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 |
丛书名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 |
9787111692508 |
简要 |
简介 |
内容简介书籍经济管理学书籍 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技术之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的主要战场,而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互作用的历史交汇期。在这一大变革背景下,本书通过对协同创新相关理论和内涵的梳理,捋顺协同创新发展的内在脉络;通过梳理典型国家企业协同创新的政策和实践为我国企业协同创新提供“他山之石”;归纳、总结中国企业协同创新实践经验与模式;从全局、长远发展出发,研究提出中国企业协同创新的指导思想、构建目标及实现路径,为“十四五”期间中国企业科技创新战略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
目录 |
序言 章 中国企业协同创新研究时代背景 节 协同创新发展是科技创新的必然趋势 一、协同创新有助于科技加速发展 二、协同创新有助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 三、协同创新有助于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四、协同创新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 第二节 协同创新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 一、协同创新助力产业基础高级化 二、协同创新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三、协同创新助力产业链现代化 第三节 协同创新发展是经济高质量的重要动能 一、协同创新立足新发展阶段 二、协同创新践行新发展理念 三、协同创新支撑新发展格局 第二章 协同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与政策体系 节 企业协同创新发展的内涵 一、企业协同创新的内涵 二、企业协同创新的功能与特征 三、企业协同创新的构成要素 第二节 协同创新发展的理论沿革 一、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二、制度创新理论 三、开放创新理论 第三节 中国企业协同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 一、综合性指导政策 二、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政策 三、知识产权及成果转化政策 四、创新激励政策 五、人才支持政策 六、财税优惠政策 七、金融支持政策 第三章 典型国家企业协同创新实践经验分享 节 国外协同创新发展理念及政策法规环境 一、制定法律法规保障协同创新 二、运用经济手段引导协同创新 三、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协同创新 四、调动各方资源促进协同创新 五、搭建共享平台助力协同创新 第二节 美国企业协同创新实践 一、市场赋能协同创新 二、协同创新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 三、美国国家实验室是推动协同创新的重要科技力量 四、美国企业协同创新典型实践 第三节 德国企业协同创新实践 一、政府策动协同创新 二、协同创新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 三、德国企业协同创新典型实践 第四节 以色列企业协同创新实践 一、“政企互动”助推协同创新 二、协同创新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 三、以色列企业协同创新典型实践 第五节 日本企业协同创新实践 一、政府牵动协同创新 二、协同创新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 三、日本企业协同创新典型实践 第六节 韩国企业协同创新实践 一、“政府 +大型企业集团”驱动协同创新 二、协同创新组织形式及运行机制 三、韩国企业协同创新典型实践 第四章 中国企业协同创新实践探索 节 中国企业协同创新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企业协同创新总体状况 第三节 中国企业协同创新典型组织形式 一、国企民企股权制衡的创新体制 二、事业合伙人的创新体制 三、技术寻求型跨国并购的创新体制 四、科研机构衍生企业的创新体制 五、开放平台型创新体制 六、研发国际化型创新体制 第四节 中国企业协同创新经验做法 一、政府牵引协同创新发展 二、不同性质企业在协同创新中发挥不同作用 三、协同创新的资源配置力量不断壮大 四、新兴技术领域是协同创新的重要领域 五、依托协同创新的工程创新发展迅猛 第五节 中国企业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协同仍处于初级阶段 二、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协同创新中不同创新主体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 四、遵循协同创新特征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五、协同创新要素配置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第五章 中国企业协同创新实践模式 节 链主协同模式 一、创新的特点 二、案例分析 第二节 节点协同模式 一、创新的特点 二、案例分析 第三节 链条协同模式 一、创新的特点 二、案例分析 第四节 资本协同模式 一、创新的特点 二、案例分析 第五节 实践经验与启示 一、经验 二、启示 第六章 国内外企业协同创新实践比较分析 节 政策层面比较分析 一、制度体系比较分析 二、财税支持政策比较分析 三、金融扶持政策比较分析 四、产权保护比较分析 五、小结 第二节 市场机会比较分析 一、要素市场化比较分析 二、企业主体作用比较分析 三、运作资本化比较分析 四、小结 第三节 创新资源比较分析 一、人才支持体系比较分析 二、共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比较分析 三、中小型企业所获资源比较分析 四、第三方创新服务体系比较分析 五、小结 第四节 创新机制比较分析 一、决策机制比较分析 二、研发投入机制比较分析 三、成果转化机制比较分析 四、考核评价机制比较分析 五、培养与激励机制比较分析 六、小结 第七章 中国企业协同创新建设目标路径 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构建目标 第三节 实现路径 一、一个引领 二、两个体系 三、三个步骤 四、四个提升 五、五个机制 六、六个保障 第八章 中国企业深化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 节 完善协同创新政策体系 一、完善公平融合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 三、深化财税金融激励政策 第二节 营造共创共赢的协同创新生态环境 一、强化协同创新文化基础 二、明确各创新主体分工定位 三、破除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枷锁 第三节 构建协同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 一、抓牢基础研究 二、夯实应用研究 三、建强创新平台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