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廖锦华主编:叶莱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5-03-01 |
特色:
片断:李小龙,1940年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市。父亲李海泉,原籍广东顺德,是当代粤剧名伶。日本侵华其间,他举家从广东逃到香港,后来再往美国继续他的演艺生涯。母亲何金棠,是一名欧亚混血儿,自小生活在上海,19岁时到港,遇上李海泉遂结良缘。李小龙原名李振藩,上有一兄二姐,下有一弟。1941年,李海泉举家回港。在美国期间,小龙仅6个月大的时候已曾初露银幕,这就是好莱坞的电影《金门女》,当然算不上什么演出,只是一个活道具而已,但毕竟是成为他演艺生涯的处女作。由于凭借父亲跟娱乐圈的关系,小龙自6岁开始就有机会正式参演,一直至17岁,共参演了十多部粤语片,包括《细路祥》、《人之初》、《人海孤鸿》、《雷雨》等。由于他的演技突出,令他成为香港小有名气的童星和小生。但在学业方面,因为小龙天性好动、逞强、任性,所以成绩却差强人意!小龙自13岁正式学武,拜得咏春拳派叶问为师,叶问是香港武术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首把咏春拳由中国大陆传入香港发展。小龙对武术如饥似渴,可谓废寝忘食,其间曾以咏春拳在香港校际西洋拳赛中,打败过三届冠军得主的洋鬼子,而初尝胜利的滋味,从此更潜心苦练。小龙除了对武术有极度狂热的兴趣外,他也喜欢跳舞,曾在香港“恰恰舞”比赛中勇夺冠军。虽然小龙天生聪敏,但胡闹任性的恶习一直难改,四处与人“讲手”,树敌众多。父亲有见于此,所以命他远涉重洋,前往美国念书,希望借着一个新环境给他带来一个新的开始。李小龙就是这样,在18岁的时候只身搭乘邮轮赴美,当时他身上仅带有100美元,他不想依靠家人或在美国的亲友援助,只想自力更生,所以在美国的期间,他以半工半读的形式来生活。他曾做过折报工、餐馆的杂工等,虽然生活紧张,但他从来未疏懒于练武。他为了继续深入研究武术,经常写信给香港的同门求教,同时他也开始修心养性,意识到必须充实自己的学问才可在当地立足。终于他考入华盛顿州立大学,由于他一向喜爱思考,所以选取了哲学为主修科目。小龙曾以校内的停车场为道场,开始教授咏春拳。当时他不但对咏春拳有深入研究,而且对其它武术也进行过探讨。哲学亦令他对武术带来更深层的启蒙。当李小龙的武艺愈见精湛之际,他开始开办正式的武馆,先后在西雅图、奥克兰和洛杉矶发展他的个人事业,并结束了还差一年就能毕业的大学生涯。由于他以表演做宣传手段,曾在多所学校及美国中部巡回演出,引得不少人慕名而来,加入其门下。又因为他曾有重挫空手道高手的纪录和抱打不平的英雄事迹,这都给他带来了一点名气,然而只局限于大学内、唐人街和一些社区,在美国来说,他仍然是无名之辈!李小龙凭着一身技惊四座的武艺慑服了很多武林人士,许多人更列入其门下,正因为这个原故,李小龙将自己的武术领域不断扩大。同时他通过书本,录影带资料不断地进行研究,当时他把自己的武术命名为“振藩拳术”,它融合了南北螳螂拳、蔡李佛、泰拳、击杀术等,但核心仍是咏春拳。后来经不断地改良和发展,终于成为举世瞩目的“截拳道”。李小龙于1964年结婚,妻子是英国和瑞士的美籍混血儿,随后生下一子一女,长子国豪,幼女香凝。在小龙身处全职的授拳事业中,他意识到武术与武打电影在欧美将有大好的前景,然而当时只有西洋拳和空手道为欧美人士熟悉,自他1964年在全美长堤空手道比赛中表演武技后,“截拳道”方初露头角。同时又适逢得到好莱坞的制片商发掘,加上他有不少明星名人的弟子及朋友,这令他有机会跻身于演艺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