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陈建功、谭谈、毕淑敏、高洪波、陈世旭等/国别:中国大陆 |
| 出版社 | |
| 出版时间 | 2006-07-01 |
特色:
我的父亲母亲我想一个人一生至少有两件事是自己无法选择的,一是是否出生,二是出生的环境。我不知道如果有自主权的话,我是否会选择我的父母作为孕育我生命的那对男女。当然这是一个反逻辑的命题,但同时,它也很具有一点可探究的意味。从某种角度来讲,“我”可以说是父母生命的投影,对父母的不满情绪通常源于对自身缺憾的憎恶……扯远了,还是来谈谈我的父亲母亲吧。我的父母是全中国十二亿人口中很平凡的一对男女。吃五谷杂粮,食人间烟火。客观地讲,从他们年轻时照片里那两张“阳光灿烂”的笑脸上,还是很能找到一些关于诸如“清秀”啊,“帅气”啊,“可爱”啊……的蛛丝马迹的。然而,时值二十年后的今天,我的父亲已从一个英俊威武的士兵变成挺着“将军肚”的中年人,我的母亲也已不复当年的青春,成了街上随处可见的家庭主妇中的一个。诸如“理想、目标、抱负”之类的东西已经从他们的字典里渐渐隐去,生活被落实在**实际的柴米油盐上。换句话说,青年时代的追求,他们已经放弃。能这么冷静地分析自己的父母,不知道算不算不敬。然而我想大多数中年人都过着如我父母一样的生活。平凡就意味着有众多的同盟者。曾经一度,我对我的父母感到极度失望,从他们的生活到婚姻。在他们身上我找不到任何小说里称之为“爱情”、“激情”、“优秀”、“卓越”之类的东西。对于我,他们也从不过多于预。每天下班,爸爸读报,妈妈做饭,我做功课,然后吃饭,饭后爸爸洗碗,妈妈开始打扫房间,一切妥当之后,大家一起看电视直至上床睡觉。我从不见他们在对方生日之际说一声“生日快乐”,也不见他们庆祝过结婚纪念日。那时,我对他们的印象,脑子里唯一闪现的词就是“麻木”。后来有一天,在电台里听到一件事。一对夫妇一起生活了五十年,他们是包办婚姻,彼此之间并没有多少浪漫的爱情。直至有一天丈夫死了,妻子如往常一样做饭,当她将吃剩的饭菜习惯性地要往丈夫碗里倒时,才惊觉她生命中*重要的人已经不在了。那一刻,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妇放声痛哭——半个世纪的岁月已在他们之间滋长出了那种叫“爱情”的果实。我从来没有那么感动过,原来现实中的爱情是这样子的。在这位老人面前,那些小说里的情节刹那间显得如此苍白做作。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的父母。我发现在如钟摆一样有规律的生活中,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默契。例如,每天晚上妈妈都会帮爸爸泡一杯茶,放在固定的位置。而每次上街,爸爸总是走在我和妈妈的左边。这些日常细节,没有感情是做不到那么好的。后来我听说,当初父母结婚也是颇费一番周折的,那是因为家庭的关系。而我居然怀疑他们之间没有爱情!我的父母仍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如常的有规律地生活。而我对他们的感情却是起了微妙的变化。我从不认为他们是*优秀的,但至少,我不再怀疑他们是幸福的。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