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基督教思想评论》为维真学院中国研究部主持、编辑的丛刊,旨在推动海内外华人学者对基督教哲学的研究,加强国内外基督教思想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本书为第4辑,包括“经典新释”、“两大教父研究小辑”、“诠释学”、“现代神学和宗教哲学研究”、“书评”、“感悟篇”6部分、共23篇文章。书中文章资料翔实、观点创新,分析入理,思想深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值得一读!
然而,作者在提到“真理”时,连续两次都和“恩典”放在一起。这种处理表明作者是要从恩典的角度来谈论真理问题。我们可以称之为“恩典真理论”。归结起来,《约翰福音》的“恩典真理论”有如下几个特点:(1)真理一定是启示的。根据怀疑主义,人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真理;如果人仍然追求真理,那么,惟一的逻辑可能性就是真理自己向人显现。在黑暗和光的对立中,作者把人无法追求真理这一思想困境(或称怀疑主义困境)推向极端,并指出这一生存事实:人在追求自己所认为的“真理”中实际上是拒绝真理的。如果人拒绝真理,那么,在逻辑上,人获得真理的惟一途径便是真理自己向我们显示。我们注意到,真理认识的这一途径和犹太先知传统的“启示说”有相同之处,而这一点恰好是希腊哲学所缺乏的。从这一角度看,《约翰福音》是在犹太先知传统的视角上回应希腊怀疑主义困境。 (2)真理永远在恩典中。我们知道,犹太先知传统也在谈论神的启示。在这种传统中,神通过先知把律法赐给了人,而人仅仅需要遵守律法就能得到神的祝福,因为律法的背后是神的旨意,是把人引向神的。然而,对律法的强调导致了人们赋予律法和神的同等地位。这一赋予的结果是使律法失去了其真理性。不难理解,一旦律法取得其终极的地位,律法就不再把守法者引向神,而把守法者限制在律法范围内。律法主义无法经受希腊怀疑主义的攻击:不同传统有不同的律法,为什么你的律法要优于其他律法呢?作者对犹太先知传统在法利赛人那里滑向律法主义这一点有深刻的认识,因而着意使“我们所说的”和“法利赛人所说的”进行区别,认为真理不能离开恩典,只能从耶稣那里来。换言之,真理永远是在恩典中给予人的。 因此,(3)人只能接受真理而不能拥有真理。这个结论在《约翰福音》中不断被强调。比如,门徒腓力求耶稣显现天父,耶稣回答说,只要奉他的名就能得到天父的赏赐。[31]道理很简单,天父只由独传者彰显,因而只有通过耶稣才能领受天父的真理。腓力的要求是占有真理。当我们直接看见天父时,我们就不需要通过耶稣来认识天父了。然而,耶稣要求门徒在跟随他的过程中领受天父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