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以无赖之道对付无赖 对付无赖,恐怕还得摆脱“患得患失”的心理,勇敢地豁出去,或许还有扳回劣势的机会。 无赖之所以常常能够得逞,是因为抓住一般人怕惹是生非,或者有所顾忌的心理障碍,而进行需索,甚至得寸进尺。 人不可能时时处于防卫的状态,即使处在防卫的状态,通常也不容易摆脱无赖的纠缠,特别是心思单纯且善良的人。这是因为,无赖因无耻而无赖,而凡人则因怕事而平凡。 无赖通常眼尖,看准了他的猎物拿他没办法而予取予求。以下就是一个很好的写照。 自古以来,宗教诈财不稀罕,而要胁宗教勒索钱财的事例,也时有所闻,《太平广记》书上就有这么一段。 话说唐朝洛阳城中有座寺庙,供奉着几颗舍利子,供信徒膜拜祈福,并借此招徕施舍,由于香火鼎盛,施舍的香油钱当然不少。 花香引蜂,钱多自然成了不肖分子垂涎欲滴的肥肉,因此引来麻烦,就不足为奇了。 有一天,庙里来了一个读书人,声称要见识一下神圣的舍利子。由于该位书生相貌堂堂、文质彬彬,加上谈吐不俗,僧人不疑有他,就把装在玻璃瓶中的舍利子,倒出来让书生开开眼界,并与他交换着有关舍利子的神圣往事与神迹异事。 当僧人们正赞叹着书生的博学多闻与对佛事的不凡素养时,书生却一把抓起眼前的几颗舍利子一口吞下。这个突如其来的举动,当然是把僧人们吓得说不出话来,空气顿时僵冻。 这个时候,变脸的书生开口说话了,他说:“只要给我钱,我自然回吃,把肚子里的舍利子泻出来,还给大家。” 僧人们无可奈何,只好给了书生一个满意的数目,并相约不能把这事情泄漏出去。 随后,无赖书生便在僧人的监看之下吃了泻药,把舍利子排了出来。僧人们立刻把遭到“劫难’’的舍利子清洗干净,重新置人玻璃瓶中。而后,书生走人,舍利子依然香火鼎麝。 治无赖之道无他,只能“以无赖之道还治无赖”。可是,我们一般人,因为不是无赖,即使想无赖一下,也会因为赖不下去,或者是脸皮太薄、心肠太软,更或是瞻前顾后、有所顾忌,而屡屡未赖先败,这就是无赖常常可以得逞的原因。 试想,和尚若在得知书生勒索的企图之后,能够以一副无所谓的态度面对,相信无赖书生并不容易得逞。 不幸的是,保持舍利子的“神圣性”,却是和尚的罩门,让他们不敢放手一搏。看来,对付无赖,恐怕还得摆脱“患得患失”的心理,勇敢地豁出去,或许还有扳回劣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