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文学中国)

作者林贤治,章德宁 主编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01-01

特色:
文学是什么?这首先是一个实践中的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任何一个作家,或是普通读者都绕不开这个问题,而事实上,他们在各自的写作和阅读中,通过不同的选择,已经对此作出不同的解答。没有一个绝对正确而且完备的答案。  在本书中,作家倒过来是由作品产生的;而语境,则通过艺术的虚幻的镜面值得以展现。所以,对读者来说,我们不妨自称为文本主义者。所选作品的发表时间,由上年度10月份起至本年度10月份止。未曾入选的个别作品,可容编入下年度选本。遗落一颗饱满的种子,无论如何是一种罪过。文类以小说、散文、诗歌为主,篇幅大小不等。长篇小说及多幕剧本,一般不拟编入。顺序的安排,没有一定之规,要求造成一种阅读节奏。以于编选一个综合性读本,我们坚持认为,没有哪一个作家、哪一种文类、哪一路风格是先天优越的。  所撰“入选理由”,并非对作品的全面评价,惟是为方便读者所作的一点阅读提示而已。  书末附录,意在提供一种参照,扩大读者的视界。其中的论述,并不代表编者,在此一并说明。

文学语言可分为两大层面:一是本体的,一是文本的。本体的语言直接体现了一个作家的艺术气质和文化素养;而文本中的语言,则处在次一层级上,通过具体的结构关系而显示其优劣。语言并非文学的全部,却是文学形式的全部外观。通过语言的直观性,从一开始,就可以把许多缺乏肉体气息和个体特征的文学赝品排除开去。 文学性是文学作品的**判断。此外,思想文化内涵,包括詹姆逊说的“意识形态素”,以及诸如信息、知识、文化等因素,也是区别作家和作品大小的重要依据;在艺术创造达到一定高度的基础上,甚至可以认为,这些综合因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文学作品还有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比如政治思想倾向、道德倾向等等,那许多消融在文学中的内容物,实际上不是散漫游离的存在,却往往通过内向凝聚而呈现出一种主观价值取向。这里明显牵涉到一个主体性问题。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