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山下英子 |
出版社 |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详情 | 开 本:32开纸 张:胶版纸包 装:平装-胶订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23708799所属分类:图书->成功/励志->人生哲学->人生智慧 |
作者介绍 | 山下英子,颠覆百万人生活方式的*强人生整理概念“断舍离”的创始人。 生于东京,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毕业,大学期间开始学习瑜伽,并通过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修行哲学“断行,舍行,离行”,随后便致力于提倡以这种概念为基础的、任何人都能亲身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从2000年起,以杂物管理咨询师的身份在日本各地举行断舍离讲座,至今仍在不遗余力地推进断舍离的事业,分享断舍离的心得与成果,令更多的人从中获益。 |
内容简介 | 《断舍离》 身边的杂物越堆越多,却怎么都丢不掉,因为“舍不得”、“好可惜”; 不断地买新东西,怎么都停不了手,因为“万一没有……”、“总有一天会用到”; 想把屋子收拾干净却迟迟不肯行动,因为收拾“很麻烦”、“费时间”; …… 人生的种种苦恼,总混杂在我们对物品的执着中,作者山下英子通过参透瑜伽“断行、舍行、离行”的人生哲学,并由此获得灵感,创造出了一套通过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心灵环境的“断舍离”整理术。其中,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lt;p-> 《断舍离》lt;br /-> 身边的杂物越堆越多,却怎么都丢不掉,因为“舍不得”、“好可惜”;lt;br /-> 不断地买新东西,怎么都停不了手,因为“万一没有……”、“总有一天会用到”;lt;br /-> 想把屋子收拾干净却迟迟不肯行动,因为收拾“很麻烦”、“费时间”;lt;br /-> ……lt;br /-> 人生的种种苦恼,总混杂在我们对物品的执着中,作者山下英子通过参透瑜伽“断行、舍行、离行”的人生哲学,并由此获得灵感,创造出了一套通过日常的家居整理改善心灵环境的“断舍离”整理术。其中,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lt;br /-> 通过学习和实践断舍离,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从关注物品转换为关注自我——我需不需要,一旦开始思考,并致力于将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就能让环境变得清爽,也会由此改善心灵环境,从外在到内在,彻底焕然一新。lt;br /->lt;br /-> 《断舍离(心灵篇)》lt;br /-> 继《断舍离》掀起风暴热潮之后,断舍离创始人山下英子再度提出全新的心灵整理术——俯瞰力。俯瞰力是通过实践断舍离而得到的深刻观照能力。断舍离教给人们的是运用减法哲学来处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俯瞰力则教会人们进一步通过加法哲学认识更深层的自我。lt;br /-> 当我们越能掌握住自我,明白自己现在的位置,就能更有意识地生活,而不会被现况拘束、不会被问题蒙蔽,也不会受当下的情绪影响。面对事情,你可以跳脱主观,寻求出积极的双赢之道,甚至可以由此摆脱对运气的期待,不再需要所谓的“吸引力”,而是由心底生出坚定的自信,积极生活,令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lt;br /-> 从“断舍离”开始,建立更深刻的洞察、更高远的观点、更广阔的视野,培养“俯瞰力”,重拾自信,有意识地、果敢地、自在地生活,做快乐的自由人!lt;br /->lt;br /-> 《自在力》lt;br /-> 自在力=自立、自由、自在的力量。lt;br /-> 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在地上的人、在树上的人,以及在飞机上的人。lt;br /-> 在地上的人无法意识到什么样的东西或是情感是“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放不下过去,走不进未来;在树上的人虽然经过了选择与决断的训练,但依然会因为犹豫不定或是以各种借口回到原来的状态,心浮气躁。相对于前两种人,第三种——在飞机上的人则可以从天空自由俯瞰各种不同的人生风景,也能随意回到树上或降落地面。他们能够清晰了解自我,并拥有随时舍弃“当下不需要的东西”的果敢的勇气,因此能热情洋溢地活在当下,释放生命的无尽热情。lt;br /-> 如果说搭飞机是“自在力”的展现,那么“断舍离”便是我们搭上那架飞机的机票。我们先通过断舍离,学会用减法来面对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再透过俯瞰力,学会用加法来认识更深层的自我;*终,获得自在力,用乘法迈向人生的制高点。lt;br /-> 通过实践断舍离,一步一步从地面走到天空,掌握自己,学会放下,游刃有余,开拓生命的无限可能,走向心灵的自由、自立与自在!lt;/p->显示全部信息 |
内容试读 | “不会收拾的女人”与“不收拾的男人” 正在阅读本书的各位女性朋友,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不懂收拾的女人呢? 产生这种想法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某些书在市面横行,比如SariSolden的《WomenwithAttentionDeficitDisorder》,日文版的书名叫做《不会收拾的女人》。它们无一例外,都把收拾看做是一种能力。 这或许是一个能够让我们有所自觉的绝佳契机,但要是有人因此把不会收拾看成是一种无能或缺陷,认定自己“就是个缺乏收拾能力的没用的女人”,或是觉得“没办法,我一定是有ADD(注意力缺失症)”,那就太遗憾了(不过实际上,的确也有一些人需要求助于医师进行必要的咨询)。因为无论如何,这其实都是在自责。 男人又怎么样呢?我们好像很少听到“不会收拾的男人”这种说法,而是会用“不收拾的男人”来形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这也就是说,女人会将不会收拾看成是一种能力的缺乏而自责,而男人则是将杂乱不堪视为一种状况,对杂乱的状况本身忧虑不已。 这就显示出一种根深蒂固的成见——说穿了,收拾只不过是家务事,是女人的事。既然是家务事,那么会做就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观念长久以来一直紧紧束缚着女人,所以女人才会自责,所以才会引致这样的恶性循环。 至于男人,他们则是把杂乱视为状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或许也是出于上述的观念。男人从心底就认定收拾是女人的工作,所以不会因为家庭环境杂乱不堪而责怪自己。 如果你正好是一位认定自己是没用的、不懂收拾的女人,并且正在为此而自责,何不假设自己是男人,不带任何个人情绪地去看“眼前是一片没有收拾的杂乱状况”、“我为什么要把收拾当成是一种能力呢”,稍微以俯瞰的观点去看,自然而然就能避免感情用事了。 总之,不要带着负面情绪,不要自责,这是非常重要的。把收拾当成是一种能力——干脆先直接把这件事给断舍离了吧! 《断舍离》中明确地将“收拾”定义为“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与单纯的整理或扫除不同。总之,“减少物品=舍的行为”是关键的行动。如果物品不减少,也就别奢望彻底整理或扫除了。 不过,物品减少并不等于大功告成。在《断舍离》里,我提出了七、五、一总量限制原则,以此作为打造清爽自在空间的指标,但重要的是要把空间里物品的总量减少到能让住在里面的我们觉得舒适的程度。这也就是说,要重新检讨放在家里的物品与我们的关系,取回那些被物品夺走的空间和能量。 透过物品,看到心灵的形态lt;p->“不会收拾的女人”与“不收拾的男人”lt;br /-> 正在阅读本书的各位女性朋友,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不懂收拾的女人呢?lt;br /-> 产生这种想法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某些书在市面横行,比如SariSolden的《WomenwithAttentionDeficitDisorder》,日文版的书名叫做《不会收拾的女人》。它们无一例外,都把收拾看做是一种能力。lt;br /-> 这或许是一个能够让我们有所自觉的绝佳契机,但要是有人因此把不会收拾看成是一种无能或缺陷,认定自己“就是个缺乏收拾能力的没用的女人”,或是觉得“没办法,我一定是有ADD(注意力缺失症)”,那就太遗憾了(不过实际上,的确也有一些人需要求助于医师进行必要的咨询)。因为无论如何,这其实都是在自责。lt;br /-> 男人又怎么样呢?我们好像很少听到“不会收拾的男人”这种说法,而是会用“不收拾的男人”来形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这也就是说,女人会将不会收拾看成是一种能力的缺乏而自责,而男人则是将杂乱不堪视为一种状况,对杂乱的状况本身忧虑不已。lt;br /-> 这就显示出一种根深蒂固的成见——说穿了,收拾只不过是家务事,是女人的事。既然是家务事,那么会做就是理所当然的。这种观念长久以来一直紧紧束缚着女人,所以女人才会自责,所以才会引致这样的恶性循环。lt;br /-> 至于男人,他们则是把杂乱视为状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或许也是出于上述的观念。男人从心底就认定收拾是女人的工作,所以不会因为家庭环境杂乱不堪而责怪自己。lt;br /-> 如果你正好是一位认定自己是没用的、不懂收拾的女人,并且正在为此而自责,何不假设自己是男人,不带任何个人情绪地去看“眼前是一片没有收拾的杂乱状况”、“我为什么要把收拾当成是一种能力呢”,稍微以俯瞰的观点去看,自然而然就能避免感情用事了。lt;br /-> 总之,不要带着负面情绪,不要自责,这是非常重要的。把收拾当成是一种能力——干脆先直接把这件事给断舍离了吧!lt;br /-> 《断舍离》中明确地将“收拾”定义为“筛选必要物品的工作”,与单纯的整理或扫除不同。总之,“减少物品=舍的行为”是关键的行动。如果物品不减少,也就别奢望彻底整理或扫除了。lt;br /-> 不过,物品减少并不等于大功告成。在《断舍离》里,我提出了七、五、一总量限制原则,以此作为打造清爽自在空间的指标,但重要的是要把空间里物品的总量减少到能让住在里面的我们觉得舒适的程度。这也就是说,要重新检讨放在家里的物品与我们的关系,取回那些被物品夺走的空间和能量。lt;br /-> 透过物品,看到心灵的形态lt;br /-> 断舍离——lt;br /-> ·清除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物品。lt;br /-> ·意识觉醒的过程。摆脱不自觉与无意识。lt;br /-> ·更换。将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替换为需要、合适、舒服。lt;br /-> ·精挑细选出对当下的自己而言重要的物品,切忌稀里糊涂地全盘接纳。lt;br /-> ·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前提背景。重新审视理所当然的观念。lt;br /-> ·修复新陈代谢,回归“流动的状态”。lt;br /-> ·遵循宇宙法则的生命机制。lt;br /-> 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用不同的语言诠释断舍离的意义。可如果非得用一句话点明断舍离的精髓,我会这样回答:lt;br /-> “断舍离,即重新审视关系。”lt;br /-> 这里所说的关系,泛指我们与人、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断舍离要求我们时刻关注当下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明确分辨的既不是“我”,也不是“物”,而是两者之间看不见的那个东西——关系。lt;br /-> 众所周知,断舍离是指导我们舍弃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物品的方法论。那么,这种方法论的目的究竟何在呢?让我们维持居住场所的舒适环境?虽然这种说法也没错,然而事实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断舍离这种方法论的终极目标,就是让我们掌握本书的主题——自在力。lt;br /-> 下面,我将围绕“关系”这个关键词,为大家分析一下究竟什么是自在力。lt;br /-> 说到底,本来应该通过断舍离整理的,就是我们的心,而不是物品,物品只是思维的证据、心灵的形态。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物品是我们经过选择和决断,经由接受、购买等途径获得的结果。每一个物品都通过各自不同的途径,于当下来到我们面前。因此,我们居住和工作的场所等等当下所处的空间,摆满了反映我们内心状态的物品。lt;br /-> 没错,断舍离就是试图以有形世界为媒介,来改变以思维和感情为代表的无形世界的方法论。lt;br /-> 或者也可以说,物品是关系的投射。喜欢的人送的礼物,往往使人欢欣雀跃;相反,讨厌的人给的东西,往往叫人不知所措。拥有某件物品时内心真实的情感状态,如实地反映了我们与赠予者的关系。lt;br /-> 此外,假如你与家人同住或与人合租,物品则很可能会成为你与对方争夺势力、划分地盘的武器。也许你过去一直都认为“都怪那家伙,房间才这么乱”!而一旦开始尝试断舍离,你或许就会发觉,大部分的垃圾其实都是你自己的。别人的东西,通常看起来更像垃圾,是因为我们总是惯于将自己正当化。lt;br /-> 总而言之,物品与人际关系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lt;br /-> 因此,物品是物而又非物。这话听起来,可能有点禅宗的味道,不过在断舍离的理念中,物品就是无形事物的具象化。lt;br /-> 通过直面物品,看清自己的思维及感情的状态,这便是断舍离。lt;br /-> 看清当下的自我lt;br /-> 在直面物品,重新审视自己与物品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两个标准,一是“我是否用”,二是“现在是否用”。理清这两个问题,才能真正舍弃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物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容易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舍弃这个行为上,但说到底,舍弃不过是重新审视关系的结果罢了。lt;br /-> 当你把堆积如山的废品清理完毕,就证明你已经通过问自己“我是否用”,强化了自我轴心;同时通过“现在是否用”这个问题,强化了当下这个时间轴心。从此以后,你就会在生活中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解放与舒畅。此时的断舍离,便已不再是单纯的物品整理术了。lt;br /-> 进一步来说,不仅仅是物品,我们看待平时的习惯、口头禅,以及人际关系的视角也会发生变化,而断舍离则自然而然地在这些方面得到了展开与运用。lt;br /-> 持续不断地审视关系,“当下的自我”的轮廓便会越来越清晰。这种变化会同时发生在精神层面和物理层面。lt;br /-> 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都在强调活在当下的重要性。不过相信很多人都感觉,光是心里明白并刻意进行训练,往往很难看到实际效果。所以,我们应该从内在、物品以及场(空间)这三个方面,多角度强化“当下的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为人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转行、离职、迁居、结婚、离婚、再婚、生育……这些变化,我本人在实践过程中也有所体验,许多读者也曾给过我类似的反馈。lt;br /-> 学会在各种情况下重新审视关系,将会改变你的生活方式,这便是自立、自由、自在的境界。自在力能让我们获得以真实的自我充分享受人生的能力。lt;br /-> 所谓自立、自由、自在的境界——lt;br /-> ·自立:辨明关系的本质,面对任何事情,都能采取“自己提出要求,自己开始行动”的姿态。是以自我为轴心的我。lt;br /-> ·自由:正因为已经确立了自我轴心,必要时,也可做到以他人的观念为轴心采取行动,灵活应对。是临机应变的我。lt;br /-> ·自在:不被善恶、正误等二元论或其他不必要的观念左右,接纳本原状态下的思维、感情、感觉,胸襟宽广。是能够俯瞰的我,以及对伟大的事物心怀感恩的我。lt;br /-> 从中获得的自在力是——lt;br /-> ·一种给我们带来好运的力量。使我们在必要时邂逅必要的知识与人际关系,并带来一场生活革命。lt;br /-> ·一种让我们在好运中得益,在厄运中学习的智慧。lt;br /-> ·一种令我们超越自己和他人的愿望与期待,实现心中真正渴望的力量。它让我们成为决心与勇气兼备的乐观主义者,积极参与(提出要求、意见,奉献)自己、周围和社会的事务。lt;br /-> 如果用演奏乐器来打比方的话,了解断舍离的理念、刚开始舍弃物品的阶段,就像刚刚开始学吉他。尽管还不习惯,却必须坚持不懈地练习,循序渐进地掌握演奏方法,然后才能根据乐谱来演奏,甚至加入一些自己的即兴编排。lt;br /-> 自在的境界则像是即兴演奏。根据当下的心情和感觉弹奏出的旋律,即便是挚友之间也各具特色,毫无雷同。人的潜意识比意识更加深刻,从潜意识里自然流淌而出的音符,必会组成一首美妙和谐的协奏曲,这是毫无觉知的人没办法独立完成的。只有拥有自在力的人,才能进入这个美妙和谐的世界。lt;/p->显示全部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