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简介:2文学家卷(法汉对照)

作者王蓓丽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9-01

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越是追求所谓“绝对”的真理,就越是发现无法用简单的善恶概念来剖析历史、评价那些引领了历史前进的人物,那些被公认为政治家或者“伟大”领袖的人们,并不一定是好人,本书所选取的人物也是如此:彼得大帝是个极端残忍嗜血的暴君,马克思说他是“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亚历山大,也许还包括拿破仑被人铭记在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是征服者;黎塞留横征暴敛、永无餍足之时,逝世时国税居然已经预征三年;路易十四固然雄才大略,可也好大喜功,穷兵黩武、挥霍无度,他在位的七十二年,也正是法国国势、王权从权盛到日趋没落的七十二年。所有这些政治人物--戴高乐将军与圣雄甘地可能是例外--后来者很难用好人或坏人来评价他们,无论如何,他们都幸运地站在历史、时代给予他们的机遇前,并且*终把握住了它们,从而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并改变了千万人的生活与命运。正如尼克松所比喻的那样:当一出戏闭幕的时候,观众鱼贯退出剧场,回家去继续他们正常的生活;而当一位领袖的生涯结束、降下帐幕时,观众自己的生活也就起了变化,同时历史的进程也可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唉,我想,在这个飞扬浮躁的时代,文学家这类原本就稀罕的物种一定会像猛犸象一样灭绝掉的。看惯了种种“其为人也小有才”的写手,矫揉造作的“大众情人”,再炒冷饭的江郎才尽,还有待价而沽的“儒商”(和“ 商儒”),当文学被莫名地罩上“身体写作”的外衣,由各色“美男”“美女”“宝贝”瓜分殆尽之际,那顶熠熠生辉了上千年的“文学家”的桂冠终于不免要跌下它雄居的奥林匹斯山,沦为道旁冷摊上少人问津的无用摆设。是啊,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上充满了多少诱惑,人人奔忙劳碌却只为稻梁谋,本真的写作与阅读显得那样落伍和不合时宜。既然如此,谁还会想当“ 文学家”,谁又还能当上“文学家”呢? 然而,如果某一天你发现,世俗的喧嚣尚未将你对纯真与热爱的渴望磨尽,如果你感到自己还能忘情地哭、纵情地笑,如果你对于“美”这个被用得太滥的字眼还有哪怕一丝不切实际的幻想,那么我想你终究不能忘怀于真的文学,不能忘却那些曾无数次打动过你的心的神奇。一小段、一个句子、也许是一个词,俱是锦心秀口,皆是精气凝成。而那些书就如此辉煌的作者们,你还记得吗?是啊,你信步踩过二十一世纪的门槛,漫不经心地扭头回望过去的二千年: 你可还记得冷峻的拉辛,他的世界温柔而残酷;你可还记得妙想天开的莫里哀,他的讽刺犀利而深刻。 你还记得《墓畔回忆录》的作者吗,他现在就静静地躺在圣马洛城外一个叫“大贝”的小岛上,诺曼底的海风呼呼做响,只有退潮的时候我们才能上岛去看他。 你还记得《红与黑》的作者吗,他无声无息地死去46年后人们才又一次发现了他,发现了他的作品,还有在蒙马特尔他湮没已久的坟墓,上面写着 “阿里戈·贝尔,米兰人,写作过,恋爱过,生活过”。 还有伟大的雨果,1885年6月1日,他的葬礼在巴黎举行,首都的百姓倾城而出,万人空巷,鸣炮21响,巨大的灵柩就停放在披着黑纱的凯旋门下,人们称他为拿破仑皇帝*可怕的敌手。一位在场记者写道:“所有见过这种场面的人,再也不会见到;所有不曾见过的人,将永远不会见到。”所有这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那么生动,简简单单地记录下它们,遂有了这一册薄薄的小史,而我们所奢望的,不过是读者能偷得半日浮生,匆匆阅过,或许能增添一点点知识,或许能生发一点点感慨。是为序!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