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一、分型论治 1.痰热互结 主证脘痞满胀不饥,恶心欲吐,肢体无力,小便黄涩,或痰吐黄,舌苔薄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化湿热,祛痰去浊。 方剂二陈汤、半夏泻心汤化裁:川连,半夏,陈皮,茯苓,炮姜,党参,白术,枳壳,苏梗,柴胡,郁金,砂仁,木香,瓜蒌皮仁。 加减湿浊重舌苔白腻者加藿香,佩兰,豆蔻仁;热重者加黄芩或焦栀;食欲不振加焦楂曲,鸡内金,谷麦芽;兼有胸闷痰多者可合小陷胸汤和四苓散。 2.饮食阻滞 主证胸脘满闷,嗳腐吞酸,或恶心腹痛,纳谷不思,病前一般有饮食过伤史,舌苔黄腻而厚,脉弦紧。 治法宣化食滞,化食和中。 方剂保和丸加枳实,厚朴,木香。 若大便不通,脉见数实,此为痰食内阻,可佐以木香槟榔丸。 3.脾胃虚弱 主证病后中气虚弱,或误下克伐伤中,使阳气不振,胸脘痞满,或宽或急,时作时减,中空无物,不知饥,不欲食,喜热喜按,得温则舒,四肢不暖,气短乏力,体倦懒言,大便稀溏,脉虚弱。 治法温补脾胃。 方剂 补中益气汤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砂仁,木香,柴胡,枳壳,白芍,苏梗,甘草。 若阳虚痞满,朝宽暮急,痞胀难忍,用附子理中汤去甘草以温化之。 4.肝郁气滞 主证七情郁结,气机窒痹,胁脘痞满,时欲叹息;胸脘不舒,痞塞满闷,心烦易怒,两胁作胀,或时作叹息,或随情志而波动,脉弦或弦细。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滞。 方剂 越鞠丸加减:香附,苏叶,苍术,六曲,川芎,柴胡,枳壳,白芍,郁金,木香,陈皮。 加减气郁甚者加乌药,沉香;食滞者加焦楂,炒二芽,鸡内金。化热者用山栀。 5.痰气搏结 主证胸脘痞塞,胀满闷不舒,头目眩晕,胸闷不饥,恶心欲吐,身重倦怠,或咳痰不爽,小便黄涩。 治法祛湿化痰,顺气宽中。 方剂平陈汤加味:泡苍术,川厚朴,陈皮,半夏,白茯苓,炙甘草,苏叶,前胡,干姜,柴胡,枳壳,白芍。 加减肝气上逆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寒不甚者去干姜;中宫不畅者加砂仁、郁金。 6.胃寒痞满 主证 中宫痞满胀塞,胃凉喜暖,胃脘怕风,喜用手捂,手足不温全身怕冷畏风。遇冷或身受凉、甚至吸冷空气即加重,遇热或热敷胃脘、身冷减轻,舌薄白,脉沉紧。 治法温中散寒。 方剂正气天香散加味:干姜,苍术,川朴,陈皮,半夏,乌药,苏叶,枳壳,甘草。 7.热郁痞满 主证心下痞满,烦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