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铸钢原理与工艺

作者主编:蔡开科/等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8-01

特色:

片断:统计,全世界已有26个国家和地区钢产量的连铸比超过90%。全世界钢产量的平均连铸比已由1981年的33.8%增到1991年的62.9%。近年来,连续铸钢在特殊钢厂也得到广泛应用。据报道,1991年日本普通钢连铸比为98.6%,特殊钢连铸比为81.6%,其中不锈钢连铸比接近100%。应该指出,从世界主要产钢国家发展连铸的历程来看,前苏联在连铸技术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早,对连铸理论、工艺、设备和品种质量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在70年代以前是居世界领先地位。然而,由于前苏联炼钢生产一直以平炉为主,氧气转炉炼钢发展迟缓,因此限制了连铸的发展.在70年代后,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后来居上。尤其是日本,在60年代后期才从前苏联等国引进连铸技术,由于重视消化和开发研究,促进了连铸技术的应用。日本在70年代以前,连铸机主要设置在电炉钢厂,以生产小方坯为主。1970年连铸比仅为5.6%。但70年代后的两次能源危机,促使连铸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1980年日本连铸比增加到59.5%,1991年达到94.4%。1991年日本四家*大钢铁公司连铸比达到:新日铁98.9%;日本钢管98.7%;川崎97.7%;住友94.9%,基本上实现了全连铸。目前日本的连铸设备已趋近饱和程度。美国的连铸技术是与瑞士康卡斯特公司和日本厂家合作发展起来的。80年代以前发展缓慢。1980年连铸比为20.3%。1980年以后,增加了连铸投资,把重点放在大型钢厂建设板坯、大方坯及组合式连铸机,到1991年连铸比提高到75.1%。随之也出现了一些全连铸工厂。据统计,1992年全世界产钢国家中,已有30多个大型钢厂实现了全连铸。还应特别注意到,近几年接近于成品尺寸的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技术有了重大突破,人们认为这是当前钢铁工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高新技术。传统的生产热轧薄板的工艺是连铸板坯(厚150~250mm)→粗轧机组(轧成40~70mm)→精轧机组→板卷(2~10mm)。而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是薄板坯(40~70mm)→精轧机组→板卷。与传统工艺相比,这种新工艺流程短、设备简化,建设投资低,成材率高、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经济效益十分明显。国外现已有多家公司竞相研究开发如德国的西马克(SMS)公司开发的CSP(CompactStripProduc-tion)工艺,曼内斯曼·德马克(MDS)公司开发的ISP(InlineStripProduction)工艺,意大利的丹涅利(Danieli)、奥地利的沃斯特、阿尔卑里(Voest-Alpine)等公司各自开发出新的工艺。美国的纽柯(Nucor)公司,意大利的阿维第(Arvedi)公司已采用此种新工艺建成了完整的生产线,取得很好的效果。人们预计采用熔融还原、超高功率电炉(直流电弧炉)、炉外精炼、薄板坯连铸和紧凑式热轧机组的新型的钢厂将在世界上不断涌现。1.1.2我国连续铸钢技术发展我国于1957年就开始连续铸钢的试验研究。1958年在重钢三厂建成了立式双流连铸机,用以浇注175×200mm铸坯,并首先采用500t飞剪剪切铸坯。1960年在唐山钢厂建成140×140mm方坯立式连铸机。1964年6月24日在重庆第三钢厂建成**台弧形板坯和方坯兼用连铸机,这是世界上*早用于工业生产的弧形连铸机之一。首先采用1500t摆式剪机来剪切铸坯。1967年在重钢建成了一台半径为10m的弧形连铸机,是当时世界上*大的弧形连铸机之一。它既能浇注250~300×1500~2100mm板坯,又能浇注3流300mm及4流250mm大方坯。以上四台连铸机至今仍在正常生产。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