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Shefali Tsabary 青豆书坊 出品 |
出版社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详情 | 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包 装:平装-胶订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52003796所属分类:图书->亲子/家教->家教方法 |
作者介绍 | 沙法丽·萨巴瑞(Shefali Tsabary),出生于印度,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萨巴瑞博士早年受到东方正念思想的影响,后又将其同西方心理学理论加以融合,从而形成了自己有关正念生活与觉醒教育的理念。她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帮助过各类人群,比如亚洲海啸的幸存者、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女性、年老体弱者、企业领袖等。她曾在世界各地举办研讨会,并在各大公司、学校与家长团体发表演讲。东西合璧的特点让她赢得了全球范围内的受众。 萨巴瑞博士现同丈夫、女儿一起在纽约生活。 |
内容简介 |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规划图 唯有觉醒的父母才能帮助他们拥有*的命运轨迹 《父母的觉醒》是一本从心理与情感层面讲述教养之道的书。“觉醒”意味着对我们经历的一切事情保持清醒,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接受和应对它,而不去妄图控制或改变它。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养孩子的时候,要依从他们的本性,接纳他们的本真。父母的觉醒与改变是教育的真正开始。父母只有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 作者萨巴瑞博士提出,父母与孩子是人生旅途中的伙伴,平等互助是亲子关系的核心内容。如果父母能够放弃虚荣心、自负感、控制欲,尊重孩子的天性,就能与孩子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关系。如果父母愿意敞开胸怀,在实践中学习,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找寻答案,就能与孩子一起获得进步与拓展。 萨巴瑞博士运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鼓励广大父母用爱意与真诚穿越家庭教育的困境,破解亲子关系的难题,实现精神的觉醒;其深刻的教养之道不仅将孩子身体、思维、心灵的培养融为一体,也让父母得到完整的成长。lt;p->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规划图lt;br /-> 唯有觉醒的父母才能帮助他们拥有*的命运轨迹lt;br /-> 《父母的觉醒》是一本从心理与情感层面讲述教养之道的书。“觉醒”意味着对我们经历的一切事情保持清醒,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接受和应对它,而不去妄图控制或改变它。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养孩子的时候,要依从他们的本性,接纳他们的本真。父母的觉醒与改变是教育的真正开始。父母只有安顿好自己的身心,才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lt;br /-> 作者萨巴瑞博士提出,父母与孩子是人生旅途中的伙伴,平等互助是亲子关系的核心内容。如果父母能够放弃虚荣心、自负感、控制欲,尊重孩子的天性,就能与孩子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关系。如果父母愿意敞开胸怀,在实践中学习,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找寻答案,就能与孩子一起获得进步与拓展。lt;br /-> 萨巴瑞博士运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鼓励广大父母用爱意与真诚穿越家庭教育的困境,破解亲子关系的难题,实现精神的觉醒;其深刻的教养之道不仅将孩子身体、思维、心灵的培养融为一体,也让父母得到完整的成长。lt;br /-> 本书精华选摘:lt;br /-> ●要想学会觉醒的教养方法,就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建设同孩子关系的过程中学习,而不能只靠临时抱佛脚式的读书或学一些头痛医头的具体技巧。lt;br /-> ●觉醒的教养方法不仅需要我们善于倾听孩子,尊重他们的精神,同样需要我们重视纪律和约束,lt;br /->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技能。lt;br /-> ●觉醒地生活意味着在身体健康和精力充沛的条件下舞蹈,同时也作好在舞台上跌倒的准备。我们要明白,伤害固然会发生;但也要明白,我们有能力选择如何应对。我们虽然不得不屈从于生活中那些难以预料甚至是残酷的事件,但却有能力选择是否做一个受害者。lt;br /-> ●父母与孩子只有成为精神伙伴,才能让彼此的关系富有意义,实现精神上的相互促进。一旦将自己投入一种完整的、觉醒的亲子关系之中,我们将会脱离物质世界的羁绊,进入到一种庄严深沉的心灵互动当中。lt;br /-> ●父母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这个权利不是由我们授予的,而是与生俱来的。只要他们活在这世上,就有权利表达自己的心声、感情,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lt;br /-> ●父母要引导孩子接受各种境遇,既不要抗拒,也不要斗争。如此一来,他们将会学着心平气和地创造自己的生活,把生活看作是一个成长过程中的伙伴,而不是一个敌人或征服者。lt;br /-> ●我们越是客观地接受现实的本来面目,少将自己遇到的事情归结为“善与恶”,就越不会去事事解读、事事担心。如此一来,孩子即使发脾气,我们也不会由于受刺激而发作;即使我们纠正他们的行为,也不至于将自己以往的愧疚、恐惧、不信任宣泄给他们。lt;br /-> ●如果我们关注过程而非结果,那么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就会萌发出来,自发地产生兴趣和动力。他们也就不会为了赢得我们的认同而去追求好成绩。他们响应的是自身的呼唤,满足的是自身的渴望;他们不会为了成功而成功,而会努力追求有意义的生活。lt;br /-> ●如果我们允许孩子体验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就会以惊人的速度获得释放。一旦孩子体验到痛苦*纯粹的形式,而没有为其徒增抗拒或反应,痛苦本身就会转化为智慧与希望。lt;br /-> ●我们应该从错误的表象之后发掘孩子初始的善良动机,这样做将会鼓励孩子相信自己天性中的美好。如果我们仅仅关注糟糕的结果而忽略善良的动机,孩子就会失去尝试的热情。lt;br /-> ●如果父母为了融洽相处而回避真实的自我或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与感受,那么孩子也会模仿这种不真实的生活方式。当孩子看见我们故作姿态以博取他人的认可时,他们也会学着取悦他人,并努力调整自己的状态去迎合对方的好恶。lt;br /-> ……lt;/p->显示全部信息 |
内容试读 | 章 一天早晨,我女儿兴致勃勃地将我从梦中推醒。“仙女送给你一个惊喜的礼物,”她冲我耳语道,“瞧瞧仙女送了你什么!” 我一伸手,从枕头底下摸出一张一美元的纸币,只见它从正中间被撕成了半截。女儿说:“仙女送了你半块钱,还有半块在爸爸枕头下面。” 这一下,我睡意全消。 与此同时,我发觉眼前的处境有些左右为难。一时间,我的脑海里充满了各种念头:“钱不是长在树上的,我的女儿一定要正确理解金钱的价值;我该不该借此机会教导她,让她不要浪费金钱,告诉她撕成两半的钞票就不能用了呢?” 当时我意识到,自己作出的反应有可能让孩子精神大振,也有可能伤了她的心。所幸的是,那一刻我决定把问题搁置起来,不忙着给她“上课”;我只是告诉她,我很为她自豪,因为她那么慷慨地贡献出了自己仅有的一块钱;我还要感谢仙女,因为她很高尚,而且一碗水端平,明察秋毫地把钱平分给了我和她爸爸。女儿听了这些以后眼中放出了光芒,整个卧室好像都为之一亮。 我们所养育的是一副个性独立的精神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状况,我们需要在理智与心灵之间挣扎一番——或者可以说是“自负心”和“真心”之间的挣扎。“真心”指的是真实的自我,它是事物的纯粹写照。教养孩子的过程就好比走钢丝,一步走错就会伤害一个小小的心灵;同样,一个适当的鼓励就可以让他们在空中昂首阔步。每时每刻,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有可能打断他们的进步,让他们裹足不前;也有可能让他们感到振奋,对他们形成促进。 我们的孩子只会忠于他的自我角色,那时候,他们全然不关心我们这些家长所揪心的事情。自己在他人眼里是怎样的,有什么突出的成绩,有没有优异的特长,表现如何……这些事情都是成人们全心关注的,孩子却浑然不放在心上。孩子不会心思很沉重地看待世间的各种事情,他们只会一头扎进经验的王国里,对任何冒险都愿意放手尝试一番。lt;p-> 章lt;br /-> lt;br /-> 一天早晨,我女儿兴致勃勃地将我从梦中推醒。“仙女送给你一个惊喜的礼物,”她冲我耳语道,“瞧瞧仙女送了你什么!”lt;br /-> 我一伸手,从枕头底下摸出一张一美元的纸币,只见它从正中间被撕成了半截。女儿说:“仙女送了你半块钱,还有半块在爸爸枕头下面。”lt;br /-> 这一下,我睡意全消。lt;br /-> 与此同时,我发觉眼前的处境有些左右为难。一时间,我的脑海里充满了各种念头:“钱不是长在树上的,我的女儿一定要正确理解金钱的价值;我该不该借此机会教导她,让她不要浪费金钱,告诉她撕成两半的钞票就不能用了呢?”lt;br /-> 当时我意识到,自己作出的反应有可能让孩子精神大振,也有可能伤了她的心。所幸的是,那一刻我决定把问题搁置起来,不忙着给她“上课”;我只是告诉她,我很为她自豪,因为她那么慷慨地贡献出了自己仅有的一块钱;我还要感谢仙女,因为她很高尚,而且一碗水端平,明察秋毫地把钱平分给了我和她爸爸。女儿听了这些以后眼中放出了光芒,整个卧室好像都为之一亮。lt;br /-> lt;br /-> 我们所养育的是一副个性独立的精神lt;br /-> 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状况,我们需要在理智与心灵之间挣扎一番——或者可以说是“自负心”和“真心”之间的挣扎。“真心”指的是真实的自我,它是事物的纯粹写照。教养孩子的过程就好比走钢丝,一步走错就会伤害一个小小的心灵;同样,一个适当的鼓励就可以让他们在空中昂首阔步。每时每刻,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有可能打断他们的进步,让他们裹足不前;也有可能让他们感到振奋,对他们形成促进。lt;br /-> 我们的孩子只会忠于他的自我角色,那时候,他们全然不关心我们这些家长所揪心的事情。自己在他人眼里是怎样的,有什么突出的成绩,有没有优异的特长,表现如何……这些事情都是成人们全心关注的,孩子却浑然不放在心上。孩子不会心思很沉重地看待世间的各种事情,他们只会一头扎进经验的王国里,对任何冒险都愿意放手尝试一番。lt;br /-> 在“仙女”造访我的卧室的那个早晨,我女儿压根没想过金钱的价值,也没想过用分给我“半块钱”来满足我的自负心理;她也没有考虑过那么急急忙忙把我吵醒是不是太早了一点儿。她所表现出来的仅仅是真实、美好、自主的创造力——欢欢喜喜地展示自己的慷慨大方,然后看着父母因为“仙女”的意外访问而高兴,她自己也就跟着高兴。lt;br /-> 身为家长,我本人就必须反复面对这样的局面:女儿就在眼前,期待着我的反馈。此刻,她就像个成年人一般,一个和我一样的成年人,具有一整套同我一样的经验和感受——期盼、希望、兴奋、想象、天才的创意、疑惑的感觉、体味喜悦的能力,凡此种种与我们并无二致。然而同许多家长一样,我也常常受到自己思维模式的局限,在需要我反馈的时候错失了机会。我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就会讲大道理,好为人师;如此一来,在女儿独特而神奇的表达方式面前就常常显得懵懂而迟钝,甚至不曾意识到:她正在展示一个人间仅有的自我呀。lt;br /-> lt;br /-> 有一点很关键: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不是在培养一个“迷你版”的自己,而是在塑造一个具有独立特征的灵魂。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铆足精神,努力把我们自己同我们的孩子区分开来。我们不能把孩子当成一件拥有物。只有从灵魂深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调整好自己,心甘情愿地按照孩子的需求去教养他们,而不是按照我们的需求去勉强地塑造他们。lt;br /-> 对每个孩子的个体需求,我们往往不能满足。相反,我们偏向于将自己的主张和期望投射在他们身上。即使我们有善意的动机,想要鼓励孩子做真实的自己,但许多家长仍旧会落入俗套,不经意间将自己的计划强加在孩子身上。其结果是,长幼关系每每会封锁而不是激活孩子的精神。恰恰由于这个关键原因,许多孩子长大后遭遇了麻烦,还有很多人遭受到机能障碍之苦。lt;br /-> 我们每个人初为人父、人母的时候,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这些憧憬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些空泛的幻想。我们会持有一些从来没有检验过的想法、信念、价值观、假设。很多父母甚至认为,根本没必要对自己的世界观提出疑问,因为我们相信自己是“正确的”,于是就不再需要反思了。如此一来,我们就形成了僵化的思维模式,在没有审视自己的世界观之前,就期望孩子按照我们既有的想法去表达他们自己。我们没有意识到,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后代对他们的精神其实是一种桎梏。lt;br /-> 举例来说,如果父母在某方面能力超群,就自然而然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某种特长。如果你是艺术家,很可能就会敦促孩子去开发艺术专长。如果你在学校里是读书的奇才,就会一厢情愿地希望孩子也聪颖善学。如果你在学业上并不出色,甚至毕生为学习所累,就会担心孩子也和你一样,于是竭尽所能地避免他们重蹈覆辙。lt;br /-> 我们想把自认为“好的”教给孩子。然而,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忘记这么一条:父母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那才是他们人格精神的真实反映。lt;br /-> 在儿童的世界里,充满了“这是……”,而不是“这不是……”。他们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充满潜能的内心世界。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规划图。如果你相信,可以说这是因缘注定。因为每一个孩子体内都藏着一幅蓝图,他们早早地就开始接触本质的自我,同时开始体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身为家长,注定要去帮他们实现这些心愿。麻烦的事情是:如果不认真观察他们,我们就会剥夺天赐他们的权利,让他们无法走上的命运轨迹。我们往往会将自己对前途的规划强加在他们身上,那样一来,我们等于是用自己武断的想法改写了他们的命运。lt;br /-> 我们往往无法与孩子的心灵达成同步,对此也不必惊奇。如果连自己的心声都没有倾听过,又怎么倾听孩子的?如果我们做不到感受自己的心灵,又如何去感受孩子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作为父母,如果我们自己失去了内心的方向,想必我们的儿女也将在迷茫和疏离中长大,甚至不可避免地时常感到沮丧。一旦同自己的内心世界失去了联系,我们教养孩子的能力就会大为降低,本质的力量就难以发挥;而要想开明地教养儿童,需要的恰恰是发挥这种力量。lt;br /-> 说到这里,我的意图是想将本书作为一枚救生圈抛向父母——尤其是那些孩子正值青春期的父母。我的许多切身经验告诉我,一切努力都不会为时过晚,纵然你已经同十几岁的孩子经历过一番挣扎却无法建立起情感纽带。当然,如果你的孩子年纪更小,你的努力起步更早,那么建立的纽带自然更为牢固。lt;/p->显示全部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