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问答》编写组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3-06-01 |
特色:
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规定,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部署特别强调,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且明确指出,本世纪前lO年要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为后10年的更大发展打好基础。为此,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等等。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部署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目标规定,要使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第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目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部署提出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要有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目标还规定,到2020年,人民要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文化特征。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社会条件。综上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6.怎样理解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首先,发展要有新思路。十六大报告在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中,对如何推进经济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这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必须调整城乡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必须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这个新思路的核心,就在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概括地说,就是“结构调整,促进发展”。其次,改革要有新突破。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体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初步建立但并不完善,还存在很多制约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对于这些体制性障碍,必须坚决予以消除。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有所突破。这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根本要求。我们进行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社会主义社会的各方面都形成比较成熟、比较定型的制度。我们必须拿出一往无前的勇气,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消除体制性障碍,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提供可靠的体制保证。第三,开放要有新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部署,要求我们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此,报告提出了一系列包括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新举措,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第四,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就是要在谋求发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各地各部门要紧密联系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实际,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做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深入研究涉及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重大战略性问题,明确奋斗目标,理清发展思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制定具体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认真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突出解决的问题有哪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要全面推进这一系统工程的建设,要克服许多困难、完成许多历史性任务。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坚持不懈地消除局部贫困。到2000年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就全国基本面和平均数来说的。必须同时注意到,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条件和历史遗产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一些地区、一些乡村、一些居民群体的生活现在并未达到小康水平,有的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