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在19世纪的法国,让-弗朗索瓦·米勒的品格颇令人诧异:他仿佛是属于另一个时代,来自另一个民族,并具有与众不同的思想形态;他在法国艺术中独一无二,而且几乎像是一个外国人。在大地上,你看到那些人在又挖又刨去辛勤耕耘。你时时能见到其中某个人伸直腰,用手背擦去额头上的汗水。难道这就是某些要我们相信的所谓“愉快而嬉戏般的”劳动吗?然而,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人类,这才是壮丽的诗篇。
让-弗朗索瓦·米勒是法国诺曼底人,于1814年10月4日出生在柯唐坦半岛北部瑟堡附近的格雷维耶教区的格鲁齐村。这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偏僻荒凉的村庄。米勒是八个孩子中的老二。他名字中的“让”是随父名取的,“弗朗索瓦”则为纪念阿西西的圣徒弗朗西斯而取的。 他的家族是那些保留着道德力量和崇高思想的家族中的典范,这样的家族经常存在于比较贫穷的法国人民中间。托尔斯泰在论及某部当代著名的法国现实主义小说时说过“如果法国人都像这本书中所描写的那样的话,那么对我来说,整个法国历史就肯定变得难于理解了。”是呵,怎么可能让缺少理想的人们,去解读一部经常和明显地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历史书呢?而米勒的生活则肯定能更好地满足托尔斯泰的品位,他一定能从米勒的生平中认识到某种类型的人,这些人给国家、民族创造了真正伟大的奇迹,并还经常把英雄主义的特征贯穿到这些奇迹中去。 米勒的身体壮硕,精神焕发,行为绝对纯净,宗教信念坚定,思想严肃。这些都使他有别于他周围的人。他的父亲让·路易·尼古拉任教区教堂唱诗班的指挥。他粗通音乐,还指挥农民合唱队。我们很不解地注意到,大自然在成功地开启这位天才的画家之前,却把手先伸向了他的父亲,而天才*终还是在儿子身上体现了。让·路易·尼古拉是个文雅、爱沉思,艺术爱好不太明确的人。他试着制作泥塑和木雕,也喜欢观察动物、植物和人。是他**次向小弗朗索瓦指出了乡间的美丽,也把自己严肃的道德观、纯洁朴实的思想,以及自己对吹牛胡扯和戏德打趣的厌恶都灌输给了儿子。 米勒的母亲埃梅·昂莉耶特·阿德莱德·昂利又叫杜·贝隆,出身于一个被认为是高贵人家的富农家庭。她的叔伯辈当中有一个人当过神父,在法国大革命中由于高傲地拒绝对宪法宣誓,并拒绝放弃自己的坚定信仰而差点丧命;他身强力壮,对于农活很感兴趣。另一位显贵的叔伯是个化学家。还有一个叔伯是个磨坊主,经常阅读帕斯卡尔、尼柯莱、蒙田和夏龙的作品。不过,家中*早对米勒产生很大影响的是他的祖母路易莎·朱梅琳。她是一位老态龙钟、笃信宗教的农村妇女。这位虔诚的天主教老太太清心寡欲,在上帝身上看到了一切,并且把上帝同大自然中的每一个场景和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联系起来看待。米勒*早的回忆之一,是当他还是一个小小孩的时候,祖母把他叫醒并对他说:“我的小弗朗索瓦,起来吧!如果你知道鸟儿歌颂圣地的光荣有多长时间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