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美]沙法丽 ·萨巴瑞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详情 |
引言 免责声明 女性觉醒的那一刻 致姐妹们:你经历的,我都深有体会 Part 1 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失去真我的 第1章 灵魂遭受侵蚀的过程 没有人能逃过掩盖真实自我的命运 摆脱“理所当然的现实” 就让生活跌至谷底吧 说出你的真实感受 第2章 何为“模范女性” “我足够好吗?” 对认可、批准和赞美的过度渴求 早年经历的影响 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倒掉了 第3章 问题从来不在别人身上 和姐妹的竞争,就是给父权体系注入兴奋剂 第4章 实话不好听,但那就是真相 压抑本性的教导 难以接受的真相 被偷走的选择权 第5章 我们不是活在一段人生里,而是活在一种模式里 是做真实的自己还是做个标准的好人? 那些未能满足的情感 第6章 把亲密关系的结束变为重生 离婚原则——没有冲突,没有报复,没有威胁 离开旧模式,离开它带来的一切 Part 2 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痛苦的十一种人格 第7章 给予者的表象:受害者、殉道者、救世主和圣母 受害者情结:自导自演的苦情戏 殉道者情结:只为弥补童年未曾受到的关注 救世主情结:你付出并不是因为别人真的需要 圣母情结:害怕冲突和被抛弃 第8章 掌控者的表象:完美主义者、直升机家长、讨好型人格和女强人 完美主义者:对未知事物进行控制 直升机家长:渴望无所不能,却又力不从心 讨好型人格:情绪突然失控的取悦者 女强人:以牺牲内心的幸福为代价 第9章 索取者的表象:天后、公主和儿童 天后情结:自恋的病态人格 公主情结:习惯性的被动无助 儿童情结:活在“总有一天”的世界里 认识真我,是一切问题的答案所在 Part 3 回归本质:了解男性的生物学特征,做出更有主动权的选择 第10章 重新从生物学层面认识身体 女性的养育天性 阴道,不仅是我们身体上的一个开口 首先忠于自己的真实感受 顺应内在的化学力量 第11章 两种不同的生物心理 在生物学背景下理解男性 不能再假装自己需要对方 不要将男性的掠食行为误认为关爱 夫妻相处的最大压力源 Part 4 关于爱、婚姻、育儿的真相 第12章 活在真相中,哪怕真相会带来痛苦 从父母那里承袭的谎言 所谓的现实,其实都是主观感受 拒绝从众 第13章 你什么时候对婚姻极度渴望? 永远不要迫于压力而随波逐流 关注自己的成长,而不是别人的行为 第14章 解放父母,解放孩子 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反映的是我们需要获得的内在成长 母亲之间的微妙竞争 接纳孩子的所有感受 重新定义养儿育女的过程 第15章 大自然没打算让我们永远年轻美丽 先被物化,再把这种压力内化 创造属于自己的美丽标准 只陈述事实,不去做评判 物化女性的同谋 第16章 有些温柔善良,其实是回避关注自己 有害的女性气质 害怕发火,就是害怕自己的力量 有害的男性气质 Part 5 走出幸存者模式,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第17章 唤醒内在认知的练习 自我认知是一个人觉醒的关键 如果现在的日子一团糟,担心明天是没有意义的 第18章 找到真我还是继续讨人喜欢? 用女王的逻辑思考一切 一旦越界,不听借口 成为女王的道路 第19章 如果你不想负责,就不要道歉 不是理由的理由 冥想:让自己从情感中抽离 有意识地发现自己的情感模式 第20章 删去愿望清单中那些肤浅的内容 从向外求到向内求 人生目标就是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包含人生目标 第21章 共情:清楚看待自己,准确理解他人 整合起破碎的自我 完整的人性 第22章 自我养育:做自己的父母 离开我们的父母 不再纠结于过去 让心中的父母安抚我们停留在童年的部分 治疗师就在你的心中 第23章 距离感:依恋会带来痛苦,因为迟早会失去 珍视生命不断变化的本质 要知道我们并不知道 在现实中,健康的距离感意味着什么? 当我们不再试图控制对方 摆脱二元论,获得智慧 第24章 清空与重建 关于信念的错误信念 一遍一遍地体验每个时刻 因果的终极法则 致谢 |
作者介绍 | |
内容简介 | 女性的命运有三个转折:原生家庭,婚姻和觉醒的自己 每个人需要在某个时间获得觉知 否则我们就会看到越来越糟糕的自己 从小我到本我,从抗拒真相到与痛苦之身和解 在变化时代稳住自己,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 这不是一本令人舒适的书,它将给你带来巨大的心灵冲。 这是一本写给女性的觉醒之书,帮助你解构自己和身处的世界,解构你的原生家庭、你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女儿、妻子、母亲,解构你的文化背景,还有你的人格特、生理特征,帮你分析人生中每个阶段会遇到的困境。 大多数女性会在某个时刻“觉醒期”,比如遭遇情感问题、前途问题、财务问题、家庭问题时,有些人就像乘自动扶梯时一脚踏空,步子越来越乱,跌谷底。我们之所以害怕人生的低谷,是因为原先那个虚假的“自我”在重压之下四分五裂了,原来的习惯和应对策略也跟着一起跌谷底。我们只觉得情感仿佛失去了依托,没有了那层防御,我们到底是谁呢? 心理治疗师总是静候来访者出现跌谷底的感受,这意味着真实的自我即将暴露出来。经历自我崩溃,其实是通往重生的口,放下生命中不再适合我们的东西,放下令我们停滞不前的模式,放弃旧的思维方式,离带给我们伤害的亲密关系。 拿起这本书,你就已经迈出了追求本真、重建自我的关键一步。这本书会徐徐展,心智成熟的旅程就此启。 【推荐语】1、 本书作者是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教育专家,出版过《父母的觉醒》,《家庭的觉醒》,《失控》等书,在世界各地举办研讨会并发表演讲。其中《父母的觉醒》被《中国教育报》评为影响教师的100本书,被很多学校组织推选为共读书目。 2、 女人从小到大,会逐渐把重心放在自己以外的人和事上,小时候以父母、同学、朋友为主,从他们那里获得肯定、认可,从而确认自己的价值,之后又加上伴侣、丈夫、孩子,但实际上这些亲密关系会慢慢转变为重重枷锁,将女性一层层套牢,女人不知不觉变成了身边人的保护者、清洁工、护士、保姆等,不仅如此,她们还会常常自责,把各种遭遇归因于自己的不足,被责任捆绑,活在不安和恐惧中。而本书的写作目的是从各个层次、角度出发,帮助女性意识到这些问题,并理解这些问题如何形成、有何表现,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怎样破解。对于深陷痛苦而持续压抑的女性来说,破解就是深刻地明白自己的处境,这也是觉醒的端。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又或者不愿承认,不去改变。当女人学会反求诸己,而不是去向外求,才始了真正的改变。 3、作品结构明晰,有严谨的逻辑体系。作者在各小节中常常是先提出问题,罗列关键,用这种方式提出问题、展现问题,然后引导读者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比如很多女性为家人、朋友无私付出,但为什么无法对自己付出同样的“爱”呢?女性往往因为过于看重家人、朋友而使自己陷被动,但女性也能够同样尊重自己、看重自己吗?竭力通过别人的正面反馈以求获得肯定,却不能首先肯定自己的价值。女性应该学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从内向外,而非从外向内地生活才能改变自己的处境。 4、内容详实,涉及生活的许多方面。正如作者本人所写到的,她希望这本书可以把各类亲密关系以及跟这个主题相关的可能情况包含去。章节设置体现了主题的探索逻辑,从女性会遇到什么问题、哪些困境,这些问题是什么,有什么表现,有何种影响等行概述,并在此基础上行更细致的分类。本书虽然以女性为核心,但并不只是谈论女性,与女性相关的两性差异、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主题均有涉及。 5、作者将案例与心理学概念相结合,帮助读者通过心理学原理明白女性所经历的种种状态到底是怎么回事、如何形成的,论述和解读有一种掰了揉碎了的感觉,既体现了专业性,又富有人文关怀,起到心灵励志的作用。每小章节常常以作者的个人经历、工作中遇到的案例作为引子带出话题,这些个人案例也会在叙述当中穿插出现。沙法丽希望读者通过本书所达到的觉醒状态,建立在读者从本质上理解相关表现和问题的基础上,并由此一步加深。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正处在某种状态并深刻理解之后,才能到所谓“行动”的环节。 6、这本书的主题富启发性,作者明的一些问题不仅是给女人当头一棒,也能让希望了解女性的人有所启发,比如作者提出,很多时候,女性自身也是悲剧的一部分起因,当女性的思维、行为模式不变时,不论换多少个朋友多少个伴侣,也解决不了问题,只能发现是在原来的模式下恶性循环。女性也应当为自己的困境反思,负起自己的责任来。女性话题现在是经年不断的热,可以时时与当下现实相结合,宣传这本书。 7、书中虽然谈及一些心理学概念,但语言上并不高深难懂,作者善于表达,很会用日常语言讲故事,既能把专业性内容讲清楚,也体现出文学性,读起来或许沉重、愤怒、悲伤,但不会感到枯燥。结合心理社会科学知识帮助读者理解,层层递,深而细致。【作者】本书作者沙法丽·萨巴瑞(Shefali Tsabary)出生于印度,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她专注于西方心理学和东方哲学的融合,为她的读者与找她做心理咨询的来访者展现了东西方世界的思想精华。 她是家庭动力和个人发展方面的专家,在纽约经营一家私人诊所。拥有多年儿童临床治疗与青少年咨询辅导经验,是美国正念心理学家与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她早年受东方正念思想,后与西方心理学融合,形成正念生活与觉醒教育的独特理念。她运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帮助过各类人群,比如印尼海啸的幸存者、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女性、年老体弱者、企业管理者等。她曾在世界各地举办研讨会,并在企业、学校与家长团体发表演讲。著有《失控:孩子不听管教怎么办》《父母的觉醒》《家庭的觉醒》。 |
内容试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