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

作者刘继南等著/国别: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3-01

特色:

民主是一个极其高尚的字眼,因此,就连那些坚持“细权即是公理”的国家也没有理由对建立新秩序公开指责。因此,当马哈蒂尔顶撞美国时,美国政府居然能够忍气吞声;当世界舆论谴责不人道的国家时,这些国家不得不给自己找台阶下。然而,民主的内涵决不仅此而已,民主的实质是各个国家能够自由平等地行使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权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曾说,如果为数众多的比较年轻的第三世界国家,还有即便小一些但非常重要的后期工化国家,都失去了参与共同事物的感觉,觉得自己被排挤在它们难置一词的程序化的世界的边缘,那么民主就岌岌可危了。①可见民主在国际关系中确实是十分重要的。历史表明,国际传播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没有国际传播,就没有国际关系透明度的提高;没有国际传播,国家之间就无法更快捷、更准确地相互交流观点与思想;没有国际传播,弱小国家几乎失去了一切外来信息的来源,更谈不上平等参与的可能。在信息、思想、理论日益丰富和快速流动的今天和未来,国际传播必将为建立一个更民主、更公正、更合理的国际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说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还有一个相关问题是不能不提及的,这就是对外政策决策的民主化。对外政策的决策活动本身是一国内部的事务,但随着全球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程度的加深,一国的外交政策经常触动或影响整个周边地区及至整个世界。内政与外交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清了,因此一国对外政策的决策也就与国际关系紧密相关了。外交政策对当事国和周边国家以及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而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家的外交政策则在全球范围内对以上各方面产生影响和作用。外交政策如此重要,因此,决策者们在决策过程中就必须小心翼翼地选择*佳方案。所谓*佳方案应该是符合本国基本利益、获得本国大多数民众认同并有现实可能性的*后决策,而要想与公众达成基本一致的意见,*佳的选择是在决策的早期和中期就尽可能多地让公众参与进来,比如通过民意测验、舆论调查、专家咨询、各方精英著书立说等等各种途径和渠道,集思广益,使决策更加科学、减少失误。中国有句古话:“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对集体智慧的肯定与追求。另外,以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民间立场与意见还可对政府的外交运作起到非常有效的辅助作用。1996年风靡中国大陆的畅销书《中国可以说不》使美国国内一些重视和珍视中美关系的人士极为不安,在认识到中国民众有极为强烈的反美情绪后,美国曾适时地调整了对华政策。再如1996年在香港出版的中国内地学者著述的《南沙群岛·石油政治·国际法》诸如此类的文章著作,有力地牵制了某些国家在南沙群岛问题上的蛮横立场与态度,从而在中国政府不宜明确表态的时候,表达了中国对南沙群岛问题的立场。途径和渠道,集思广益,使决策更加科学、减少失误。中国有句古话:“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人们对集体智慧的肯定与追求。另外,以适当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民间立场与意见还可对政府的外交运作起到非常有效的辅助作用。1996年风靡中国大陆的畅销书《中国可以说不》使美国国内一些重视和珍视中美关系的人士极为不安,在认识到中国民众有极为强烈的反美情绪后,美国曾适时地调整了对华政策。再如1996年在香港出版的中国内地学者著述的《南沙群岛·石油政治·国际法》诸如此类的文章著作,有力地牵制了某些国家在南沙群岛问题上的蛮横立场与态度,从而在中国政府不宜明确表态的时候,表达了中国对南沙群岛问题的立场。当然,非常明显的是,外交决策的民主化并不等同于外交决策的公众化。让所有的人或大多数人都直接地进人外交决策的过程,显然是不现实也不可行的。外交决策的决断权*终掌握在极少数人的手中,这一程序在很长时间内将是不可改变的。但是外交决策一定要做到科学、民主,让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尤其是具备这种参与能力的精英阶层,间接地加入到决策活动的过程中来。否则,从政治学的角度讲,“如果系统成员的参与欲望得不到实现,他们对政治系统的信任感就会降低。而政治系统运作缺乏足够的支持性输入,*终就会瓦解他们对系统的认同。”改变日秩序,建立新秩序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建立应包括国际传播新秩序的建立。一方面,国际传播的新秩序是整个国际关系新秩序的一部分,如果国际传播仍然停留在旧的状态,国际关系新秩序的内容必然是不完整、不彻底的;另一方面,只有在建立起国际传播的新秩序后,国际传播才能真正地为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营造公正、合理、健康的舆论空问与气氛。为此,国际传播应做到以下几点。1.公正、平衡地报道国际事务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在要求国际传播给与其密切关注的同时,亦要求这种关注是公正的、平衡的。长期以来国际间的国际传播几乎被西方发达国家所垄断,因此国际传播尤其是在传播发展中国家事务或国际事务时,总不免戴上工业化国家早已准备好的变色眼镜来辨别是非。大多数情况下,其报道或是不全面的,或是侧重消极面的,或是不真实的。这种现象*终引发的建立国际新闻传播新秩序的斗争一直持续到现在。1996年9月,来自8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尼日利亚的阿布贾召开第5届不结盟国家新闻部长会议,会议发表的《*后宣言》号召不结盟国家向西方传播媒介对不结盟国家进行的“充满偏见和歪曲的报道”作坚决的斗争。尽管国际社会长期以来一直坚持同不公正、不平衡的新闻报道进行斗争,但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果,相反,在有些时候这种现象表现得更加严重。国际传播作为一种推行国家政策和传播价值观念的工具,它从一开始就持有固有的价值观,乃至成见、偏见,在国际政治斗争仍然紧张激烈的今天,更是有增无减。片面、歪曲、断章取义、主观臆断地报道别国事务或国际事务的现象在一些传播体制下愈演愈烈,这种风气大有蔓延全球的趋势。*近几年来,一些国家政治势力在巴尔干半岛再次展开较量。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进行的同时,国际传播也摇旗呐喊,加入了角逐的行列。如果你是一个局外人,一定会被新闻报道搞得晕头转向、难辨真伪。因为你所听到或看到两种完全对立的媒介传递的信息也是绝对不同的——要么完全是穆斯林人、克罗地亚人和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被洗清,要么完全是塞尔维亚人被杀戮。国际传播媒介的舆论斗争更多的时候是比谁的嗓门大,而不是比谁的内容真实。似乎谁的声音高,谁就占有了真理。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指导下,一些政治传播势力不惜采用非常极端的手段去压制、封杀异己势力。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自由的精神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戈培尔就曾说过,“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