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曾学文/国别:中国大陆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6-03-01 |
特色:
西汉初期,扬州地区经吴王刘濞的经营,国力强盛,一度“廛■扑地,歌吹沸天”。刘濞等人发动“七国之乱”失败后,汉景帝撤吴王国,另建辖地较小的江都国,封其子刘非为江都王。武帝即位后,为防止刘非步刘濞后尘,乃选派董仲舒担任江都相,协助、辅导,同时也监视江都王。董仲舒是深通公羊学的大儒,曾向汉武帝建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任江湖期间,对刘非以礼匡正,使这位骄王有所约束,不敢胡来,可说是不辱使命。史书说他“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汉书·董仲舒传》)。说明他的治国策略曾在江都国施行,并且能得其所欲。一代大儒董仲舒离开京城来到当时显得有些偏远的扬州,与汉初另一位大学者贾谊被贬长沙一样,当然也可能含有贬谪之意。但对于扬州来说,这却是一大幸事。董仲舒是*早将汉代儒学传到江淮地区、传到扬州的学者,他在扬州学术史上的地位十分崇高,对扬州崇学之风气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为了纪念他,扬人在今北柳巷修建了董子祠,并屡经重修,历几百年不废。牌楼上悬“邑肇荆王”、“绩传董相”二匾。此处又是清代盐运使署,其遗址日“大儒坊”,其旁旧有井日“董井”。今扬州博物馆和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前广场上立有十尊历代名人雕像,其中就有董仲舒像。自西汉至隋唐近一千年间,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与扬州有关的辉煌篇章,如汉初曾任吴王刘濞郎中,写过《谏吴王书》的辞赋家枚乘,留下了“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的名篇《七发》,“广陵涛”因此声名卓著;南朝宋文学家鲍照的《芜城赋》,写广陵的繁华与衰败,是六朝骈赋的代表作,扬州别称“芜城”由此得名;唐代扬州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歌咏扬州风光的经典之作,有“孤篇盖全唐”之誉;唐诗中的其他名篇佳作更是层出不穷,引人人胜。这一时期中国学术史上有两部名著与扬州关系非同寻常,值得一提。一部是梁昭明太子所编《文选》,另一部是唐代杜佑所著《通典》。扬州与《文选》渊源很深。昭明太子是否到过扬州,《文选》是否编于扬州,因年代旧远,已无从稽考,但历代扬州人对《文选》情有独钟却是不争的事实。隋代江都学者曹宪以教授《文选》出名,开启了扬州《文选》之学;其弟子李善更是将毕生精力倾注在《文选》上,所作《文选注》以精审博洽闻于世,与《文选》齐名并传;清代扬州学者阮元致力于“文选学”的发扬光大,近人李详更以《文选》名世。《文选》之学遂成为江淮绝学,在扬州绵延千余年而不废,实在是扬州学术史上的一个奇迹。扬州有关《文选》的遗迹有“文选楼”、“文选巷”、“文选里”等,“文选楼”中供昭明太子塑像;阮元亦建有“隋文选楼”,作为自己藏书、读书处,内供奉曹宪、李善等学者。P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