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经典故事

作者肖伟、薄克礼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09-01

特色:
《汉书》是我国**部纪传体断代史,也是**部大一统的皇朝史。《汉书》问世于东汉初期,不但具有杰出的学术成就,而且把封建政治与封建史学很好地结合起来,所以得到“命代奇作”(傅玄语)的称誉,成为传统史学的范本,在古代史学中享有*尊崇的地位。  作为正统存在的《汉书》,文字典雅富丽、规范整饬,叙事有条不紊、要言不烦。在人物描写上能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本质,许多人物传记读来让人回肠荡气,倾慕不已。本书所选取的就是《汉书》中的人物传记中*为精彩的部分,但因《汉书》的文字极为简洁,所以作者在翻译的时候并不拘泥于原著,在保证基本史实决不脱离原著的基础上,适当加入自己的发挥与理解,读来仿佛使人身临其境,身同感受。

萧规曹随说曹参  曹参与刘邦同乡,他非但在秦末风云变幻的战场上战功赫赫,而且曾任汉朝丞相,掌管全国政局。  秦末,曹参与萧何一同在县里当差,为萧何副手。与萧何相比较,曹参更会打仗,但其内政能力远远逊色于萧何,故终其一生,曹参都没能超越萧何。  秦末,与秦军作战时,曹参屡立战功,但其皆胜于秦军肝胆俱裂之时,并未与其大将主力作战。因此他的功绩略显平庸。但他身受七十多处创伤,在汉高祖刘邦千秋论功时,仍被群臣所拥戴。  楚汉相争之时,曹参之功劳多在韩信的领导下获得。尤其在对齐的战争中,曹参在韩信的指挥下斩杀了楚国仅次于项羽的悍将龙且。攻破齐国之后,韩信为齐王,曹参即被封为齐国右丞相。  正是由于有曹参做齐国右丞相,刘邦才得以剥夺韩信的齐王头衔,令他做了楚王。当时刘邦命其长子刘肥做齐王,曹参又成为刘肥的相国。后刘邦封赏功臣之时,把曹参封为平阳侯,功劳列为第二,仅次于萧何。  汉朝建立之后,叛乱不断,刘邦被迫东征西讨。曹参率领齐军,配合刘邦作战,*为显赫的一次功劳便是率领步骑兵12万人,一举击溃了黥布的造反部队,为当时体弱多病的刘邦省去了很大气力。到此为止,曹参也似乎并不足以和萧何相提并论,纵其有野战掠地之功,但远不及萧何在楚汉抗争五年中,在刘邦多次失军亡众时,源源不断地从关中补充援兵,楚汉在荥阳对峙,也是萧何征收粮草,从水路千方百计的运至汉军;刘邦几次失去山东,更是萧何保全关中,坚守后方。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在仗打完了之后,曹参完成了从一位将军到政治家的转换,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少的。  黥布造反后,汉朝已大伤元气,而这时的匈奴在冒顿单于领导下日益强大,他们不断骚扰汉朝边境,汉高祖刘邦不得不亲自带兵应战,但大败而归,若不是陈平献计,高祖性命都难保。此时便需要强大的国力来壮大汉朝军队,这便要求有稳固的经济基础,这一点,平阳侯曹参做得很是优秀。  曹参一直在刘邦长子刘肥管理的齐国做相国。刘肥年纪尚小,故国事基本上皆由曹参处理。为了拟定治国方针,曹参召集齐地长老诸生计议。齐国儒生云集,有众多名人隐士,一时间各有奇招高论,曹参则难以定夺。  此时曹参听说在胶州以西有位盖公,善黄老之说,便立即派人以重金将其请来。盖公果然不同寻常。他主张:清静无为民自定。即老子在《道德经》内非常著名的结论:治大国若烹小鲜。曹参大开眼界,对盖公极为尊重,奉为上宾。  从此他治国采取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