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溪——禅研究(二)

作者暂无
出版社
出版时间暂无

特色:

这一偈语体现的思想与后来“迷则佛是众生,悟则众生是佛”是完全一致的,后者则突出了修悟法门(用)的特点,是对前者的发展。“佛是众生”(空即是色)是作为命运的必然,是支配众生的规律,但这种客观的、必然的命运只有在众生迷时、即对之不能理解时才是一种支配人的力量,一旦转迷为悟,则“众生是佛”(色即是空),众生理解了自己的本源,就使本源不再是本源了,众生自己就成了本源,成了完全自由的存在,那种客观的必然的命运便成了众生自己的意愿和选择,成了众生能够自由支配的东西,也就是成了众生的自由意志。此时佛与众生的因果关系、本末关系已经消解了,因而佛与众生的分别也就消失了。这时众生就成了大彻大悟、无所不能的佛了。这与“悟则转法华,迷则法华转”同理。上述六祖的前期思想已是极为深刻、人所难及了,但还是对前人所述的理解,六祖自己所独创之宗旨则是在受到五祖传授和启发之后产生的,这就是“自性是佛”。六祖闻五祖讲《金刚经》至“于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大悟,方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又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还称“吾所说法,不离自性”,表现了他对“自性是佛”之义的深刻理解。自性,原指万法之本体真如所独具的一种不动不变、不生不灭、无内无外的超越时空的本性,故云一切法无常、无我,故无自性。又因万法是真如的变现,自性作为真如独具之特性又演变为诸法的特性,如水之湿性,火之暖性。六祖所言之自性则同时涵盖两种意义而又化解、超越了两种意义进入不可思议的境界,此时自性亦是非自性,是对自性本身的消解,同时也是自性*高的实现。因而六祖之自性便是一合空有而又一泯空有的非自性的真实自性,便是大彻大悟的佛,是佛与众生、天堂与世间的无分别的合一。“自性是佛”是六祖说法之真谛,是六祖的思想宗旨,这一宗旨集中体现在大梵寺所说法上,而且表现在全部《坛经》中,可以说六祖所说一切法都是“自性是佛”的体现,而六祖之后的禅宗一直是这一意旨的发展和展现。理解“自性是佛”必须先“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若不识自性、万劫觅佛不得。那么如何识取自性呢?不用心,不着意,不内觅,不外求,只念自己,此时心中无他,自然无内外之念,心无内外,自然超越了空间;当此之时,无前念,无后念,无前后则无生灭,自然超越了时间;只念自己时,心不在有无,亦无色空之念;只念自己时,心自无他,自然亦无“自己”之念,如此亦在完全肯定自己时完全消解了自己。如此超越时空、不在有无、非自性的自性便是真正的自性,识此自性便可自然得悟。“自性是佛”之旨使以往的佛教经义焕然一新,成为具有新意和生命力的理论。如六祖在讲般若时讲到“自性般若”,认为“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人”,学人“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这种“自性般若”便是人人皆具的本觉之心,禅宗之传心,即是指此心。“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这种本觉之心具有非文字所能表达的超常智慧,即是佛家的真慧,故不可以文字传达。“自性般若”是众生成佛的根据和结果,也是成佛的法门和工具,只有回向识取自性般若才能真正成佛,若向外求取,只能得到世俗的知见和智慧,反成障道因缘。六祖在为大众解释功德净土时提出“身中净土”。使净土教义有了全新的意义。他认为染净不在东西,而在于迷悟。心迷则所遇皆是秽土,心悟则所处皆是净土。迷人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自生东西净染之分别,此心早已自污,此身亦自在秽土,如何能生西方净土!如若识取“自性西方”,自净其身,即身无秽恶,则能达至身中净土,西方即在眼前,当体即是西方,何用外求西方呢!六祖的“身中净土”“自性西方”破除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世界和外在的弥陀的迷信,引导大众自信自爱,自净自悟,从理论上深化和体现了“自性是佛”义,也从实际上有利于时人的思想解放和觉悟。六祖讲到戒定慧时亦联系自性。他认为“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乱自性定,心地无痴自性慧”,如此戒定慧都变成了内在的自身的意志和境界,不再是外在的约束和追求的目标。此时戒定慧皆归于自心的起用,自然没有了时间上的次第和意义上的分别。“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因此定慧一体无二,自然无先后之分。即慧之时,心无动静生灭,自然常定;即定之时,心无分别障污,自然常慧。又云”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相者,于相而离相,”于一切境,念念不住,即是无住。可见六祖之无念并不是单纯的摄心凝心,百物不思,不是离念而无念,而是于念而无念,亦即体知念自性非念,故念而无念,此即自性无念。无相无住亦同此义。六祖讲禅定时亦云“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认为“自性不动名为禅”,“心地无乱自性定”。自性不动,十二时中自然常定,亦无出入,此是真禅定,*自然、*简单、*轻松,用不着住心看净,也不必摄心不动,同时也*难把握。当此之时,无染净之分,亦无动静之相,更无用心用力之处,,故不被净缚,不被心迷,自然轻安,自然得自性般若真慧。但念自性,自无动静,无动静时。便得真定,此是自性禅定。六祖又在传香忏悔门中明示学人要“自净其心,自修其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直示“自性是佛”之旨,并要学人归依自性三宝,自度自戒.自成佛道。认为自性中有三身佛。自身本净,即是清净法身,自心思量变化而成诸相,即是自性化身,自性不染善恶,即是本来实性,亦是圆满报身。自性本来是佛.因而成佛也不能外求,只能内觅,成佛方式也只能是依靠自力,自悟自修,自度自成,不能靠外在的佛和菩萨,“自性自度是名真度”。如此六祖把成佛的责任和权利完全交付给了众生自己,命运成了自己的选择,心正即自然得人佛道,得人天堂净土,心邪则自会堕入恶道。进入地狱秽土。禅宗又以传心法门著称,但六祖似乎并未系统地说明“心”的意义。不过六祖也多次提及自心,又言“自心是佛”。所谓自心,即是自性本心。此即使六祖所传之心。心有染净、迷悟、善恶,此分别心皆是妄心,禅宗所传乃无分别之真心,心量广大,遍布虚空,无形无相,亦非语言所能描述。佛教各派都讲真心,但什么是真心.如何识取真心又很难说清楚。六祖对此作了简捷直接的说明,真心即使自性本心,即人人所具之自心。心念自性时,心即性,性即心,心性合一而入诸佛境界,此心即是佛心。自心迷时,性即是心,自心若悟,心即是性。自心常念自性,自性即是自心,如此自心即得自性般若,自然觉悟,故日:“自心是佛。”六祖之传心法门又称南宗顿门,此顿悟法门后来又得到神会的大力提倡,似乎成了惠能所传法的根本特点,而顿门说法起于六祖生时,原本中即有“顿教法门”之说。但六祖并不过分强调顿渐之分。他认为“法无顿渐,人有利钝”,由人根性之利钝,才有法门之顿渐。利根见性疾,故有顿悟法门;钝根见性迟,故立渐悟法门。由此顿渐本无上下高低之分,根性质利者宜学顿门,根性钝者宜学渐门。顿渐本是见性之法门,佛法本身非有顿渐。……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