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献论集

作者蒋宗福著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9-01

特色:
回想起来,我的求学道路可谓漫长,直到现在,虽然已过不惑之年,却未能免俗,还在为一个博士学位而“奋斗”,说“不惑”,有点儿自欺欺人。1977年7月高中毕业後在家乡四川省梓潼县观义镇小学初中部执教半年,1978年3月考入四川绵阳师专中文系,1982年入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前後修学4年。1981年,1983年至1987年8月,在四川省江油师范学校执教6年。1987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师从李崇智和经本植先生攻读硕士学位,并先後聆听过项楚、赵振铎、张永言、向熹、张一舟等先生讲授的专业课或选修课,各位先生的师德及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深深地吸引着我,启蒙昧於未知,导先路於前途。资质鲁钝如我,1990年7月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後,抵御了外面的精彩世界的诱惑,选择了到西南师范大学任教,不能不说是各位先生的影响起了重要作用。真正从事汉语言文字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是到新的工作岗位上才开始的,到现在屈指一数,正好11个年头。教学之余,先是参与《先秦诸子词典》的资料及编纂工作,後应《传世藏书》编委会约请点校《春秋公羊传注疏》、《礼记正义》等,计百余万官。《十三经注疏》算是认真点馈过几经,对中国传统文化多少有了一点认识。这些年来,除了教学、指导研究生和承担主持过几项国家社科基金及部省级科研项目外,自己也写过几篇小文章,偶尔也发表几篇。自忖本无甚高论,不过是这样考核,那样量化检查以及职称评定的大棒高悬顶上硬逼出来的产物。时过境迁,这些东西本应当寿终正寝,或者放到应该放的地方去,根本没想到要结集出版。况且10年时间,除了教学,尚有许多的疲於奔命,也有更多的无奈,能有多少真知灼见呢?然而自己写的几篇小文章,或许在有些人看来纯属短钉之学,难登大雅之堂,又确实要结集出版了。这些文章主要是对俗语词的考释和语源研究,古籍校点方面的文章亦属传统训诂范畴,有关计算机信息处理及传统文献与研究手段的现代转换,是自己在从事传统文化研究中对当代先进科学技术在这一领域所起的作用及局限的一点认识,故笼而统之名之为《语言文献论集》,算不上有何新意。拙作之所以结集出版,套用一句话说:人在单位,身不由已。因为所在单位的学科发展,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尽自己的绵薄之力,都得围绕这个中心和目标而努力。李维琦先生在其大作《佛经续释词》的《後记》中说:“一个博士学位授予点。争取到了是光彩,没有争取到,则是倒霉。为了这个倒霉的博士点(虽然现在已经光彩了),我不得不赶写一部叫做《中国音韵学研究述评》的著作。”李先生是写一部著作,而我则是将几篇小文章汇集起来,其高下自不待言。李先生说“现在已经光彩了”;是他们已争取到了博士学位授权点,所以光彩。我们现在则正在“倒霉”,这是因为整个重庆直辖市文史学科还没有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与直辖市的地位和文化建设极不相称。再说,争取博士点又谈何容易,竞争之激烈,人所共知。争取到了,自然是上上下下均脸上有光;争取不到,则多半是教师水平不够,还欠火候。尽管明知如此,还得去争取,这种无奈,这种压力,非局外人所能体会。……

《语言文献论集(繁体版)》内容简介:从宏观来看,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全世界正在兴起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热潮。因此,研究汉语言文字的队伍也渐渐扩大,这方面的研究也更加需要深入、普及。我希望这一套丛书能够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大业中发生一点微小的作用。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