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冯立艳 李建功 陆玉 |
丛书名 |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现代机械工程系列精品教材 普通高等教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 |
9787111664925 |
简要 |
简介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在第5版的基础上,根据《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改革计划》的有关文件精神,广泛采纳并吸取多年来各院校的使用反馈意见和使用经验,结合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成果,为适应当前教学改革发展再次修订而成的。 全书分两部分,共21章。第1部分为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第1~11章);第2部分为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常用标准和规范(第12~21章)。附录中给出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参考图例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参考题目。 本书的设计指导部分内容全面,重点突出,通俗易懂,插图清晰,常用标准和规范部分足够课程设计使用,全部采用现行的国家标准。附录中的参考图例齐全、典型,设计题目包括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和整机设计两大类,使用者可分层次、按设计学时进行选择。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机械类、近机械类和非机械类各专业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教材,也可供成人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使用,还可供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目录 |
1992年11月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第6版第6版前言 第5版前言 第4版前言 第3版前言 第2版前言 第1版前言 第1部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 第1章概述2 11课程设计的目的2 12课程设计的题目和内容2 121课程设计的题目2 122课程设计的内容2 13课程设计的一般步骤3 14课程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4 第2章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6 21拟订传动方案6 211原动机的选择7 212传动机构类型的选择7 213各类传动机构在多级传动中的 布置8 22减速器的类型、特点及应用9 23电动机的选择12 231电动机类型和结构形式的选择12 232电动机容量的确定12 233电动机转速的选择13 24传动装置总传动比的确定及各级传 动比的分配14 241传动比分配的一般原则14 242传动比分配的参考公式15 25传动装置运动和动力参数的计算16 第3章传动件的设计计算和联轴器的 选择18 31传动件的设计计算18 311减速器外部传动件设计计算18 312减速器内部传动件设计计算19 32轴径初算和联轴器的选择20 321轴径初算20 322联轴器的选择20 第4章减速器的构造、润滑及装配图 设计概述21 41减速器的构造21 411轴系部件22 412箱体23 413附件26 42减速器的润滑26 421传动件的润滑26 422滚动轴承的润滑28 43减速器装配图设计概述28 第5章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31 51轴系部件设计——装配图设计第一 阶段31 511草图设计31 512键、轴承、轴的校核计算38 513轴承组合设计39 514圆柱齿轮结构设计41 52箱体及附件设计——装配图设计第 二阶段44 521箱体结构设计44 522附件的功用和结构设计48 第6章锥齿轮减速器设计54 61轴系部件设计——装配图设计第一 阶段54 611确定传动件的位置54 612确定箱壁位置及轴承座端面 位置55 613小锥齿轮轴系设计56 614确定支点位置,校核轴、键及 轴承59 62箱体及附件设计——装配图设计第二 阶段59 第7章圆柱蜗杆减速器设计61 71轴系部件设计——装配图设计第一 阶段61 711确定传动件的位置61 712确定箱壁及箱体轴承座位置62 713轴系设计63 714确定支点、受力点,校核轴、 键及轴承65 715细节结构设计66 72箱体及附件设计——装配图设计 第二阶段67 第8章装配图总成设计——装配 图设计第三阶段69 81检查和完善装配底图69 82装配图尺寸标注73 83技术特性与技术要求75 84零部件编号、明细栏和标题栏77 第9章零件图的设计79 91概述79 92轴类零件图的设计要点80 93齿轮类零件图的设计要点83 94箱体类零件图的设计要点84 第10章计算机辅助设计简介87 101概述87 1011计算机辅助计算87 1012计算机绘图及常用软件88 102三维造型设计88 1021机械零件的三维造型89 1022机械产品的三维装配91 103二维工程图的生成92 第11章设计计算说明书及答辩 准备93 111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93 112答辩准备96 第2部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常用标准和规范 第12章常用数据和一般标准100 121常用数据100 表121常用材料的弹性模量、切 变模量及泊松比100 表122常用材料的密度100 表123黑色金属硬度对照100 表124机械传动和轴承的效率(概 略值)101 122一般标准101 表125图纸幅面、图样比例102 表126标准尺寸102 表12760°中心孔103 表128有配合零件倒圆和倒角的推 荐值103 表129圆形零件自由表面过渡圆角半径 和过盈配合连接轴用倒角104 表1210回转面及端面砂轮越程槽104 表1211插齿空刀槽104 123铸件设计一般规范105 表1212铸件最小壁厚105 表1213铸造内圆角105 表1214铸造外圆角105 表1215铸造斜度106 表1216铸造过渡斜度106 第13章常用材料107 131黑色金属材料107 表131钢的常用热处理方法及应用107 表132普通碳素钢108 表133优质碳素钢108 表134合金结构钢110 表135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111 表136灰铸铁112 表137球墨铸铁112 132有色金属材料112 表138铸造铜合金113 表139铸造轴承合金114 第14章连接件115 141螺纹115 表141普通螺纹115 表142梯形螺纹116 142普通螺纹零件的结构要素117 表143普通螺纹的收尾、肩距、退刀槽 和倒角117 表144紧固件的通孔及沉孔尺寸118 表145粗牙普通螺纹的余留长度、 钻孔余留深度119 表146扳手空间120 143螺栓120 表147六角头螺栓—A级和B级、六角头 螺栓—全螺纹—A级和B级121 表148六角头螺栓—C级、六角头 螺栓—全螺纹—C级121 表149六角头加强杆螺栓—A级 和B级122 144螺钉124 表1410内六角圆柱头螺钉124 表1411开槽圆柱头螺钉、开槽 盘头螺钉和开槽沉头螺钉124 表1412开槽锥端紧定螺钉、开槽平端 紧定螺钉和开槽长圆柱端紧定 螺钉126 145螺柱126 表1413双头螺柱bm=1d、bm=125d、 bm=15d和bm=2d127 146螺母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