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能力测量研究

作者续佩君主编:阎金铎
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03-01

特色:
出版说明这套丛书,从1991年3月出版第一批**本《数学学习论》算起,至今已有6个年头了。如果从1988年年初开始数学教学理论丛书的组稿活动算起,则有9年之长。如今,数学、物理、化学、语文、外语,五个主要学科的教学理论丛书,已配套成龙,每个学科6本共30本,取名为《学科现代教育理论书系》。洋洋洒洒几千万字,构成了基础学科的基本理论研究,也构成了我社的基本骨干工程和基本的教育理论出版特色。以近十年的时间建构一整套力求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丛书,其间的曲折、甘苦,自然一言难尽。但从反映教改成果、服务教学改革来看,又当义不容辞。从建构教育出版社的出版个性、出版文化来考虑,更有深刻意义,有重大价值。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出版社靠什么来支撑?靠什么去竞争?靠什么求发展?用什么作奉献?答案可以有很多,对策可以开列不少。但根本的应少不了这么两条:一靠骨干工程,二靠名牌精品。骨干工程是出版社的战略布局,名牌精品是出版社的灵魂生命。两者的完善结合,构成了出版社的质量、信誉、知名度和文化品位,它是出版社存在的基础,竞争的手段,持续发展的后劲,文化积累的主体,向人民奉献优秀文化的根本保证。本着这样的认识,这样的追求,我们出版了这套丛书。当然,还有另外几套别的系列。我们期待着读者的鉴定。我们迎接着市场的检验。我们也渴望着教育界、理论界的支持。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千方百计奉献更多的精品,给教育,给民族,给将来。广西教育出版社

本书内容提要该书是物理教学研究的一本应用性理论专著。针对多年来教学中能力培养存在指标软、方法泛而效率低的具体问题,作者在反复进行理论探索和一定规模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物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规律,以及在知识优良的条件下对能力进行定量检测的崭新方法——等价排除法,反映了我国物理教学研究的新水平。全书使用了与物理、数学相关的其他学科概念50多个,自定义概念40多个,在物理、教育、心理、逻辑、思维等相关科学之间建立了相协相洽又本身自洽的一套概念体系,创意新颖,理论完整,论证严谨,方法实用。本书对物理教育工作者、广大中学物理教师和高师物理系学生,以及其他学科的教研人员和教师来说,都是一本开阔思路和有参考、研究价值的书籍。片断:例如,人们对一个一个实际的物理观察活动都会产生反映。这些反映分散进入大脑之后变为一种内在。它们在积累的过程中,陆续被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从而使分散的积累,在上升为理性的过程中被集中为顺利完成物理观察的手段,如观察的步骤、观察的方法等。显然它们都属逻辑的确定处理模式。这些确定的模式,在不必完成相类似的观察任务时,它们仍作为一种内在,并不被表现。然而一旦遇到相似的物理观察任务,它们就会立即显示出来,在应变中发挥能动作用。在心理特征的层次,明确“能动反映”与‘‘产生反映’’这两种方式在内涵上的不同,对本书的研究有理论上的决定意义。它使我们有可能根据被动的心理现象的来源,跨入对所需要的心理特征的培养与测量。如果没有这一步,便只能停留在心理的“内在”特点上。对绝对内心的、缺乏外在显示的事物,宏观上便很难予以处理。不妨设想一下,没有宏观可测的特征量,物理学的一切微观研究会面临怎样的困境。于是,本书界定一个新概念——物理能力的外显:原存在于大脑之中,能在物理能力实施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确定模式。通常被称为方法、程序、思路、步骤的内容,以及以某种较稳定的相互联系构成的系列内容,都是确定模式的具体表现。分析物理能力的外显在实施(运作)物理能力的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不难知道,物理能力的外显可以直接表现个体的物理能力的强弱。以物理观察能力为例分析如下:假设观察者已经具有贮存于大脑中完成物理观察所需要的某些确定模式。那么当观察者决定进行观察时,便要从其中选择,初步试用,确定使用或调整性地应变使用这些模式,从而*后完成了物理观察的任务。在有些情形之下,确定模式会发生简化,较大地提高观察的顺利程度。例如对熟悉的观察对象,试用的环节可能会大大缩短甚至消失。于是这些确定模式在某一个体大脑中的系列化水平,丰富、稳定和熟练的程度,以及应变使用的水平,便决定了该个体所具有的物理观察能力的强弱。因此,本书以物理能力外显的概念为基础,界定另一个新概念——物理能力水平:对个体施用物理能力外显完成物理任务时,在稳定、灵活与成功等方面达到的高度。作为个体内在心理特征的物理能力,能够外显为完成物理任务的一些确定模式,其重要意义有二。**,它表明可以从这些确定模式的学习、建立、运用入手,来培养物理能力。第二,它表明可以从不同个体在运用这些确定模式时表现出的差异,来测量物理能力。而物理能力水平的概念则给这种测量的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三物理能力的层次不同的物理能力有不同的外显,其实质是该种物理能力的内涵。称其为外显,只不过是强调它原本属于一种内在的状态,只有在能力实施的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然而,为了实现对物理能力的测量,仅从内涵的角度讨论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必须在能力实施的具体进程中来测量它,而不能仅从方法论的描述来测量它。因此,我们还必须涉及到物理能力的主要外延。物理能力测量将涉及两方面:能力的内涵与能力的外延。内涵,就是物理能力的外显;外延,是承受能力外显的具体物理任务。一般情况下,它可用具体的物理知识和实际的问题概括。首先,注意到能力外显(如不同的方法)本身的难易程度和它的适用范围,以及各自对结果做出的贡献都不相同。例如,过程观察法要感知观察对象随时间的变化,这就比整体观察法要难,它适用于观察运动过程,可能导致发现物理规律;而整体观察法通常只了解仪器的外部构造。其次,注意到即使对同样水平的能力外显,当它们涉及到不同的物理知识时,其难度亦不同。例如都用过程观察法,但观察变速运动和观察液体加热与沸腾,后者难度明显要大。因此物理能力又是有层次的。它既与能力的外显有关,又与外延涉及到的物理任务有关。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