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主编:马洪/等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1998-09-01 |
特色:
本书是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报告专著的第二本,作为上一本书的延续,本书系统阐述了1997年度中国政府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要点和实施效果。1997年中国经济政策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经过几年适度从紧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并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1996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6.1%,涨幅比上年回落了8个多百分点,明显低于计划确定的10%的目标。GDP增长率达到9.7%,实现了调控目标。其次,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长期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问题得到缓解,延续了几十年的短缺经济出现了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征兆。第三,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回归以后,大陆香港两地经济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香港的经济动向成为大陆经济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第四,1997年7月起泰国爆发了金融危机并很快蔓延到东南亚诸多国家和地区,然后又进一步波及东北亚地区,给亚洲金融市场乃至世界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影响了亚洲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这种宏观环境的变化给中国经济运行带来了双重压力:一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缺乏有利的带动因素。在消费方面,由于没有新的热点,*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会有大的变化;在投资方面,总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下降到1996年的29.6%,比“八五”时期的平均水平低14.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缓;在出口方面,近几年净出口增长虽然对经济增长有比较明显的拉动作用,但起伏较大。1996年出口增长率仅为1%,是改革以来出口增长*低的年份,因此难以带动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而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的各国货币大幅贬值,又使中国的出口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二是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导致中国金融动荡,但却提高了对中国金融体系稳定性和安全有效性的要求。而经过多年的积聚,中国金融领域中潜在的风险已难以满足这种要求,因此金融体制改革显得更为紧迫。同时,周边国家货币的大幅贬值大大增加了对人民币的压力,货币政策的调控余地也相应缩小。在这样的背景下,1997年无论是计划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还是外贸外汇政策、劳动就业政策等都呈现出新的特点。由于本书作者大多在政府有关部委工作,有的还直接参加了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因此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背景、要点和实施情况有着较为准确的把握。我们期望这本书能够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资料价值,并能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帮助。本书的出版得到中央有关部门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的支持,在此谨致诚挚的谢意。编委会199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