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1999-05-01 |
特色:
r>头针疗法具有操作简单、疗效确切、运用广泛等特点,深受广大针灸医家欢迎。本书由冯春祥教授等总结自己十余年头针临床、教学实践经验与体会,并结合国内多家头针学派特色编撰而成。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了头针的基础知识,重点阐述了各家头针学派的特色以及头针治疗方法;下篇介绍了头针的临床运用,分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对100种临床常见病症的治疗,取穴、针法及辅助疗法作了详尽的描述。全书文学浅显、通俗易懂,适合广大针灸医师,尤其是头针爱好者阅读。片断:又名皮下组织,由坚韧而致密的结缔组织组成,且含有脂肪,其脂肪多少不因人的胖瘦而异。结缔组织将脂肪分成无数小格,小格除脂肪外还有神经和血管。所以,此层在炎症时渗出物不易扩散蔓延,红肿多限于局部。但因神经末梢受压,在炎症早期可感知头痛。血管在此与结缔组织相愈着,外伤时血管不易收缩,因此出血较多,需要用压迫血管与结缔组织的方法才能达到止血目的。颅顶部的血管和神经,在浅肌内,多由基底部向颅顶部走行。1.动脉和神经:颅顶部的动脉和神经分前、后、外三组(如图2-2)。1)前组:1.前内侧组:距中线2.0厘米,有额动脉和滑车上神经。Ⅱ.前外侧组:距中线2.5厘米,有眶上动脉和眶上神经。2)外侧组:I.耳前组:有颞浅动脉和耳颞神经,两者相伴而行。Ⅱ.耳后组:有耳后动脉和面神经的耳后支、颈丛的耳大神经后支和枕小神经。耳后支分布于耳后上方的肌肉,耳大神经和耳小神经分布于皮肤。3)后组:有枕动脉和枕大神经分布于枕部,而后到颅顶,动脉行于神经的外侧。颅顶部的动脉有广泛的吻合,不但左右相互吻合,颈内动脉系统与颈外动脉系统也有相互联系,颅顶部的神经都行于皮下组织内,而且分布相互重叠。2.静脉:颅顶部的静脉位于皮下组织,广泛吻合形成静脉网,静脉主干与同名动脉伴行。(三)颅顶肌与帽状腱膜颅顶肌包括前方的额肌和后部的枕肌,额肌与枕肌以帽状腱膜相连。额肌起自眉和鼻根处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与眼轮匝肌相连。枕肌起自枕外隆突和上顶线,此两块肌肉属于皮肌。帽状腱膜坚韧而厚,但向两侧至颞区则变薄成为颞筋膜。(四)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是帽状腱膜与颅骨外膜之间的一个潜在的疏松组织间隙,内含少量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腱膜下隙。此隙在颅顶部范围很广,向前可至眶上缘,向后可达上项线。因其与头皮和颅骨外膜连接疏松,故移动性较大,开颅时可经此间隙将皮瓣游离后翻起,头皮撕脱伤也多发生于此层。腱膜下隙有出血时,易广泛蔓延,常形成较大的血肿,其瘀斑可出现到上眼睑皮下。此隙内有若干导静脉,分别与颅骨的板障静脉及颅内的硬脑膜窦相通,若发生感染可经此通道继发颅骨骨髓炎或向颅内扩散,因此称腱膜下隙为颅顶部的“危险区”。(五)颅骨外膜即颅骨骨膜,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借少量的结缔组织与颅骨表面相连,二者容易剥离。在严重头皮撕脱伤时,可将头皮连同部分骨膜一并撕脱。骨膜与颅缝愈着紧密,并与硬脑膜外层(颅骨内膜)相延续。因此,骨膜下血肿时,常局限于某一块颅骨的范围内,不向周围扩散。当硬脑膜缺损时,也可用颅骨外膜修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