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意)迪诺·布扎蒂 |
出版社 | |
出版时间 | 2006-11-01 |
特色:
无期徒刑在城郊这专门关押无期徒刑犯的巨大监狱里,有一条看似十分人性、实则极为残忍的规定。我们每一个被判终身监禁的人,都有一次站在大众面前向全体市民发表半个小时演说的机会。犯人由牢里被带到典狱长和其他人的办公室所在大楼的露台上,前方是供听众聚集的三圣广场。若演讲结束听众鼓掌,演讲者就重获自由。这听起来好像是天大的恩惠,其实不然。首先,向大众求助的机会只有一次,也就是说一辈子只有那么一次。其次,万一听众不捧场——而大多数情况都是如此——这无期徒刑就等于是社会大众对你的判决,对犯人来说分外沉重,也因此这之后的服刑岁月更显难挨,更觉凄凉。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点,它让希望变成折磨。犯人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到自己,一切都由典狱长决定。有可能才人狱半小时就被带上露台,也可能需要漫长的等待。有人年纪轻轻入狱,走上命运的露台时已经垂垂老矣,几乎丧失说话能力。所以面对如此艰难的考验,人根本无法在平静的心情下进行准备工作。我们会想:说不定明天就轮到我,也许是今天晚上,或一个小时之后。于是我们便开始焦虑,人在焦虑中什么都理不清了,就连*不相干的想法也都夹杂在一起,叫人神经衰弱,就连短暂的放风时间我们也不敢跟其他牢友交谈。一般来说,我们这个圈子里的人并不信任别人,不愿意互相交换关于这个本应该是主要话题的意见。我们都以为自己发现了大秘密,找到了无懈可击的话题来掳获听众的心,都担心万一泄露给别人就会被抢先一步:也就是说,某些说辞大家听**遍会被感动,重复听第二遍,就没有兴趣了。为了了解情况,可供参考的就是那些已做过演说、但未获青睐的前人的经验谈,至少也要探听一下他们采用了什么方法。但这些被“筛掉”的家伙一句话都不肯说,不管我们怎么求他们吐露演说的内容和群众的反应,都没有用,他们只冷冷一笑,不发一言。既然我要在牢狱里度过余生——他们心里一定那么想——那你们也都留着吧,休想我会帮你们,反正我本来就是坏蛋。其实,就算他们守口如瓶,一些小道消息还是会传进我们耳朵里,只是没什么具体依据。举个例子吧,据说,犯人主要的诉求有二:即自己的清白和对家人的爱,那还用说嘛。至于他们是怎么个说法?用字遣词有什么技巧?有没有痛骂,还是哀求?有没有落泪?这些,就没人知道了。*棘手的却是那些来听演讲的市民。我们固然是十恶不赦的坏蛋,外面那些自由的男男女女,也不是省油的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