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诗歌反映社会生活,不是照相似的如实模拟,而是典型死的浓缩与概括,这是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基本规律,诗歌更是如此。审美想象是实现典型化的重要艺术手段,诗人通过审美想象创造主客观相融合的典型意境,溶人鲜明的个性素质,形成独具风格,具有强烈抒情作用的诗篇。诗歌的个性化特征通过审美意象表现,审美意象是凭借艺术想象的剪裁、熔铸然后形成的。诗人的个性素质及思想倾向成为审美想象的动力定势,在审美意象的选择、剪裁、熔铸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红楼梦》第七十回写林黛玉、薛宝钗都以暮春时节漫天飞舞的柳絮为题填词,各作一小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林黛玉《唐多令·柳絮》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薛宝钗《临江仙·柳絮》 两首词中的柳絮都是高度个性化的审美意象,是她们生活经历、思想感情、人生态度的艺术写照。两个恰相对立的人物性格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林黛玉多愁善感,寄人篱下,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借此表达了深沉的哀愁慨叹。薛宝钗豁达开朗,对春天逝去并不持消极态度,能顺应环境并凭借客观条件达到理想境界,既有所追求,又不明显地表露这种追求,而能在顺应中达到目的。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强调了艺术构思中想象的飞驰。无论是屈原《离骚》中的宏阔壮丽境界,还是林黛玉《唐多令》、薛宝钗《临江仙》中所写的“柳絮”构成的纤巧小景,都是凭借审美想象剪裁熔铸的结果。 从艺术形象的整体结构考察“虚”与“实”的组合,有着多种多样的结构关系与组合形态,体现出这一艺术辩证范畴审美内涵的丰富性。比如就层次关系进行考察,就整体与部分关系进行考察,就主体(主)与背景(宾)关系进行考察,会发现它们将呈现出不同的组合形态。这是仅就诗歌这种艺术形式而言,如果应用到小说中去,还可体现为实写与虚写的组合,场面内与场面外的组合;如果运用到戏剧文学中去,还可体现为台前、台后的组合,形体动作与音响效果的组合,台词与潜台词的组合。在绘画、音乐、建筑等不同艺术门类它又呈现出不同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