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试读 | 剪纸安史之乱的爆发,让颠沛流离的杜甫备尝艰辛。他携老小一路北逃,满目荒凉,看不见人影也得不到食物。孩子饥饿时,只得用手捂住她的嘴,以防她的哭声吸引附近的虎狼。直到在周家洼遇见昔日老友,杜甫一家才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好友不仅安排食宿、安慰勉励,甚至“翦纸招我魂”。这大概是一种民间风俗,为受惊者剪人形纸,召唤魂魄以定神。这首杜甫事后感念好友的诗作《彭衙行》,是目前所知的记载“剪纸”一词最早的文献。当然,远在杜甫之前,剪纸已风行于世,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商朝的时候,人们就将薄薄的金箔和绢帛进行雕刻、裁断,做成类似剪纸样式的物什(3-2-1)。到了西周初年,周成王和弟弟游戏时,将桐叶削成玉圭的模样,封弟弟为诸侯王,这被当成最早的剪纸。不过这个故事遭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真假难辨。剪纸,一为剪,一为纸。就从字义而言,也得到汉代才有实现的可能。出土文物中,最早的剪刀是广州淘金坑发掘的西汉铁质剪刀,最早的纸则是西汉的麻纸,经蔡伦改革后,才普及于世。与雕刻相比,“剪”显得更为精细,纸也代替金箔以降低成本,制作剪纸才得以成为广泛流传的民间习俗。按李商隐的诗词“翦彩为人起晋风”,剪纸风俗大约出现于魏晋南北朝,这也是纸张渐渐取代竹简的时代。两晋重视人日,也就是正月初七,纪念女娲造人的日子。当时的人们会剪彩或镂金箔,做成人的形状,佩戴在头发上做装饰。这个“彩”或许是丝织品。其余节日也有剪彩习俗,立春剪燕子,五月初五剪小虎,盂兰盆节剪佛花来装饰礼堂。纸钱的运用也可能开始于南北朝,彼时铜钱缺乏,再加上佛教也引入了火葬,纸钱有所萌发。传说南齐废帝就喜好鬼神,“剪纸为钱”。剪纸真正有实物证明,是从唐代开始的。新疆阿斯塔纳古墓群曾出土了连体纸人和圆形团花,大概是为了招魂所用,与杜甫的故事类似;莫高窟也有佛教相关的剪纸。这个时期,纸钱经宰相的推广,进入官方祠祀和民间街巷;立秋剪楸叶的习俗逐渐形成,盛行后世的宋、明、清,男女都会将楸叶、花瓣、石楠红叶裁成花样,并佩戴于顶。晚唐两宋时期,吉州窑创造了剪纸贴花瓷(3-2-2、3-2-3),即将剪纸的花纹作为纹样刻于瓷器。宋代之后,剪纸进入鼎盛时期,年幡、春胜、春花、华胜,样式繁多。走马灯里的骑马人物、深闺巧娃、三国鼎立、楚汉相争,都通过剪纸的形式映于灯纸。。同时,也出现了专门剪纸的手艺人,他们往往聚集于首都的天街,能随心所欲剪出各式花样。有位名唤俞敬之的,可以剪名家书法;之后又有个少年,甚至可在衣袖中剪字和花朵……技艺高超,可比肩杂技。元代时出现了扫晴娘,剪纸为女形,手上提着扫帚,挂在屋檐下祈祷晴天。日本的晴天娃娃正是从中国的扫晴娘演化而来。明代时点色技术成熟,可以对剪纸各部分进行染色,当时的人们也因此改进了扫晴娘,给她添了红绿衣服。清代时,剪纸在贵族、文人、平民中都有所发展:满族本就有剪纸风俗,如今引入了皇宫大内更为流行;诗意文意剪纸也很兴盛,文人以剪纸的形式临摹古人书画;而类似《欢乐图》的生活民俗类剪纸,也在当时大行其道。lt;p->剪纸lt;br /->安史之乱的爆发,让颠沛流离的杜甫备尝艰辛。他携老小一路北逃,满目荒凉,看不见人影也得不到食物。孩子饥饿时,只得用手捂住她的嘴,以防她的哭声吸引附近的虎狼。直到在周家洼遇见昔日老友,杜甫一家才得到了喘息的机会。好友不仅安排食宿、安慰勉励,甚至“翦纸招我魂”。这大概是一种民间风俗,为受惊者剪人形纸,召唤魂魄以定神。这首杜甫事后感念好友的诗作《彭衙行》,是目前所知的记载“剪纸”一词最早的文献。lt;br /->当然,远在杜甫之前,剪纸已风行于世,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商朝的时候,人们就将薄薄的金箔和绢帛进行雕刻、裁断,做成类似剪纸样式的物什(3-2-1)。到了西周初年,周成王和弟弟游戏时,将桐叶削成玉圭的模样,封弟弟为诸侯王,这被当成最早的剪纸。不过这个故事遭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真假难辨。lt;br /->剪纸,一为剪,一为纸。就从字义而言,也得到汉代才有实现的可能。出土文物中,最早的剪刀是广州淘金坑发掘的西汉铁质剪刀,最早的纸则是西汉的麻纸,经蔡伦改革后,才普及于世。与雕刻相比,“剪”显得更为精细,纸也代替金箔以降低成本,制作剪纸才得以成为广泛流传的民间习俗。lt;br /->按李商隐的诗词“翦彩为人起晋风”,剪纸风俗大约出现于魏晋南北朝,这也是纸张渐渐取代竹简的时代。两晋重视人日,也就是正月初七,纪念女娲造人的日子。当时的人们会剪彩或镂金箔,做成人的形状,佩戴在头发上做装饰。这个“彩”或许是丝织品。其余节日也有剪彩习俗,立春剪燕子,五月初五剪小虎,盂兰盆节剪佛花来装饰礼堂。纸钱的运用也可能开始于南北朝,彼时铜钱缺乏,再加上佛教也引入了火葬,纸钱有所萌发。传说南齐废帝就喜好鬼神,“剪纸为钱”。lt;br /->剪纸真正有实物证明,是从唐代开始的。新疆阿斯塔纳古墓群曾出土了连体纸人和圆形团花,大概是为了招魂所用,与杜甫的故事类似;莫高窟也有佛教相关的剪纸。这个时期,纸钱经宰相的推广,进入官方祠祀和民间街巷;立秋剪楸叶的习俗逐渐形成,盛行后世的宋、明、清,男女都会将楸叶、花瓣、石楠红叶裁成花样,并佩戴于顶。lt;br /->晚唐两宋时期,吉州窑创造了剪纸贴花瓷(3-2-2、3-2-3),即将剪纸的花纹作为纹样刻于瓷器。宋代之后,剪纸进入鼎盛时期,年幡、春胜、春花、华胜,样式繁多。走马灯里的骑马人物、深闺巧娃、三国鼎立、楚汉相争,都通过剪纸的形式映于灯纸。。同时,也出现了专门剪纸的手艺人,他们往往聚集于首都的天街,能随心所欲剪出各式花样。有位名唤俞敬之的,可以剪名家书法;之后又有个少年,甚至可在衣袖中剪字和花朵……技艺高超,可比肩杂技。lt;br /->元代时出现了扫晴娘,剪纸为女形,手上提着扫帚,挂在屋檐下祈祷晴天。日本的晴天娃娃正是从中国的扫晴娘演化而来。明代时点色技术成熟,可以对剪纸各部分进行染色,当时的人们也因此改进了扫晴娘,给她添了红绿衣服。清代时,剪纸在贵族、文人、平民中都有所发展:满族本就有剪纸风俗,如今引入了皇宫大内更为流行;诗意文意剪纸也很兴盛,文人以剪纸的形式临摹古人书画;而类似《欢乐图》的生活民俗类剪纸,也在当时大行其道。lt;br /->古代的剪纸不只具有装饰作用,也含有一定的文化喻义。宗教中就常常将纸张剪成蝴蝶或仙鹤,轻轻呼气吹散或者用水唾之。道士也会用剑劈砍纸张,以驱鬼辟邪。民间小说甚至常常写到,心生邪念者制作人形纸,诅咒憎恨的人。医学中也常用到剪纸,李时珍便写到过一种巴豆纸,是小儿腹泻时,贴花纸于眉心。这或许是早期巫医的残留,在实践中起到一种安慰的效用。lt;br /->随着清末现代商埠的开放,剪纸匠人走出自己的作坊,来到更大的地方谋生,将剪纸融入报纸、海报、贺卡。新中国成立前后,政府大力征集剪纸,聚集分散的剪纸匠人,组织合作社。早年的动画片制作者甚至从剪纸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了不少新作品: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猪八戒吃西瓜》到八十年代末的《牛冤》,甚至包括《熊猫百货商店》这样的水墨剪纸动画。不过,近年来,剪纸走向了衰落,早期匠人退出了舞台,新人难以为继。不知下一个剪纸的辉煌时代何日到来。lt;/p->显示全部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