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为敦煌燃此生:常书鸿自传

作者常书鸿著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详情 开本:16开纸张:纯质纸包装:精装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5563955所属分类:图书gt;传记gt;艺术家gt;其他
作者介绍
内容简介
内容试读到达“神圣的”绿洲1943年3月27日,当一轮红日从三危山嶙峋的主峰背后升起的时候,骆驼客用平淡的声调指着日出的方向说:“喏,千佛洞(莫高窟的俗称)就在太阳的西面、鸣沙山的脚下!”我们从他指点的方向望去,只见戈壁和沙山延伸到一望无际的远方,看不见一草一木或什么寺庙人家,更没有石窟绿洲的一丝影子。大家正焦急间,骆驼客却慢悠悠地打趣说:“千佛洞是仙境,时隐时现,凡人的肉眼哪能一下子望见它的真身哩!不要慌,跟着我走就是了。”在叮当叮当的驼铃声中,我们的骆驼队还是用缓慢、平稳而有节奏的步伐前进着,在沙地上留下一个接一个莲花瓣似的美丽的足印。当驼队走下一个陡坡的时候,人们还来不及辨认眼前单调的景色出现任何变化,我们每一个人坐下通常反应迟缓的骆驼,这时忽然像得到什么灵感似的,不约而同地迅速加快步子,争先恐后地奔跑起来了。尽管骆驼客使劲挥动鞭子,大声吆喝,还是无济于事。“啊,真是豁然开朗,别有洞天!”我们中一位眼快的同事不禁大声赞叹起来。这时,大家从沙丘的缝隙间发现,在不远的峡谷中有一片鲜艳杏花混杂其间的嫩绿的树林。骆驼们的审美观显然与人们不同,它们的心全被绕林而流的一条清清的溪水拴住了。跑到溪边,牲口们便迫不及待地俯首狂饮起来,不论人们怎么催逼,也休想使它们移动半步。我们被搁置在驼背上只得耐下心继续饱览眼前的不平凡的景色。“真是名不虚传的塞外江南啊!”我们中的一个说。“你们看!”我指着白杨树后面崖壁上一片密如蜂房的洞窟说,“那里才是胜过江南的、值得我们骄傲的、伟大的民族艺术宝库的所在啊!”这时,三危山上的太阳,透过白杨的柔枝嫩叶,照耀在洞窟中的彩色绚丽的众多壁画和彩塑上,产生出不可思议的动人心魂的宏观异彩。一阵按捺不住的发自内心深处对于伟大祖国民族艺术传统的爱慕之情,像电流震撼了我的全身,使我长途跋涉的疲劳顿时一扫而光。在我几十年从事艺术创作的生活中,这是一次罕见的“圣迹”出现了。相见恨晚的初会一下骆驼,行装尚未安顿停当,我们不约而同地带着极度的兴奋和激情,对这神奇莫测的石窟群作了初次的巡礼探索。lt;pgt;lt;br/gt;lt;stronggt;到达“神圣的”绿洲lt;/stronggt;lt;br/gt;1943年3月27日,当一轮红日从三危山嶙峋的主峰背后升起的时候,骆驼客用平淡的声调指着日出的方向说:“喏,千佛洞(莫高窟的俗称)就在太阳的西面、鸣沙山的脚下!”我们从他指点的方向望去,只见戈壁和沙山延伸到一望无际的远方,看不见一草一木或什么寺庙人家,更没有石窟绿洲的一丝影子。大家正焦急间,骆驼客却慢悠悠地打趣说:“千佛洞是仙境,时隐时现,凡人的肉眼哪能一下子望见它的真身哩!不要慌,跟着我走就是了。”lt;br/gt;在叮当叮当的驼铃声中,我们的骆驼队还是用缓慢、平稳而有节奏的步伐前进着,在沙地上留下一个接一个莲花瓣似的美丽的足印。当驼队走下一个陡坡的时候,人们还来不及辨认眼前单调的景色出现任何变化,我们每一个人坐下通常反应迟缓的骆驼,这时忽然像得到什么灵感似的,不约而同地迅速加快步子,争先恐后地奔跑起来了。尽管骆驼客使劲挥动鞭子,大声吆喝,还是无济于事。lt;br/gt;“啊,真是豁然开朗,别有洞天!”我们中一位眼快的同事不禁大声赞叹起来。这时,大家从沙丘的缝隙间发现,在不远的峡谷中有一片鲜艳杏花混杂其间的嫩绿的树林。lt;br/gt;骆驼们的审美观显然与人们不同,它们的心全被绕林而流的一条清清的溪水拴住了。跑到溪边,牲口们便迫不及待地俯首狂饮起来,不论人们怎么催逼,也休想使它们移动半步。我们被搁置在驼背上只得耐下心继续饱览眼前的不平凡的景色。lt;br/gt;“真是名不虚传的塞外江南啊!”我们中的一个说。lt;br/gt;“你们看!”我指着白杨树后面崖壁上一片密如蜂房的洞窟说,“那里才是胜过江南的、值得我们骄傲的、伟大的民族艺术宝库的所在啊!”lt;br/gt;这时,三危山上的太阳,透过白杨的柔枝嫩叶,照耀在洞窟中的彩色绚丽的众多壁画和彩塑上,产生出不可思议的动人心魂的宏观异彩。一阵按捺不住的发自内心深处对于伟大祖国民族艺术传统的爱慕之情,像电流震撼了我的全身,使我长途跋涉的疲劳顿时一扫而光。在我几十年从事艺术创作的生活中,这是一次罕见的“圣迹”出现了。lt;br/gt;lt;br/gt;lt;stronggt;相见恨晚的初会lt;/stronggt;lt;br/gt;一下骆驼,行装尚未安顿停当,我们不约而同地带着极度的兴奋和激情,对这神奇莫测的石窟群作了初次的巡礼探索。lt;br/gt;断崖残壁,沙土堆积,危楼险阁……到处是一派遭人遗弃的劫后余生的荒凉颓败景象。尽管如此,但也磨灭和掩盖不了这人类历史上存留至今的稀世之珍的丰采和魅力。lt;br/gt;半天的“飞行”浏览,相见恨晚的初次相逢,危楼断壁的石室里面宝藏着金碧辉煌的壁画和彩塑,不尽娇娆地把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都俘虏了。我次瞻仰了从公元4世纪到14世纪千余年间中国民族艺术传统的全貌。中国古代无名的艺术家和无数的劳动人民创造出如此珍贵的文化遗产——绚丽多彩、富于民族风格的壁画、彩塑和装饰图案。以汉代为标志的中国民族艺术的传统,贯穿在敦煌4世纪的十六国经北魏、隋、唐、五代、宋、元各代的石窟艺术中,经千余年而不衰。lt;br/gt;使我极度愤慨的是,20世纪初叶,曾经一度震撼世界的敦煌石室秘藏,被帝国主义分子一再劫夺,今天第17窟已经空无所有。只有北壁唐人所画的二身供养仕女画像,她们执杖掌扇,依然天真无邪地表现出侍奉窟主的忠诚。她们是亲身经历千余年来石窟盛衰变化的历史见证“人”。lt;br/gt;遗憾的是她们不会说话。否则,她们一定会清楚地告诉我们: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是什么人、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把数以万计的经卷、文书、造像、画轴等文物宝藏密封在这个洞子里的?她们也一定会清楚地告诉我们:经过865年的密封,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石室秘藏被道士王圆篆发现后,他是如何与斯坦因、伯希和等帝国主义“御用学者”之流勾勾搭搭致使大量石室文物宝藏流失海外的?这一切都是她们亲眼所睹的,但是她们作为壁画画像,现在有口难言。lt;br/gt;我默默地站在这个藏经洞中央,在空荡荡的窟主造像的坐坛前,愤怒使我久久说不出话来,心想:石室秘藏的发现已过去40多年了,敦煌文物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外人大肆盗劫,这样的事今后绝不允许再发生!此情此景,使我感到压负在我们肩上的保护和研究工作的责任将会是多么的艰巨而繁重啊!这时,忽地砰然一声巨响把我从沉思中惊醒过来。这声巨响来自崖面第三层上面的第444窟五代造的危檐下崩落的一块岩石,随之而来的是一阵令人呛鼻的飞扬沙土。lt;br/gt;这难道是对我们今后工作的艰巨性的一个及时的警告吗?但我宁愿把它看作敦煌石窟为欢迎我们这批初来乍到的爱慕者而发出的一声见面礼炮声。lt;/pgt;显示全部信息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