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全图

作者周立群
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03-01

特色:

片断:**部分标准经穴系统1.经穴定位经穴定位的方法分三种,即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三者在应用时互相结合,以体表解剖标志为主,折量各部位的距离分寸,并用手指来比量,从而确定经穴位置。现分述如下:1.1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这是指以体表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经穴位置的方法。体表解剖标志,可分为固定的标志和活动的标志两种。固定的标志,指各部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脐窝等。例如,在腓骨头前下方定阳陵泉;三角肌尖端部定臂臑,眉头定攒竹;两眉中间定印堂;两乳头中间定膻中(女性在仰卧位时)等。活动的标志,指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例如:听宫,在耳屏与下领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曲池,在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凹陷处。全身各部的主要体表解剖标志如下:头部:a前发际正中(头部有发部位的前缘正中);b.后发际正中(头部有发部位的后缘正中);c.额角(发角)(前发际额部曲角处);d.完骨(颞骨乳突)。面部:a.眉间(印堂。两眉头之间的中点处);b.瞳孔(正坐平视,瞳孔中央)或目中(目内眦至外眦连线的中点处)。颈、项部:a.喉结(喉头凸起处);b.第7颈椎棘突。胸部:a.胸骨上窝(胸骨切迹上方凹陷处);b.胸剑联合中点(胸骨体和剑突结合部);c.乳头(乳头的中央)。腹部:a.脐中(神阙)(脐窝的中央);b.耻骨联合上缘(耻骨联合上缘与前正中线的交点处);c.髂前上棘(髂骨嵴前部的上方突起处)。侧胸、侧腹部:a.腋窝顶点(腋窝正中央*高点);b.第11肋端(第11肋骨游离端);背、腰、骶部:a.第7颈椎棘突;b.胸椎棘突1~12、腰椎棘突1~5、骶正中嵴、尾骨;c.肩胛冈根部点(肩胛骨内侧缘近脊柱侧点);d.肩峰角(肩峰外侧缘与肩胛内连续处);e.髂后上棘(髂骨嵴后部的上方突起处)。上肢:a.腋前纹头(腋窝皱襞前端);b.腋后纹头(腋窝皱襞后端);c.肘横纹;d.肘尖(尺骨鹰嘴);e.腕掌、背侧横纹(尺、桡二骨茎突远端连线上的横纹)。下肢:a.髀枢(股骨大转子);b.股骨内侧髁(内辅上);c.胫骨内侧髁(内辅上);d.臀下横纹(臀与大腿的移行部);e.犊鼻(外膝眼。髌韧带外侧凹陷处的中央);f.腘横纹(腘国窝处横纹);g.内踝尖(内踝向内侧的凸起处);h.外踝尖(外踝向外侧的凸起处)。1.2骨度折量定位法这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经穴定位的方法。即以《灵枢·骨度》规定了人体各部的分寸基础,并结合历代学者创用的折量分寸(将设定的两骨节点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为1寸,十等分为1尺),作为定穴的依据。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