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詹真荣/国别:中国大陆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1-12-01 |
特色:
5.列宁要求大民族先进民族在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问题上,应有对小民族、后进民族多让步些和宽容些的国际主义精神列宁指出:“我们足国际主义者。我们力求使世界各国工农紧密团结起来,完全融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全世界苏维埃共和国”。⑤尽管“沙皇和资产阶级的大俄罗斯帝国主义时代遗留下来的对大俄罗斯人的不信任,在先前加入俄罗斯帝国的各民族的劳动群众中正在迅速消失,正在随着对苏维埃俄国的了解而消失,但这种不信任并不是在所有民族和所有劳动阶层中都已完全消失。因此,必须特别慎重地对待民族感情,认真地实行各民族的真正的平等和分离的自由,以便消除这种不信任的基础,而使各民族的苏维埃共和国结成一个自愿的*紧密的联盟。必须加紧帮助落后的弱小民族,协助每个民族的工人和农民独立地组织起来,启发他们去反对中世纪制度和资产阶级的压迫,并且协助那些在此以前受压迫的或不平等的民族发展语言和文学。”①列宁还分析说,根据十月革命近三年的经验证明:“这种不信任心理正在消失,只是消失得非常缓慢而已。一直是压迫民族的大俄罗斯人表现得愈谨慎、愈耐心,这种不信任心理的消除就愈有保障”。②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地区,“要善于灵活地制定以对任何小资产阶级分子采取巨大让步为基础的特殊策略。”③列宁告诫民族地区的布尔什维克:“应当广泛地、坚定地、巧妙地、谨慎地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极力利用这方面的工作来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和吸引知识分子参加经济建设。”④为完成帮助后进民族和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历史任务,列宁要求大俄罗斯民族等先进民族的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不仅在于遵守形式上的民族平等,而且在于遵守对压迫民族即大民族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可以抵偿生活上实际形成的不平等”。⑤由此可见,列宁一再要求大民族的工人阶级要以宽广的胸怀来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消灭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事实上的不平等。总之,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后进民族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学说,中亚各民族以及俄国的其他落后民族在列宁光辉思想的指引下,在苏维埃政府和先进民族特别是俄罗斯民族及其工人阶级的帮助下,跨越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从氏族宗法的封建发展阶段逐步迈进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从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变成了国家的主人。但遗憾的是,列宁关于落后民族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策略,关于对外开放和吸收发达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理论。关于民族地区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文化的理论,关于大民族的国际主义精神的理论等等,由于一系列综合因素作用而未能在列宁以后的苏联社会很好地落实,列宁的理论在实践中变了形。当然,这不是列宁的过错,而是背离列宁民族理论所产生的恶果。五、列宁提出了要大力培养民族干部的理论大力培养和造就少数民族干部是列宁的一贯思想。早在十月革命前,列宁就提出:“党应该真正保证满足一切党的利益和各该民族的拥护社会民主党的无产阶级的需要,同时要考虑到他们的文化上和生活上的特点;要保证做到这一点,应该召开该民族的社会民主党人的专门代表会议,在党的地方的、省的和中央的机关中应该有少数民族代表。”列宁还进一步说明:“党中央委员会中少数民族代表应该这样产生:全党代表大会从俄国各地(目前有独立的社会民主党组织存在的地方)省的代表大会所指定的候选人中选出一定数量的人作为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十月革命初期,非俄罗斯地区民族干部极其缺乏,为此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高度重视民族干部的培养工作。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十大明确提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大胆任用当地的民族干部,要在各非俄罗斯民族地区“设立使用本族语言的、由熟悉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和心理的本地人组成的法院、行政、经济和政权机关”②。列宁认为,培养各种类型的民族干部的途径有四个:一是通过建立统一集中的俄共(布)组织,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党员,吸收农民参加国家管理,并采取措施把大批非俄罗斯民族的工农分子推到领导岗位上去。以便培养少数民族的各级领导干部。二是努力吸收对苏维埃政权比较忠顺的当地的旧知识分子参加苏维埃机关工作,并对他们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关怀。三是通过建立共产主义大学培养熟练的民族政治工作干部、人民教师和科研人员等。四是高度重视教师特别是民族师资的作用,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的地位,关心民族教师的成长。而眼下为解燃眉之急,必须由俄共(布)中央派遣大批干部到非俄罗斯民族地区帮助进行苏维埃政权建设,这部分干部的来源有中央机关干部、复员的部分红军军官和从中部地区选拔出来的革命干部。列宁主持召开的俄共(布)八大决议宣布,根据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必须建立一个统一集中的共产党和领导党的全部工作的统一的中央委员会。各民族苏维埃共和国的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享有区域委员会的权利,服从于俄共(布)中央。随之,苏俄逐步完成了所有民族的共产党组织合并为统一的俄国共产党(布)的工作。同时,布尔什维克党还提出:“党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在当地居民的无产阶级分子和半无产阶级分子中培育和发展各民族共和国和各民族地区的年轻的共产党组织。用一切办法协助这些组织站稳脚跟、受到真正的共产主义教育并把即使在开始时为数不多然而是真正国际主义的共产党干部团结起来”。①俄共(布)九大之后,民族地区党组织加大了吸收新党员和培养民族干部工作的力度。各民族地区的党组织吸收了大量的当地民族劳动者-(主要是农民),并培养了各民族党的各级干部十余万人。②为了满足苏维埃国家建设对新型民族干部的需要,1921年至1923年先后成立了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共有7所分校)、各加盟共和国中央委员会党校、土耳其斯坦列宁工农共产主义大学(后更名为中亚列宁共产主义大学)、西方少数民族共产主义大学等等。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这些大学就培养了数以千计国家急需的通晓民族语言并在政治上成熟的政治工作人员、人民教师和科学技术人员。为办好教育事业,培养更多的民族政治工作干部和科技人才,列宁还高度评价了人民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并特别关怀作为民族干部一部分的教师的生活和成长。列宁多次指示教育人民部,要积极吸收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顺的知识分子、专家和教育家参加苏维埃机关管理工作,选拔德才兼备的教师到领导岗位上来。在列宁的关怀和正确领导下,苏俄的民族师资队伍茁壮成长,逐渐成为民族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在民族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