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主编:文恒益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1996-12-01 |
特色:
出版说明《季羡林文集》是1992年开始编辑出版的。它包括作者迄今为止的创作、评论、论文、专著和译著。依据内容或文章体裁,《季羡林文集》暂分为如下二十四卷:**卷:散文(一);第二卷:散文(二);第三卷:印度古代语言;第四卷:中印文化关系;第五卷:印度历史与文化;第六卷:中国文化与东方文化;第七卷:佛教;第八卷: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第九卷:糖史(一);第十卷:糖史(二);第十一卷: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第十二卷:吐火罗文研究;第十三卷:序跋杂文及其他(一);第十四卷:序跋杂文及其他(二);第十五卷: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翻译(一);第十六卷:梵文与其他语种文学作品翻译(二);第十七卷:罗摩衍那(一);第十八卷:罗摩衍那(二);第十九卷:罗摩衍那(三);第二十卷:罗摩衍那(四);第二十一卷:罗摩衍那(五);第二十二卷:罗摩衍那(六上);第二十三卷:罗摩衍那(六下);第二十四卷:罗摩衍那(七)。除散文和翻译卷外,《文集》其他卷的文章均按写作或发表时间顺序排列。文章中的一些人名、地名、国名和术语,在各个时期的译法不尽相同;部分标点符号、数字用法与现行标准亦有差别,为保持原貌,均不作统一处理。《文集》的全部作品这次都经过了比较仔细的校勘,主要包括更改繁体字、异体字,订正印错的字和标点符号,规范词语的用法以及核对引文等。个别引文在国内难以找到原著,才不得不网开一面,留待今后有机会再补校。凡内容重复的文章,则保留其中*完整、周详的一篇,余者删去。虽然我们已尽了*大努力进行文章的搜集工作,但仍难免有所遗漏。如果今后发现有遗漏的文章,将随作者的新作一并收录。迫切地希望得到读者的指教和帮助。《季羡林文集》编辑委员会1994年12月
片断:纪念马克思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著成一百周年1853年6月10日马克思写了那篇有名的论文《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6月25日发表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7月22日他又写了《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8月8日在同一报纸上发表。**篇文章的写成到今天整整一百年了。这一百年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变化*大的一百年。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在马克思时代还只能算是一个预言,然而苏联已经在地球上建立了**个社会主义的国家达三十多年,并且正向共产主义迈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完全新的时代。但是马克思关于印度的文章一直到今天还没失掉它的意义。马克思的科学预见一天天在得到证实。事情的发展正是按照他指出的方向在进行着。这两篇文章都不长,但却是在占有了材料又加以详细研究之后才写成的。从1853年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研究东方问题。当时东方正是多事之秋,他们研究东方问题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这些理论的研究,都有实际的作用。1853年6月2日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里谈到东方没有土地私有制,说这是东方一切现象的基本形式。恩格斯在6月6日的复信里同意这个看法,并且谈到人工灌溉这种巨大工程对农业的意义,谈到村社。四天以后马克思写成了《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他把他们在通信里谈到的观点都归纳到这篇文章里,加以发挥。他主要谈到两点:**点,印度人,像一切东方人一样,一方面把作为农业和商业的首要条件的巨大公共工程交给中央政府去管;另一方面凭着农业和手工业在家庭里相结合的方式散处全国各地。这两种情形从*古的时代起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农村公社。这制度使他们能够自给自足,为东方专制制度打下基础。第二点,英国的蒸汽机和自由贸易破坏了这些公社的经济基础,因而引起了亚洲所经历过的唯一的社会革命。英国在印度煽起社会革命并非出自本愿,因此它只是历史底不自觉的工具。在7月22日写成的《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里他又发展了上面的说法。他说,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消灭旧的亚洲社会;一个是建设的,——在亚洲奠定西方社会的物质基础。建设的工作虽然还没有从这个废墟显露出来,但是它已经开始了。在什么地方看出这个开始呢?马克思举出很多例子:印度的政治统一了,英国训练了土著军队,出版自由介绍进来了,当时亚洲社会所迫切向往的土地私有制建立起来了,新式教育产生了一个有管理国家的知识和科学知识的新的阶级,蒸汽把印度从孤立的状况下解放出来了,铁路网布起来了。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之所以在印度建筑铁路完全是想替自己运输棉花和其他原料。“但是只要你一旦把机器应用到一个具有煤铁的国家底交通上,你就不能够阻止这个国家自己去制造机器。”英国资产阶级这样做,既不会解放广大的印度人民,也不会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但他们却为这两者创造了物质前提。什么时候印度人民真正获得解放和独立,他们就能够收获到“不列颠资产阶级在他们中间所播下的社会新原素底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