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中介绍了广州是明清时期海外贸易第一大港,对外贸易几乎没有间断的历史。在葡萄牙人开辟印度航线后,广州的海外贸易逐渐形成了以中西贸易为主的局面。紧随西方商人来到这座城市的,还有一个以传播西方宗教为使命的文化群体——传教士。16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广州开始形成专营对外贸易的商品交易会,有些来过这里的传教士留下了不少关于“广州交易会”的记载,成为我们了解明中后期广州海外贸易情况的重要资料。1685年,清政府开放海禁,在广州设立官牙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在西南城外兴起了专营对外贸易的商馆区——十三行商馆。随后有其他新教传教士来到十三行商馆区,或在这里开办文化、医疗机构,或经这里转往港、澳、南洋等地。通过本书研究,可以发现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对华传教与对华经贸活动关系紧密。具体体现在:(1)来华传教士与西方商业公司结成了互惠关系,传教士为商业公司提供有关中国的资讯和文化上的服务,而商业公司则为他们提供交通上的便利和传教经费上的支持。(2)因传教士的到来,广州这一座商城成为中西文化的荟萃之地。他们在这里进行中西文化交流,一方面传播西方科技与学术,另一方面又把中国介绍给西方。(3)在传教士的日记、书信和著作中,留下了大量关于东西方海上通道、广州及附近地区的自然地理、人文景观与社会风貌方面的记载,成为我们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口岸史最为重要的资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