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培民

作者郑培民编写组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12-01

特色:

万事开头难。来湘潭电机厂的头一年,郑培民凭借自己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超常的工作能力,给子弟中学政治课教学和共青团工作方面带来了新的起色。而他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诚实谦和的处世态度更获得了领导和师生们的交口称赞。正是缘于这种出色的表现,1971年1月,在湘机子弟中学工作不到一年,郑培民就被调任厂党委组织干事、团委副书记(当时团委书记由厂党委一名副书记兼任),主持湘机厂团委的日常工作。“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全国各级团组织一度处于瘫痪状态。1969年开始整团建团,恢复团的工作。但因积重难返,郑培民走马上任时,湘机厂团委仍没有开展正常的工作。而此时由郑培民一手抓起来的湘机子弟中学团支部的各项工作却开展得红红火火,成为全厂团的工作的一个样板。面对新的任务,年轻有为、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郑培民雷厉风行,他认真学习和领会上级整团建团的有关精神,结合企业团工作的实际,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厂团委的整顿和建设工作。首先,认真培训团干。郑培民把全厂各个团支部委员召集起来,开办团干夜校,组织他们学习团的基本知识。他亲手选编资料给团干上课,从共青团的性质、入团的条件、团员的权利和义务、党团关系到如何开展团的活动,怎样当好团干部等等,认真细致地进行讲解。由于他本人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又有团的工作经验,而团的基本知识看起来是一些比较枯燥生硬的条文,实则底蕴深厚,经他讲解,团干部很受启发,获益良多。其次,努力建设一个坚强有力、团结战斗的团委班子。为了提高班子成员的素质,郑培民从基础工作抓起。一是抓理论学习。他按计划定期组织班子成员学习马列经典,如列宁《伟大的创举》、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等。他要求每个团委干部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时事或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写出心得体会。郑培民亲自为他们修改、评点,并定期召开讨论会,让每一个人围绕一个主题作中心发言。如此坚持不懈,形成惯例,使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以及书面、口头表达能力逐步得到提高。二是通过实际工作锻炼班子成员的工作能力。郑培民对班子成员放手而不撒手,鼓励他们大胆开展工作,并及时给予指导,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三是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团体气氛。郑培民在实际工作中有一种切身的感受,即工作干得好不好,团体气氛很重要。郑培民善解人意,待人诚恳,与同志平等相处,是同志和战友,更是老师和兄长,既讲原则讲纪律,又讲策略讲风格,一旦发现班子中出现矛盾和纠纷,就耐心细致地进行说服和疏导,及时把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由此,每个工作在郑培民身边的干部总是心情舒畅,有一种温暖如春的感觉,班子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和睦相处,整个班子团体意识强,朝气蓬勃,特别能战斗,干起工作来精神焕发,热情似火,效率倍增。这种良好的团体气氛是搞好工作的无形力量,更是让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成员感到幸福的精神养分,总是让人特别留恋。正因为这样,几十年以后,那些曾经与郑培民共同战斗在一起的团员干部仍能聚集在一起,共同追忆当年那段令人难忘的美好时光。再次,积极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郑培民干什么工作都计划性很强,主持团委工作也不例外,做到月初有安排,月末有总结,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工作深入细致。平时注意培养、发现和推广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整个企业团的工作的开展。通过各种具体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员在青年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当好党组织的得力助手和后备军,不断为党组织培养和输送新生力量。通过以上“三板斧”,不出几个月,湘机厂共青团的工作便步入正轨,并在青年工作中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P53-55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