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5-04-01 |
特色:
本书是张新博士根据其在国内外并购重组立法、监管和市场创新**线的亲身工作经验,经过四年多时间的研究积累而成的恢弘巨著。它构建了一个函概经济学、法学、财务学和管理学的中国并购重组的理论框架,收集并权威地解读了我国并购重组的所有相关法规,原创性地阐述了并购重组中的企业价值评估、资产评估、支付方式、融资安排、会计处理和税收安排等方法,并深入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收购、资产重组、吸收合并、回购、分立、剥离、重整、破产、退市、私有化、征集代理投票权、反收购及内幕交易等*新市场创新及其实际操作流程。编辑说明:中国证监会上市部副主任张新博士结合自己在负责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立法、监管和市场创新的**线工作的经验,从经济学、法学和财务会计学角度对并购重组在中国的实践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力图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并购重组理论框架,为开展并购重组业务提供全面的理论指导和操作指南。本书治学态度严谨,理论结合实际,国际前沿经验融合中国本土实践,内容丰富翔实,势必成为并购重组领域的权威著作,对促进并购重组市场的规范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尚福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案头的这部书是我所见到的有关企业并购重组书籍中份量*重的一本。它不仅是名副其实的两卷本份量之重,而且是学术份量之重、实际使用价值份量之重。这是一部实现经济学和法学完美结合、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典著作。在它问世之际,特强烈推荐给学界和业界读者。——江平(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随着由国有资产市场化改造进程和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所推动的资本市场上收购兼并革命的到来,张新著作的出版正当其时。——高西庆(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该书是作者在中国证监会从事并购重组的立法监管和市场创新工作的积累。张新博士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是《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并购重组法规的主要起草者之一,也是*近两年来为各方瞩目的要约收购、定向增发、TCL集团吸收合并TCL通讯等诸多市场创新方案的重要设计者之一。相信此书面世后,将对市场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成为并购重组市场的一本基本工具书。——史美伦(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
近年来我国并购重组和资本运作日新月异,市场迫切盼望一部指导性工具书的出现,《中国并购重组全析:理论、实践和操作》正是这样一本工具书。本书由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张新博士历经四年创作而成。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老师为本书题名,中国证监会尚福林主席和史美伦副主席、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高西庆博士、法学权威江平教授拨冗为书作序。本书分为理论篇、实践篇、操作篇和资料篇。理论篇构建了涵盖经济学、法学、财务学和管理学的中国并购重组理论框架体系;实践篇原创性地阐述了并购中的企业价值评估、资产评估、支付方式、融资安排、会计处理和税收等问题;操作篇深入分析了上市公司收购、资产重组、吸收合并、回购、分立、剥离、重整、破产、退市、私有化、征集代理投票权、反收购及内幕交易等*新市场创新及其实际操作流程;资料篇收集并权威解读了主要法规。片断:第10章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的操作流程和监管价值取向核心思想1、《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配套的《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的实施标志着以充分信息披露为基础,以促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保障投资者权益为目的的并购重组法律框架基本形成。2、运用事件研究法和会计研究法对并购重组的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并购重组创造了一定的价值。3、由于中国处于全球化下的转轨中的新兴市场经济阶段,投资人通过发现价值被低估的企业并进行收购以及诸多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进行主营业务调整,都会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改善产业结构。中国经济和中国的上市公司需要并购重组来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并逐步走向成熟、融入全球经济,这正是收购立法面临的环境和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4、《收购办法》的价值取向即立法原则就是积极鼓励和程序公正。这两大原则是相辅相成,互相支持的,共同实现上市公司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收购办法》和《信息披露办法》的深入研究,收购的流程和信息披露的流程清晰可见。5、《收购办法》框架和流程中反映了以下重大事项:制度创新以鼓励收购活动,程序明晰以减少收购成本;把“实际控制权”作为监管的重心;高度重视有关协议收购规则的制定;强调诚信义务;全面要约和降低收购的成本;确定要约价格;强调独立董事在并购重组和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强化了中介机构在上市公司收购中的作用和责任。解答的问题?1、《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价值取向是什么?2、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进行上市公司协议收购、要约收购的基本操作流程是怎么样的?3、《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在规定全面要约收购制度的同时采取了哪些措施降低收购的成本?4、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收购当事人应当履行哪些诚信义务?5、根据《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哪些行为被界定为上市公司控制?什么是一致行动人?6、目标公司的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并购中负有什么义务?为什么要强调独立董事在并购重组和公司治理中的作用?7、上市公司收购中的主要信息披露文件和报送文件有哪些?根据有关法规,应当如何编制?一、引言作为全球化下转轨中的新兴市场,中国经济需要并购重组来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促进产业从新兴走向成熟、融入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大调整。*新实施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与其配套的《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正是适应这一大的背景,遵循积极鼓励和程序公正的原则,具有极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本章在详细分析新的收购细则立法背景、立法价值取向后,对新的收购流程及其中的重要注意事项作了深入解读。《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下称《收购办法》)和配套的《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下称《信息披露办法》)2002年12月1日正式生效。两个“管理办法”对涉及上市公司收购的程序及信息披露事宜作出了详细规定。两“办法”的实施标志着以充分信息披露为基础,以促进上市公司收购重组、保障投资者权益为目的的收购法律框架基本形成。加上在具体规定上的突破和创新,两“办法”在实践中正引发一场并购的变革,对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对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的充分发挥,乃至对国民经济的战略调整,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上市公司收购的立法是经济学和法学的交叉学科,难度大,富有争议的问题很多。《收购办法》和《信息披露办法》是在总结中国近10年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方面的经验,广泛地吸取境内外机构、专家学者和市场各方建议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精心设计和辛勤工作而制定的。《收购办法》参考各国并购重组立法的有用经验,同时具有极其鲜明的中国特色。鉴于《收购办法》现已进入操作阶段,本章谈谈个人对《收购办法》的价值取向和操作流程的看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使用《收购办法》。二、《收购办法》立法的价值取向2002年9月28日《收购办法》颁布前的中国并购重组市场在量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从1993年到2002年中期,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累计发生5300多起,涉及上市公司800多次,金额270多亿元,其中**大股东变更近300家(次);有13家上市公司进行了吸收合并柜台交易公司的试点。紧随股权收购的资产重组市场也很活跃。仅2001年1月到2002年9月底,就有约160家上市公司进行了重大资产重组,涉及金额近600亿元,几乎每天都有非重大类型的资产重组。《收购办法》颁布前,中国并购重组市场在质和深度上的发展面临很多挑战。除了国有资产管理政策的限制外和有关收购主体资格的限制,1主要瓶颈是上市公司收购法规体系的缺乏。收购业务没有一套可以操作的游戏规则,增加了当事人进行收购行为的不确定性,也导致并购市场的混乱。一个比较完整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法规体系由收购、合并、重组及其配套规定等多个规章组成,而9月28日前发布实施的只有规范重大重组的《关于上市公司重大购买、出售、置换资产若干问题的通知》(通称“105号文”)。那么,应该如何制定《收购办法》呢?立法的价值取向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确立价值取向,必须在研究立法面临的国民经济环境和上市公司状况的基础上,明确立法背景、清晰《收购办法》解决的问题。(一)《收购办法》要解决的问题我国经济是一个全球化下的转轨中的新兴市场经济,上市公司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要走在转轨的前列,这一历史时期的特色决定了并购重组在我国有着巨大的意义和价值。这些认识对我们制定《收购办法》有着深刻指导意义,具体来说,“转轨”指中国尚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新兴市场”指中国在产业的成熟、经济的发达、法制的健全和公民的教育程度诸方面都和成熟市场有相当的差距,但却拥有成熟国家所不具备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景。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大调整和产业移将导致中国现有的经济模式和产业结构产生重大的变革。中国经济需要并购重组来完成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通过股权收购完成产权的转轨),需要并购重组的帮助从新兴走向成熟(通过重组完成产业的调整和成熟),也需要并购重组的帮助应对WTO带来的挑战和机会(通过外资并购和并购外资完成融入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大调整)。上市公司要走在转轨的前列。改善上市公司现有结构、实现上市公司的转轨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靠增量,通过大量引入民营和集体企业发行新股来实现。但是这种方法有很大限制,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容量有限,扩容速度不可能太快,可以上市的公司毕竟是少数;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的上市也存在多方面的障碍,包括制度和企业规模等限制。另一种途径是靠存量调整实现,即通过对已上市公司的结构和经营效率的改善来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这是比较现实和快速的途径,而这种存量改革要通过并购重组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