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斋藤学 著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
详情 |
扉页 前言 第一章 苦 苦人生之多艰 令人作茧自缚的“内在母亲” 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人生主旋律 “问题”是帮助我们活下去的手段 很多被霸凌的孩子都说不出“我不想上学” 贤妻良母有时也会给孩子带来困扰 将“症状”转变为“要求” 拒绝无用的自我对话 提升自我肯定感,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二章 爱 渴望被爱而不得 “不能成为好孩子就会被抛弃”的理念 重蹈覆辙的女儿们 名为“需要被需要”的病 人在有必要时才会改变 那是以人生为赌注的“一局定胜负” “费事”的父亲会阻碍女儿的自立 何谓健康的自恋 从爱自己开始 只和自己比较 承认你讨厌的人也是对你很重要的人 接纳平凡的自己,懂得关心他人 第三章 囚 无法逃离名为“应该”的诅咒 亲子关系中的拖累症 从“扮演孩子”的痛苦中解放自己 臣服于世俗观念的父母们 从“父母主张”中毕业 平凡的我与难以满足的父母期望 无法接纳自己 解除“共生关系”的方法:让母亲获得幸福 无法为自己而活的日本母亲们 随心而活并不会被大家讨厌 第四章 恐 对人际关系边缘化的恐惧 害怕当个普通人 建立平等的关系方能远离成瘾 找到释放真我的“安全地带” 人会被潜意识支配 遭受心灵创伤也要活下去 成年小孩的康复道路 母亲对孩子感到愤怒是正常的 家既可能是最安全的地方,又可能是最危险的地方 被职场淘汰的恐惧使他们走向过劳死 第五章 寂 难以忍受的孤独 丰富的精神世界源自寂寞与无聊 沉迷是为了活下去所做的最后挣扎 输给寂寞的人也会输掉人生 寂寞中的顾影自怜会变质为恨意 在温暖家庭中迷失的“演员”们 虚幻的风平浪静 通过问题行为感知自我存在的人 摄食障碍源于只会用商品价值衡量自己 一边虚张声势一边陷入罪恶感的男人们 作为渺小的人类,个人能办到的事其实很少 成熟的人在独处时也并非“孤身一人” 第六章 叹 为什么不幸的总是我 所谓“不幸的人生宿命”是可以被修改的 当想要改变自己的性格时 真正的成年人能和自己的欲望和谐相处 人会本能地“投桃报李” 世上多的是“令人惋惜的梦想” 家庭问题有时会暂时防止家庭破碎 认为自己让父母失望的孩子会被负罪感所吞噬 第七章 怒 无法原谅伤害过自己的人(父母) 无法发怒的三种情况 被压抑的愤怒会转化为毁灭对方的恨意 我们往往无法置求死之人于不顾 仇恨就像“腐烂的苹果” “人品”或“人格”就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些习惯 无法从男性(丈夫或儿子)暴力中逃离的女人 不要为了父母而活 “假我”与“真我” 为了今后更加快乐充实人生 |
作者介绍 | |
内容简介 | 每个人“问题行为”的背后,都有着更深层的原因,那些叛逆、对抗、逃避、成瘾的行为,或许并没有恶意的动机。 有时候我们虚张声势的自信,实际上是畏惧失败;有时候我们选择“躺平”,实际上是无力改变的自我保护;有的人表现得颓废、孤独,拒人于千里之外,实际上渴望被人照顾;有的人酗酒成瘾,实际上希望一事无成的自己也能被爱;有的人常年失眠,实际上是希望多一些可以什么都不用做的时间…… 正是由于很难坦率地表达出这些不为人知的真心话,我们才会用那些别扭麻烦的方式来“脱困”,帮助自己不陷孤独与虚无中,有存在感地活下去。 面对这些对创伤和渴望的扭曲表达,这些“错位的自我疗愈”,我们无须自责,更不应责备他人,因为那并不会使情况变好。 认可一个人为了疗愈自己、为了活下去所做出的努力,让真实的渴望浮出水面,才是长久的疗愈之道。【推荐语】识别、整合内心的冲突,才是真正的强者之路。 成为“坏孩子”,对孩子来说,意味着要承受被老师、同学边缘化的恐惧,还要克服对“做坏事”的恐惧……为什么需要跨越这么多的障碍,还要当“坏孩子”?是否孩子在家庭中得到的关爱太少了? 成为“酗酒者”“不想找工作的人”,也要背负相当大的心理压力,当事人还选择这么做,是为了逃避更大的心理痛苦吗? 每个人的“问题行为”的背后,都有不可言说的内在动因—— 苦:为生活的艰辛感到苦恼 爱:想要爱,却找不到相爱的人 困:逃不出名为“你应该……”的咒语 惧:害怕遭到现实的排挤 寂:难以直面内心的孤独 哀:为什么只有我如此不幸 怒:无法原谅伤害了自己的人 所有的“问题行为”,都是面对现实的“无力”而产生的应激反叛。 因为无力正面审视自身的“苦”“爱”“困”“惧”“寂”“哀”“怒”,所以当自我审视时,只能用一种“错位的自我疗愈”,来使内心获得的“体面的安宁”。 这种“错位的自我疗愈”不需要、也不应该被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指责,尽管这确实无益于让一切变得更好。 认可一个人为了疗愈自己、为了活下去所做出的努力,让真实的渴望浮出水面,才是长久的疗愈之道。【作者】斋藤学是家庭功能研究所代表。1941年生于东京都,1967年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曾担任助教、法国政府公费留学生、东京都精神医学综合研究所副参事研究员等,现任医疗法人社团学风会斋藤医院理事长、家庭机能研究所代表。在凭借国立酒精依赖中心发家的久里滨疗养所从事临床工作的同时,还提倡落实酒精依赖等用语,还在全日本推广在依赖家庭等无法提供温暖和安心感等的机能不全家庭中长大的“成人/孩子”这一概念。 |
内容试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