌文献的调查与研究 第三章 “顾二郎”与“护陇使者”:首都博物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经眼录 第四章 发现“Fahs特藏”: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藏敦煌写经小考 第五章 又见“素文珍藏”:东京大学附属图书馆藏吐鲁番文书研读丛札 第六章 “天下之公宝须爱护”:御茶之水图书馆“成篑堂”旧藏敦煌文献漫录 第七章 石室秘笈之重光:《本草集注》写本与早期敦煌学史 第八章 从吐峪沟到法隆寺:《大唐西域记》古钞本追寻纪略 下编 学与术:写本考辨及诗史—图文集解 第九章 写本比定举隅:以俄藏敦煌文献为例 第十章 辨伪与存真:浙敦065文书伪卷考 第十一章 再论敦煌写本辨伪:以《瑜伽师地论》听讲笔记为中心 第十二章 述者与文士之间:《珠英集》残卷所见刘知幾佚诗笺证 第十三章 从文献学到历史学:由社条文书透视唐宋妇女结社 第十四章 重绘孩提时代:寻绎中古敦煌历史上的婴戏 第十五章 左图右书:不空所进虎魄宝生如来像稽考 第十六章 图像与信仰:东西星命学中的罗睺、计都释证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作者介绍 | |
内容简介 | 本书围绕中古著述中的纬书内容,以及具体政治活动中所体现的纬学思想,探讨中古时代知识、信仰与政治合法性的关系。"纬书"相对"经书"而言,主要指"七纬",包括《易纬》、《诗纬》、《乐纬》、《尚书纬》、《春秋纬》、《礼纬》、《孝经纬》及《论语谶》,其将经义的解释与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结合,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在王者仁政学说随宋明理学兴起之前,以天人感应和五德终始学说为基础的纬学思想,始终是中古政治理论的核心。与之相关的符瑞、灾异、德运、占候、天文、历法、音律、堪舆等内容,是古人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严密的内在逻辑,并且在当时的政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没有现代政治学说可以凭借的背景下,"太平"、"祥瑞"、"灾异"、"天命"等等,是主要的政治语言。而"龙图"、"凤纪"、"景云"、"河清"等,是主要的政治符号。本书所涉课题,不仅为中古知识、信仰世界的重要一环,又事关政治起伏与思想跌宕之关系,而以中古为样本,对理解整个人类历史中政权合法性的塑造也有一定思考。 |
内容试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