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永新 |
出版社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详情 | 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包 装:平装-胶订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1563590丛书名:山东省选调生招录考试辅导用书所属分类:图书->考试->其他公职类考试->选调生考试 |
作者介绍 | |
内容简介 | 《中公版·2023山东省选调生招录考试辅导用书:笔试一本通》共分为两篇内容进行讲解。上篇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包括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数学运算、判断推理——图形推理、判断推理——定义判断、判断推理——逻辑判断、判断推理——类比推理、资料分析共八章内容。下篇 申论:包括走进山东选调生申论考试、申论作答一般原理、归纳概括题、综合分析题、提出对策题、贯彻执行题以及文章写作题共七章内容。本书每章节针对核心考点配有经典示例或者典型真题详解,帮助考生快速掌握考点,不盲目复习,提高复习效率,做到科学备考,从而有效突破分数瓶颈,一战成“公”! |
内容试读 | 节 政 治一、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点)2021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该纲要要点如下:1.2035年远景目标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远景目标如下:(1)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2)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3)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4)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5)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6)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8)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9)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及其要点内容如下表所示:lt;p->节 政 治lt;br /->lt;br /->一、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lt;br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点)lt;br /->2021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该纲要要点如下:lt;br /->1.2035年远景目标lt;br /->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远景目标如下:lt;br /->(1)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lt;br /->(2)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lt;br /->(3)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lt;br /->(4)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lt;br /->(5)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lt;br /->(6)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lt;br /->(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lt;br /->(8)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lt;br /->(9)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lt;br /->2.“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lt;br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及其要点内容如下表所示:lt;br /->lt;br /->3.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举措lt;br /->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举措及其要点内容如下表所示:lt;br /->lt;br /->(续表)lt;br /->lt;br /->(二)《“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要点)lt;br /->2022年2月,《“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发布。该规划要点如下:lt;br /->1.主要目标lt;br /->“十四五”时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梯次推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lt;br /->展望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lt;br /->2.发展任务lt;br /->该规划安排了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任务,其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lt;br /->lt;br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要点)lt;br /->2021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其要点如下:lt;br /->1.行动目标lt;br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目标: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步。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稳步提高,厕所粪污基本得到有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断提升,乱倒乱排得到管控;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升,有条件的村庄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源头减量;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显著提升,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lt;br /->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农村卫生厕所基本普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并推动分类处理试点示范,长效管护机制全面建立。lt;br /->中西部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农村户用厕所愿改尽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有效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lt;br /->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逐步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水平有新提升,村容村貌持续改善。lt;br /->2.重点任务lt;br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的重点任务: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组织保障等。lt;br /->(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要点)lt;br /->2021年9月,《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印发。该纲要要点如下:lt;br /->1.工作原则lt;br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工作原则:法治保障,严格保护;改革驱动,质量引领;聚焦重点,统筹协调;科学治理,合作共赢。lt;br /->2.发展目标lt;br /->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社会满意度达到并保持较高水平,知识产权市场价值进一步凸显,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3%,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5%,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达到3500亿元,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lt;br /->到2035年,我国知识产权综合竞争力跻身世界前列,知识产权制度系统完备,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全社会知识产权文化自觉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参与知识产权全球治理的国际合作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识产权强国基本建成。lt;br /->(五)《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要点)lt;br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该纲要要点如下:lt;br /->1.主要原则lt;br /->法治政府建设的主要原则包括:lt;br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法治政府建设正确方向。lt;br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行政机关必须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lt;br /->(3)坚持问题导向,用法治给行政权力定规矩、划界限,切实解决制约法治政府建设的突出问题。lt;br /->(4)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政府建设模式和路径。lt;br /->(5)坚持统筹推进,强化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推动、协同发展。lt;br /->2.总体目标lt;br /->法治政府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25年,政府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日益健全,行政执法体制机制基本完善,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大幅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显著增强,各地区各层级法治政府建设协调并进,更多地区实现率先突破,为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奠定坚实基础。lt;br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lt;br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lt;br /->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共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表所示:lt;br /->lt;br /->(二)辩证唯物论lt;br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lt;br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从内容上看,人的意识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lt;br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lt;br /->(三)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lt;br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其特性包括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lt;br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lt;br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lt;br /->(四)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lt;br /->1.对立统一规律lt;br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lt;br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它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第三,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lt;br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lt;br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lt;br /->(2)内因和外因lt;br /->内因指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原因,是事物自身的矛盾。lt;br /->外因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事物变化的条件。lt;br /->二者关系: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与外因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lt;br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lt;br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lt;br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lt;br /->二者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②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③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lt;br /->(4)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lt;br /->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具有不同的方法论意义。其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lt;br /->lt;br /->2.量变质变规律lt;br /->(1)质、量、度lt;br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lt;br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lt;br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lt;br /->(2)量变和质变lt;br /->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及联系如下表所示:lt;br /->lt;br /->3.否定之否定规律lt;br /->(1)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lt;br /->肯定因素指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lt;br /->否定因素指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lt;br /->(2)辩证否定观lt;br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lt;br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lt;br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lt;/p->显示全部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