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天带你搞定传播学

作者冯尚钺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详情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包 装:平装-胶订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300307466所属分类:图书->考试->考研->考研专业书
作者介绍冯尚钺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硕士,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学博士,两届今日头条“金字节科技报道奖”获得者。新闻传播学考研资深辅导专家,拥有近十年传播学考研经验,先后辅导数千名考研学子成功上岸。笔名“瓦洛佳”,微信公众号“传播学考研必读”、微博“传播学考研就找瓦洛佳”创始人。
内容简介《60天带你搞定传播学》描摹出传播学完整的知识框架,堪称传播学学习的“日课”。本书集纳梳理了与传播学相关的重要知识点,将所有传播学知识的学习整体拆分为60天,分默写本、答案本两册,通过记忆、复习、考查三合一的集中训练,让学生在自测中迅速掌握、巩固传播学知识。本书主要特点如下:重在规划,循序渐进地设计栏目,帮助读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书将学习进度确定为 60 天固定的学习任务,便于读者自我对照。重在落实,统合学习过程,记忆与练习合一。本书分默写本、答案本两册,默写本将基本知识点变为填空练习题,答案本对应列出答案。读者可以在“默写本”模拟的解题答题中发现自己记忆中缺失的部分,然后带着需求回归“答案本”,将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记忆点上。重在运用,详细讲解知识点的运用,倡导学以致用。
内容试读运用问题可以说是复习过程中真正的“老大难”问题。传播学与新闻学及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此:仅仅学习理论还不行,还要学会如何运用;不仅要会孤立地运用单一理论,还需要运用多个理论进行综合分析。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提出了运用传播理论进行研究生考试的十个层次,同学们可以对号入座,找到自己的问题。 第一层:学会理论。 这是最初的层次,也是最基本的层次。要注意的是在新闻传播学考研中,学会理论不仅仅意味着理解理论,也意味着背诵理论。因为当下的新传考研竞争空前激烈,如果答题时只是大概类似地作答而不是精确作答,得到的分数往往不高。因此这个层次考查的其实就是背诵能力。 第二层:分析现象。 学会理论之后,能够在答题中运用是应试的第二个层次,一般可以分为四步:(1)理论申明,“根据 X 理论”,这部分要放在前面,方便提醒阅卷老师你用了什么理论。(2)理论的简单概述。(3)X 理论如何被应用于 Y 事件,也就是分析的核心部分。(4)如果可能,举出一个例子以更好地说明理论。 应该说,这个层次也不难,但是也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是同学们平时就要思考、积累运用理论的方法,把它作为理论的一部分来记忆。其次,要弄清理论的适用范围和背景。例如用批判学派的一些学者针对西方国家国情的批判来套中国现状就会有问题。最后,分析现象的时候切忌以“分析”为主体,过多过长的理论概述与案例分析都是赘余的。 第三层:多面分析。 传播现象是复杂多面的,例如“假新闻”这个现象,从新闻的角度看是新闻伦理失范问题;从传播媒介的角度看是媒介转型引起的传播失调,也有社交媒体“后真相”的推波助澜;从传播受众的角度,部分假新闻扩散也有受众媒介素养不高的因素……任何一道大题都会涉及不同的层面。那么这个阶段,就需要去运用多个新闻和传播理论从多层面、多角度综合分析。 达到这个层次的同学往往已经到了复习中期,有了一些理论积累,答题时思维非常活跃,觉得什么理论都可以用,只要是相关的都想拿来尝试一下。因此,这个阶段的答题往往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写了很多点,但是每个点都不深入;有亮点,但是常被掩盖在一堆散乱的分析里;点与点之间也几乎没有逻辑联系。如果你有这样的问题,就应该进阶到下一步了。lt;p->运用问题可以说是复习过程中真正的“老大难”问题。传播学与新闻学及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此:仅仅学习理论还不行,还要学会如何运用;不仅要会孤立地运用单一理论,还需要运用多个理论进行综合分析。 lt;br /->关于这个话题,我们提出了运用传播理论进行研究生考试的十个层次,同学们可以对号入座,找到自己的问题。 lt;br /->第一层:学会理论。 lt;br /->这是最初的层次,也是最基本的层次。要注意的是在新闻传播学考研中,学会理论不仅仅意味着理解理论,也意味着背诵理论。因为当下的新传考研竞争空前激烈,如果答题时只是大概类似地作答而不是精确作答,得到的分数往往不高。因此这个层次考查的其实就是背诵能力。 lt;br /->第二层:分析现象。 lt;br /->学会理论之后,能够在答题中运用是应试的第二个层次,一般可以分为四步:(1)理论申明,“根据 X 理论”,这部分要放在前面,方便提醒阅卷老师你用了什么理论。(2)理论的简单概述。(3)X 理论如何被应用于 Y 事件,也就是分析的核心部分。(4)如果可能,举出一个例子以更好地说明理论。 lt;br /->应该说,这个层次也不难,但是也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是同学们平时就要思考、积累运用理论的方法,把它作为理论的一部分来记忆。其次,要弄清理论的适用范围和背景。例如用批判学派的一些学者针对西方国家国情的批判来套中国现状就会有问题。最后,分析现象的时候切忌以“分析”为主体,过多过长的理论概述与案例分析都是赘余的。 lt;br /->第三层:多面分析。 lt;br /->传播现象是复杂多面的,例如“假新闻”这个现象,从新闻的角度看是新闻伦理失范问题;从传播媒介的角度看是媒介转型引起的传播失调,也有社交媒体“后真相”的推波助澜;从传播受众的角度,部分假新闻扩散也有受众媒介素养不高的因素……任何一道大题都会涉及不同的层面。那么这个阶段,就需要去运用多个新闻和传播理论从多层面、多角度综合分析。 lt;br /->达到这个层次的同学往往已经到了复习中期,有了一些理论积累,答题时思维非常活跃,觉得什么理论都可以用,只要是相关的都想拿来尝试一下。因此,这个阶段的答题往往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写了很多点,但是每个点都不深入;有亮点,但是常被掩盖在一堆散乱的分析里;点与点之间也几乎没有逻辑联系。如果你有这样的问题,就应该进阶到下一步了。 lt;br /->第四层:逻辑框架。 lt;br /->多面分析的下一步就是找到逻辑框架。框架的实质就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去进行思考。好比说房间里东西摆放没有秩序,就很难记清楚东西的位置在哪里。而如果把它按照一定的分类放到柜子、箱子、盒子里,那么只要记住整体的箱子、柜子所在的位置即可。解题框架的作用和这个例子类似,例如我们的 5W 理论框架为什么这么好用?就是因为它将种类繁多的大众传播理论划分成了五个部分,我们要找理论的时候不用去一个一个想,只需要从五个方面思考即可。这五个层面关系紧密,环环相扣,完整全面地概括了大众传播现象的本质。IVV lt;br /->我们答题实际上也需要有这样的框架感。5W 框架应用虽广,但也有局限性,例如新媒体中传播者和传播受众很多时候是难以区分的,除此之外,针对一些只涉及其中一个 W 的议题(例如受众变化),用 5W 框架解释也有点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学到后期也需要其他的框架,例如针对某一类型题目框架(因果题、对策题),或是针对某一议题的框架(例如媒介融合等),再不断运用新的理论资源完善补充已有框架。这样,在遇到特定题目的时候能熟练调用相关的框架,就可以大大节省时间,同时体现你的逻辑思维能力。 lt;br /->第五层:层次细分。 lt;br /->许多同学学到了第四层,会认为完全可以应付答题,但其实有了框架以后,才进入到应试真正的高难部分。近年来,大部分研究生招生学校都在“反押题、反模板”,因为框架太死,容易导致答案千篇一律,没有变化。因此当你有了框架以后,就需要通过进一步思考去找到更好的答题方法。 lt;br /->最简单的拓展方法就是对传播现象进行不同层次的细分。比如我们大多数理论都是对现象做中观层次的分析,但是如果能够向微观和宏观拓展,则又是一片新的天地。在微观层面我们强调细分,譬如表情包,彭兰老师在《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中已经给出了完整的定义和分析,看起来已经无处拓展。但是从微观上看,每个表情包都是不同的,有些表情包是用于社交交友,强调简明、易懂、通用性;有些表情包则属于情绪甚至观点表达,强调对某一内容立场的解构、嘲弄。这样分层,就又可以找到探讨的空间。而从宏观上看,可以强调整体本质,表情包属于网络文化这个更大范畴,体现了网络文化的草根性、参与性,当然也有商业化的可能。这样,就又可以进行更多的探讨。 lt;br /->第六层:环境交汇。 lt;br /->任何传播现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环境中进行的。很多时候环境决定了传播现象的动因、过程,以及暗示了最终的解决方案lt;/p->显示全部信息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