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母亲

作者王东华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详情开 本:16开纸 张:胶版纸包 装:平装-胶订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12708068所属分类:图书->亲子/家教->家教理论
作者介绍王东华,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其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专著《新大学人》,为93深圳(中国)优秀文稿公开竞价成交著作。其致力于人类文化启蒙的另一教育专著《发现母亲》,1999年一经推出,即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并获第14届中国图书奖。由于其在母亲教育研究及普及方面的突出成绩,2000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助西爱心大使”称号,2001年入选《中国青年》“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位青年人物”。
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殚精竭虑磨砺十年而成的一部母亲教育专著。作者从母亲的角度对人类社会的一些核质问题进行了严肃而深入地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重大命题。其研究的体系化、前瞻性、深刻内蕴以及对世纪更迭人类文化的建设上,都会使本书在百年文化浪潮中具有卓越的启蒙地位。这是一个我们不得不需要静心倾听的独特声音。而本书详尽的范例,细腻真情的说理,也会将读者领进一个崭新的母性境界。
内容试读我曾经对自己问个不休一句话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1986年年底,我在上海交大双学位班开始准备毕业论文。其时尼采热刚刚在大学校园里兴起,他的“超人”学说一时间赢得了无数青年学子们的青睐,我也是这其中的发烧友之一。想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不衰的“人性”话题,于是我决定写一篇《人性的批判》,一来可以作为一种学业任务交付,二来也想好好澄清自己的一些迷惑。  顺着这条思路,我的思维就慢慢地集中到了“超人”的体现者“天才”身上。因为在其时的我看来,“天才”既是人性个性发展中完善的一部分人——他们的特质与才具是常人所不具有的,他们指示着人类发展的方向;同时又是人性共性发展中所能显示出其不完善的一部分人——他们的缺点正是某种大众的痼疾,以至于就是连这些高度自觉的天才也无法挣脱!因此研究天才不仅具有的启发性,同时也具有的指导性。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开始了对“天才”的研究,我这些年所做的工作其实都可以看成是这种思想的延续。  确定了目标之后,我开始捕捉一切有关“天才”“超人”“英雄”“圣杰”之类的信息,凡是这方面的书籍、文章我都摘录、复印,一本一本地检索这方面的资料,《早期教育与天才》这本书就是这个时候从图书馆的书架上被翻看到的。由于有“天才”二字,我就顺便借了想看看作者对于“天才”是如何定义及认识的,以作自己写作时的批判和参考之用。  没想到晚上躺在宿舍里一翻,我的人生也随之翻开了新的一页。  这是一本极为传神的早期教育著作,作者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写得完全不像我们的教育书籍那样呆板,他通过一个个父亲、母亲教育自己孩子的具体事例,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与震撼力。我的心慢慢地被它抓住了,接着被它绑架了,呼吸不出来,一种从未有过的巨大兴奋被搅动、压抑在心底!当我一口气将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读到后,竟然看到了“中国”两个字——这是一本日本人编写的欧美人育子的经验集,我始终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看,就像走在异乡的土地上一样——竟然碰到了自己的同胞,那种喜悦是无法表达的,这就是录在前面斯特娜夫人的那一段话。本以为是“他乡遇故知”,但却成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的心一下子跌入了深谷!lt;p->我曾经对自己问个不休一句话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lt;br /->  1986年年底,我在上海交大双学位班开始准备毕业论文。其时尼采热刚刚在大学校园里兴起,他的“超人”学说一时间赢得了无数青年学子们的青睐,我也是这其中的发烧友之一。想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不衰的“人性”话题,于是我决定写一篇《人性的批判》,一来可以作为一种学业任务交付,二来也想好好澄清自己的一些迷惑。lt;br /->  顺着这条思路,我的思维就慢慢地集中到了“超人”的体现者“天才”身上。因为在其时的我看来,“天才”既是人性个性发展中完善的一部分人——他们的特质与才具是常人所不具有的,他们指示着人类发展的方向;同时又是人性共性发展中所能显示出其不完善的一部分人——他们的缺点正是某种大众的痼疾,以至于就是连这些高度自觉的天才也无法挣脱!因此研究天才不仅具有的启发性,同时也具有的指导性。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开始了对“天才”的研究,我这些年所做的工作其实都可以看成是这种思想的延续。lt;br /->  确定了目标之后,我开始捕捉一切有关“天才”“超人”“英雄”“圣杰”之类的信息,凡是这方面的书籍、文章我都摘录、复印,一本一本地检索这方面的资料,《早期教育与天才》这本书就是这个时候从图书馆的书架上被翻看到的。由于有“天才”二字,我就顺便借了想看看作者对于“天才”是如何定义及认识的,以作自己写作时的批判和参考之用。lt;br /->  没想到晚上躺在宿舍里一翻,我的人生也随之翻开了新的一页。lt;br /->  这是一本极为传神的早期教育著作,作者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写得完全不像我们的教育书籍那样呆板,他通过一个个父亲、母亲教育自己孩子的具体事例,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极强的可读性与震撼力。我的心慢慢地被它抓住了,接着被它绑架了,呼吸不出来,一种从未有过的巨大兴奋被搅动、压抑在心底!当我一口气将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读到后,竟然看到了“中国”两个字——这是一本日本人编写的欧美人育子的经验集,我始终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看,就像走在异乡的土地上一样——竟然碰到了自己的同胞,那种喜悦是无法表达的,这就是录在前面斯特娜夫人的那一段话。本以为是“他乡遇故知”,但却成了“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的心一下子跌入了深谷!lt;br /->  一本传神的早期教育著作,使我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一本传神的早期教育著作,使我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由于该书的巨大震撼力,由于我们现实与之对照形成的巨大反差,也由于自己的经验被全部激活起来,从读完这段话时起,我就被完全俘虏了,吞没了。我知道我已经将自己全部交给了这一事业,我知道我不需要再去寻找了。我的心灵已经在这里剃度为僧了,我的生命已经在这里歃血为盟了!从此我的生命为它而歌而舞,而笑而泣,而怒而喜,而醉而痴!它为我的灵魂开光了,它让我的灵魂受洗了!在此之前我还不过是一支放在抽屉角落里躺着的蜡柱,还不过是一瓶倒在床底下落满尘灰的油盏,还不过是一个放在掉了漆色合不上门扇的柜橱上的灯座,它给了我火焰让我成了蜡烛,成了灯盏,成了自来火!我的生活从此有了目标,有了光亮,有了色彩,有了宗教!我感到有一种生命打开我沉重的躯壳,钻进了我的灵魂,我的肉体为它而张开了,而鲜活了,而奔腾了!我理解了灵魂的不灭,我理解了死亡的超度……总之,我新生了,我有福了,因为我获得了属于我自己同时也是属于我们这个世界的精神自我!lt;br /->  一直到现在,我以为我都是以这种崭新的形式而活着。我觉得母亲、孩子、教育是我须臾不可离开的所在。也正是从这时起,我开始了我的教育探索!lt;br /->  我被俘虏了,吞没了。我的那些已经沉入人生底层的经验又一次被激活,从而让我又一次走回过去的自己。我被俘虏了,吞没了。我的那些已经沉入人生底层的经验又一次被激活,从而让我又一次走回过去的自己。我的生活故事lt;br /->  木村久一的这本书之所以如此强烈地震撼了我,是因为它深深地拨动了我的生活经历,它将我的那些已经沉入人生底层的经验又一次激活,从而让我又一次走回过去的自己。lt;br /->  我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后的1963年,这是中国人口出生率较高的一年,刚刚从大灾之后走出的中国人重新充满了活力。我是家中的个孩子,也是个孙子与外孙。不仅如此,我出生的这一天正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民间有五月五日午时出生的孩子大吉大贵的说法,虽说我非午时,但毕竟也有两个“五”字。另外还有一点也挺有意思,那就是如果按农历算,我同外祖父是同一天生日,而如果按阳历算,又同母亲同一天生日……这里对自己的出生多加笔墨,决非其他用意,而是想以此证明我父母在我出生时的喜悦之情!lt;br /->  遗憾的是,在我出生后半年,母亲因为患病需要到外地住院治疗,无奈之中我便像那时很多孩子所曾经历过的那样,被寄养在外祖家里,而且一养便是10年。lt;br /->  10年后,当我重新回到父母身边时,迎接我的再也不是60年代初的那种喜悦景象了。这时父亲作为“走资派”被打倒,家里的气氛比全国的气氛还沉闷。父母的工资还是同我出生时一样,但这时却要养活包括我在内的3个男孩子,生活水平降至。陡然增加了我这样一个费衣费鞋只会吃饭不会做事的“饭桶”,不仅经济更显紧张,而且原有的家庭秩序也被打乱了。lt;br /->  由于生活习惯相距较大,我无法能够立即入家随俗。更糟糕的是,我在外公外婆的宠爱乃至溺爱下,养成了类似当今独生子女们所特有的那种“以自我为中心”,不仅不能看护下面的弟弟,而且还经常发生争斗,即使是面对父母也难改过去任性的坏习惯。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我被父亲“打服”了的那一次:父亲边打我边声辩,声辩的结果是被认为冒犯尊严后的更加残酷的殴打,殴打的结果是更加大声的声辩……lt;br /->  从此之后,我就在心灵深处对抗起这个家,对抗起父母,直至终成为一个冷眼不语的甘地主义者!从此之后,我就在心灵深处对抗起这个家,对抗起父母,直至终成为一个冷眼不语的甘地主义者!从此之后,我就在心灵深处对抗起这个家,对抗起父母,直至终成为一个冷眼不语的甘地主义者!家——对我来说决不是暖巢,决不是避风的港湾,而是地狱——一个令我恐惧的地狱!家的外面永远是美丽的,离家越远,这种美丽越是动人!lt;br /->  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敌对不仅没有消除,相反更加仇恨。我从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王”沦为家庭的出气筒,告别了我那短暂而美丽的玫瑰色的童年,开始了对于家、对于父母、对于生死的思索。我考大学强烈的动因不是别的,而是要远远地离开这个家!我恨透了这个家,恨透了我的父母,我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这种发泄的途径,而这本书正好恰如其时地疏通了我被仇恨和痛苦淤积了的心灵,让我找到了一个理解这个世界、理解这个社会的窗口,找到了一个理解自己人生、理解自己成长的顾问,也找到了一个理解他人、理解人类不幸根源的望塔!lt;br /->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今天我已不再像过去那样理解这种不幸了。我的父母都是非常善良的公民,他们的党龄加起来都快一个世纪了,他们并不是有意要去伤害我这个儿子,只是他们当时无法去正确面对一个已分离了10年的各方面都与他们想象迥然不同的这个儿子。他们当时面对我的痛苦其实决不亚于我面对他们的那种痛苦。这种痛苦其实是双方的,只不过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影响更加深刻些罢了!随着我对这个问题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理解他们当时做法的必然,越来越理解他们是无辜的,因为我们人类的历史直到今天都还是一个不知如何去做父母的历史,都还是一个不让人去做父母的历史,更何况是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lt;br /->  尽管我终理解了我的父母,理解了那个时代,但是我个人的理解并不等于整个社会都已理解。尽管我终理解了我的父母,理解了那个时代,但是我个人的理解并不等于整个社会都已理解。尽管我终理解了我的父母,理解了那个时代,但是我个人的理解并不等于整个社会都已理解,我个人的拯救并不等于整个类似的不幸都已拯救,我个人的谅解也并不等于整个历史都已获得谅解!类似这样的悲剧即使是在今天仍然还在整个社会令人痛心地大量复演、继续、发生,而这就是我今天之所以拼出力量来做这件事的缘由!lt;br /->  又一个真实的悲剧lt;br /->  一些朋友看到我“拼出力量来做这件事”,也许会感到不可理解,认为是不是小题大做了。我理解这些朋友的想法。这种人生苦痛是不曾经历者所难以想象的,就连马丁路德的研究者都认为他对其父母的憎恨是过分的,是事后过于丰富的想象,认为他幼年时挨的那点打骂在那个时代根本算不上什么,更何况这些没有此感受的朋友了。但是我要一千万次地重复:这种苦痛绝非是平常的,也绝非是可以容忍的,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不仅是残酷的,而且还常常是毁灭性的。lt;br /->  我的身边曾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悲剧。lt;br /->  一对众口称誉的医生夫妇,对寄养返归的儿子再也无法建立亲子感情,于是毒打成了孩子的家庭作业,稍不如意,气都出在这个可怜的孩子身上。孩子受不了这样的虐待,便偷了钱和粮票想逃回爱他的奶奶家,途中被发现送回后,父母不仅没有反思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能够拿出这么大的勇气要回到奶奶身边,相反却认为这还了得,一阵更加残酷的毒打将孩子彻底地“打服”了,也让孩子对这个家彻底地绝望了!一个原本聪明可爱的孩子在家得不到温暖,只能到社会上去寻找,很自然同那些野孩子交上了朋友。一个原本聪明可爱的孩子在家得不到温暖,只能到社会上去寻找,很自然同那些野孩子交上了朋友。一个原本聪明可爱的孩子在家得不到温暖,只能到社会上去寻找,很自然同那些野孩子交上了朋友,也很自然地有了小偷小摸的坏行为,下乡做知青时也就常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不过也仅此而已,但这一切无疑更加重了父母对他的厌恶感。lt;br /->  知青返城后,他被安排在他父母任厂医的工厂里,除了工资由父母代领外,连家都不让他住,而只能住在离家很近的单身宿舍。他到了结婚年龄自然也得不到任何的关心,既没有多少零用钱,也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加之自己的劣迹,谈了几个女朋友都吹了……lt;br /->  事情到此都还很平常,日子仍然像往常一样平淡地过去,可积压在父母与孩子心里的怨恨都在接近极限。终于有一天,终于因为某一件事情这种仇恨爆发了,他趁父母不在家时(他始终惧怕他的父亲),发疯似的将家里的所有东西砸了一个稀巴烂,然后喝下农药自杀!在被送到厂医院抢救过来后,其父却用药欲置其于死地,再次被抢救过来后,医院加强了对其父的防范,可怎么能够防范得了在这里任职的其父呢!同样不胜折磨的其父下定了后的决心,他趁护士不在的间隙用手术刀切断了自己孩子的股动脉,据说当时鲜血直溅到了天花板上,连抢救都来不及!其父在跳楼自杀时被同事死死抱住,他一面挣扎一面哭喊道:“让我去死吧,我养了这么个不争气的儿子,还有什么脸活在世上,我对不起社会,我杀了他是为民除害……”lt;br /->  那个时候还没有什么法制观念,由于他的父母为人非常好,连年都是先进工作者,再加上他的儿子确有劣迹,后给他父亲判了几年徒刑缓期执行!lt;br /->  可怜的小哥哥的身世是一根串在我的人生经历上的烛芯,我的敏感与责任正是在它的燃烧之下才被终唤起的!可怜的小哥哥的身世是一根串在我人生经历上的烛芯,我的敏感与责任正是在它的燃烧之下才被终唤起的!这个事件如果不是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我想我是不会相信的。事实上我读木村久一这本书时先想起的还不是我自己,而是这个可怜的小哥哥。木村久一的书是一株火苗,这个可怜的小哥哥的身世是一根串在我的人生经历上的烛芯,我的敏感与责任正是在它的燃烧之下才被终唤起的!lt;br /->  重释夏斐事件lt;br /->  或许有人会说:可能是你少年时的创痛太深,因此你才如此过分纠缠乃至夸大这类事件对于人生与社会的影响,其实现实生活中这并不是个什么太大的问题呀?lt;br /->  现象也许正如这些朋友所感受到的那样,但现象下面所掩盖的本质并不常常与其一致。事实上相当多数乃至绝大多数的人生悲剧背后都有一个不正常的亲子关系,只不过人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夏斐事件就是如此。lt;br /->  夏斐是一个很好的孩子,他聪明文静,学习成绩优秀,一直是学校的“三好”学生,任中队长和学习委员。从上学开始,他的语文、算术成绩一直在95分以上,名列全班。就是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引进内地高难试卷,夏斐的分数虽然下降了,但在班里仍然名列前茅。lt;br /->  夏斐是个好孩子,那么夏母呢?夏母该是个恶毒的坏女人吧?lt;br /->  事实与人们想象的恰恰相反,我以为就是按照一个比较严格的标准,夏母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优秀的母亲。为了夏斐上学,夏母不惜辞去每月180多元收入的临时工,从一个煤矿搬到镇上居住。为了孩子的学习,她这个初中毕业的母亲当起了孩子的老师,小夏斐是在家中由母亲教完了一年级跳级去读二年级的。为了孩子的学习,她这个初中毕业的母亲当起了孩子的老师,小夏斐是在家中由母亲教完了一年级跳级去读二年级的。为了孩子学习,她这个初中毕业的母亲当起了孩子的老师,小夏斐是在家中由母亲教完了一年级的全部课程后跳级去读二年级的。就是上学后,夏斐所学的课程也都是由母亲先在家里预习、讲解一遍才去听讲的,对孩子的辅导她从不厌烦也从不马虎。至于吃穿方面,她更是没怠慢过孩子:小夏斐不爱吃面食,她就一日三餐给他做米饭;小夏斐爱吃水果,虽然很贵,她也总是三斤两斤地买来给孩子一人吃,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她从不让孩子干任何家务活,只希望他学习。即使是在孩子被毒打身亡后,夏母选择的仍然是“自杀”这一惨烈的方式来表示一个母亲对自己独生儿子万劫不复的歉疚……lt;br /->  但是,这样一个“优秀的母亲”在对待自己这样一个“优秀的独生子”时,却实在表现得太残酷了。例如孩子偶尔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做错了题、练习本不整洁、考试成绩低了或者出去玩一玩等,都会成为她毒打孩子的原因。1987年10月期中考试,由于题多量大,孩子成绩没有达到夏母规定的标准,夏母把他的腿都打肿了。夏斐上不了学,夏母就用自行车接送。夏斐的腿疼得迈不过教室的门坎,只能让同学们搀扶着才能进去;手肿得不能看书,只能用舌头一页页舔着翻……lt;br /->  夏母对孩子的后一次毒打是1987年12月21日,当时期末考试小夏斐语文成绩是79分,算术是82分,都未达到夏母规定的标准。这次考试引进长沙的试卷,全班38人中,只有13人两门课全部及格,夏斐的成绩在班里还是名列前茅的,但孩子还是从以往的教训中预感到一场“暴风雨”的到来,于是次下定决心向母亲撒谎,说语文考了975分,算术98分(孩子被逼说谎)。母亲揭穿了谎言,接着是三个半小时的巴掌、拳头、竹棍、木板、木锉的毒打。lt;br /->  开始,小夏斐跪在地上,抱住母亲的腿使劲求饶。母亲不听,打得孩子满地乱跑。被剥光了衣服的孩子不时蹲缩在地上,双手抱头、抱胸、抱腿……他无法躲避如雨的棍棒。lt;br /->  终于,孩子不再求饶,因为他知道求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怒目相向,抓住并折断了母亲打来的竹棍。夏母说:“我把你这小畜生身上的皮都戳烂!”孩子说:“你不能再把我当畜生对待了!”这是一向温顺的孩子次也是后一次反抗(孩子被逼反抗)。夏母气急败坏:“你还敢顶嘴!”于是抡起木锉,朝孩子的头上打去……lt;br /->  夏斐事件发生后,舆论直指夏母,直到夏母自杀身亡这个更大的悲剧出现才骇然了结。夏斐事件发生后,舆论直指夏母,直到以夏母自杀身亡这个更大的悲剧出现才骇然了结。夏斐事件发生后,舆论直指夏母,大有不将夏母绳之以法决不罢休之势。母亲失去自己的独生子已经是件极其不幸的事了,可舆论还在浇油点火,直到夏母自杀身亡这个更大的悲剧出现才骇然了结。随着夏母的自杀,批评矛头才仓皇指向升学教育,认为是分数葬送了这一对母子。lt;br /->  但是,我在细读相关报道之后,发现人们所列举出的这些都不过是一些表因、近因、诱因,致使他们母子双亡的根本原因乃在于他们母子感情的不融,乃在于小夏斐是两年前,也就是快7岁时才从江苏老家接到父母身边的,而这才是这个悲剧的主因!lt;br /->  因此说,夏母的残酷乃在于母子之间长期的隔离造成的。当孩子不能完全顺遂父母的意愿时,由于没有以往的亲情为之缓冲,由于亲子之间的性格差异没有得到充分的磨合,再加上外界的压力如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等,原本的处罚就演变成了施虐,就演变成了折磨!这种折磨同那种亲子共同成长中的责打孩子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打一个极不恰当的比喻,那就是由自己从小养大的宠物如猫、狗等,主人偶尔也会在生气时踢上几脚;可面对跑进自己家园里吠叫的猫、狗,即使是极爱宠物的人也可能给它一顿棒打,尽管这猫这狗是别人家的宠物!lt;br /->  夏母在她的遗书上忏悔说:“我后悔不该用打的方法教育他,望子成龙的心过切,对他学习、成长的要求过高……”我以为她真正应该后悔的是不该把孩子送到老家寄养了那么长的时间,真正应该后悔的是把孩子接回家后没有用足够的时间去融洽磨合亲子之间的感情,后才应该是后悔“用打的方法”和“对他学习、成长的要求过高”!如果她与孩子一直在一起,她极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母亲,起码她不会滥用“殴打”这种“融洽”感情的方式!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告诉过她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从这个角度说,夏斐何其不幸,夏母又何其不幸!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告诉过她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从这个角度说,夏斐何其不幸,夏母又何其不幸!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告诉过她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从这个角度说,夏斐何其不幸,夏母又何其不幸!lt;br /->  再也不能让这类悲剧重演了lt;br /->  或许又有人会说,找上三两个这样的例子并不难,什么样的事情找不到一串呢?我以为找这样的例子非但不是难不难的问题,而是太容易,容易到俯拾皆是,容易到成灾成难的地步。有这样经历的人起码以千万计,甚至能够同全国6000万残疾人数相比,而这才是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在。lt;br /->  武汉曾发生过一起震惊全国的案子——一个成绩优异的女中学生,因为外婆的唠叨影响了她的高考复习,便杀死了她的外婆。后来社会同情站在孩子一方,孩子得以参加高考并进入高校学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进入高校不久这个孩子也自杀了。当我听到她自杀的消息后,我的震惊是无可形容的: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该要拿出何等的勇气来杀死自己的外婆,又是要拿出何等的勇气去杀死自己!原因是什么呢!是感情冷漠,是高考压力,是心理不健康……所有的分析文章都是到此为止,但都没有触及她儿时在奶奶家寄养到上学这个问题的本质!她的父母都是令人尊敬的,父亲还是一位党的高级干部,为了工作需要他们长期在外地工作,几乎没有和孩子共同生活过。在这个悲剧里,孩子是受害者,父母也是受害者,我们该同情的是孩子和父母这两方,该谴责的是那样一个不让人做父母的年代。孩子是受害者,父母也是受害者,我们该同情的是孩子和父母这两方,该谴责的是那样一个不让人做父母的年代。孩子是受害者,父母也是受害者,我们该同情的是孩子和父母这两方,该谴责的是那样一个不让人做父母的年代。lt;br /->  至于我身边不出名的这类例子就更多了。lt;br /->  一位朋友婚后生活不睦,熟识的人都劝他离婚,都说他妻子太差劲。我是一个婚姻神圣论者,当然是劝合不劝离了。我越是劝他,这位朋友越是罗列出一条条“血淋淋”的事实,甚至连我都要被他说动也改口劝离了。就在这时,他的一条“极有力的理由”却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就是对她自己的父母都瞒都抠。”“不过她对自己同事却很大方,这一点我也不得不说。”朋友马上接着补充说。于是我立即问他妻子小时候是否不在父母身边长大,朋友回答是10多岁才由奶奶处回到家里的。我问家里对她是否不好,他说她上了大学家里才对她好起来。我说这就对了。于是劝说他一定要尊重她的这段特殊经历,尊重由历史造成这种性格的事实。她lt;/p->显示全部信息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