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段进、龚恺、陈晓东、张晓冬、彭松/国别: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6-06-01 |
特色:
2.3明清西递村空间的发展状况明中叶以后到清乾嘉年间,西递逐步发展到鼎盛阶段,村落建设日趋完备,街区、巷道网络、宗族礼教建筑都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型制和规模也逐渐有了固定的模式。2.3.1民居形式的发展村落定居初期的住宅形式已无从考证,我们只是由其人口的构成来推测其住宅的形式,即山越民族的干阑式建筑和南迁汉人的传统木构建筑相结合的产物。明代中后期以后,徽州的民居形式已趋于定型。住宅密度的不断增加,村落经济财富的积累,使得高耸的封火山墙成为徽派民居的典型特征。高墙深巷,其住宅的内向性、防御性是显而易见的。其原因之一是成年男丁都外出务工经商,家中是老弱妇孺,安全成为**需要。西递现存古民居200余幢,其中,保存较完整并经测绘记录的有150余幢。主要为清代建造的民居,也有少数几幢如前边溪畔的仰高堂为明末建造。从平面格局来看,古民居宅院的基本单元是标准的三合院:正厅、两厢以及围合的天井。这种*常见的形式——独立式被当地人称为“三家厅”,基本单元还有三种变体,即面向式、“H”型和串联式(图13.3)。民居的面阔多为三间,这是因为早在明代,官方就对民间的建筑型制做了限制。据《明史·舆服志》记载:“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因此随着宅院规模的增长,平面上就会出现“面向式”和“H”型的形式,而垂直方向就会由一层增加到两层甚至增加局部非主要功能性三层。当经济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对宅院的规模有更大的需求时,就出现了基本单元多种形式的拼合。其组合的方式非常灵活,不能仅以简单的串连或并联概括。不少宅院中还建有书房、花厅和私家花园,这是相对活泼的建筑要素。主体建筑加上异形的厨房、庭院,通常占满整个街区,并形成曲折的巷道空间。以胡贯三晚年居住的悖仁堂街区为例,分析西递的宅院组合方式(图2.7)。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