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丹]皮亚·卡列森(Pia Callesen) 等 |
丛书名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 |
9782112201756 |
简要 |
简介 |
内容简介 ---------------------------8085026 - 抑郁是因为我想太多吗:元认知疗法自助手册---------------------------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观点:我们不会被抑郁症突然袭击。抑郁症并非来自外界,而是由我们自己引起的,即反复思考让我们陷入了抑郁状态。 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会得抑郁症?因为每个人在面对危机和消极想法时所采取的策略是不同的,其中一些策略是不合适的,会直接导致我们患上抑郁症。元认知疗法认为,只要我们不去关注自己的想法,它们就会自行消失。和我们的身体一样,心理也能自愈,只要我们不去不断地抓那些伤口。 在本书中,你将看到作者皮亚·卡列森博士如何通过元认知治疗安然无恙地度过了家庭危机;你也将看到4位抑郁症患者的故事,他们在接受了6-12次治疗后,都从抑郁症中走了出来。 这本实用的书中提供了心理学家的建议、案例研究、练习和提示。皮亚·卡列森博士告诉我们,抑郁症并不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疾病,我们可以通过“多做少想”来控制和预防抑郁症。 ---------------------------8082478 - 焦虑的智慧:担忧和侵入式思维如何帮助我们疗愈--------------------------- 生活是不断变化的,而治愈也永远没有终点。生而为人,我们既是完整的也是残缺的,既是成熟的也是懵懂的。我们需要用爱慢慢瓦解心防,直到内心的真实逐渐显露。这就是焦虑所传递的智慧:呼唤我们转向内在、关注自我、丰盈内心,然后转而向外,为周围的世界贡献我们的力量。 本书作者谢丽尔·保罗提出:焦虑是信号,是身体发出的明确的邀请,邀请我们重新认识自己、信任自己、治愈自己。保罗探讨了我们敏感的内心驾驭生活的三个关键,她将实践练习、荣格分析和个人故事相结合,从身体、思维、情绪和心灵这四大领域,阐述了从焦虑中获得智慧的实用方法,并分享如何将这些方法用于人际关系,从而创造幸福的生活。 保罗还特别关注生活变化所引发的焦虑,从四季更迭这样的普遍现象,到职业变化、结婚或怀孕等重大事件。阅读本书,你会发现:焦虑并不可怕。焦虑不是我们的敌人,而是伪装了的朋友。用全新的视角看待焦虑,你将成为生活中的智者,优雅地驾驭人生。 |
目录 |
[套装书具体书目] 8082478 - 焦虑的智慧:担忧和侵入式思维如何帮助我们疗愈 - 9787111684176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69 8085026 - 抑郁是因为我想太多吗:元认知疗法自助手册 - 9787111695813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49 ---------------------------8085026 - 抑郁是因为我想太多吗:元认知疗法自助手册--------------------------- 作者声明 推荐序 前言 第1章 不再无休止地自我剖析1 80%的患者摆脱了抑郁4 我们是有自我修复能力的6 使人患上抑郁症的关键思维8 导致大多数精神疾病的主要原因13 反复思考的5种信念27 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感受30 第2章 识别触发抑郁的想法33 什么样的想法会吸引我们的注意35 吸引我们注意的想法如何导致反复思考36 是什么想法触发了你的负面情绪41 反复思考无法解决现实问题43 过度思考会导致抑郁45 娜塔莎的案例:“现在我可以打开心结,把想法和注意力放在别的事情上了。”49 第3章 夺回思维的控制权55 控制权一直在我们手中59 每个人都可以学会分离注意73 梅特的案例:“我的头脑里日日夜夜充斥着各种想法。”78 第4章 反复思考只是一个坏习惯85 莱夫的案例:“我曾确信,我必须处理我的灰暗想法才能继续前行。”93 第5章 走出你的想法,进入你的生活97 即使没有动力,也要去行动100 我们可以同时感受悲伤和快乐103 将想法和行动分离106 贝丽特的案例:“会吸引我注意的想法现在只是过眼云烟。”109 第6章 使用元认知疗法,摆脱药物的依赖115 也许你可以不再依赖药物117 大脑缺乏血清素会让你抑郁吗118 元认知疗法适合不同程度的抑郁120 卸下辅助车轮前行121 请病假不利于治愈抑郁症122 第7章 永远不再抑郁125 少思考,多行动128 术语表133 参考文献134 ---------------------------8082478 - 焦虑的智慧:担忧和侵入式思维如何帮助我们疗愈--------------------------- 前言 焦虑是一扇门 第一部分焦虑即信号 第1章 焦虑的定义及内心的呼唤 1.1 焦虑的表现 /4 1.2 焦虑的根源 /7 1.3 摆脱焦虑不是打地鼠 /11 1.4 治愈焦虑的四大要素 /12 第2章 产生焦虑的两大文化因素正常标准和幸福期望值 2.1 神秘的“正常”标准 /20 2.2 幸福期望值 /24 2.3 没有绝对标准,只有相对参照 /26 2.4 做真实的自己 /28 第3章 疗愈的“拦路虎” 3.1 内在抵触 /33 3.2 完美借口 /38 3.3 疗愈期限 /41 第4章 转变 4.1 转变的三个阶段 /44 4.2 走近转变 /45 4.3 转变的关键—承担责任 /52 第5章 适应季节韵律 5.1 秋季:放手 /58 5.2 冬季:静笃和感恩 /61 5.3 春季:重生 /68 5.4 夏季:欢庆 /70 第6章 存在的脆弱 6.1 无处可逃的生活 /74 6.2 患得患失 /76 第二部分 自我的四大领域彻底治愈焦虑 第7章 内在慈爱父母的指引 培养温暖慈爱的内在父母 /85 第8章 身体自我 8.1 焦虑的身体表现 /89 8.2 低血糖和焦虑 /90 8.3 食物和焦虑 /92 8.4 酒精和焦虑 /93 8.5 锻炼身体 /95 8.6 睡眠 /97 8.7 激素调节 /98 第9章 思维自我 9.1 侵入式思维与焦虑的认知表现 /102 9.2 选择节点 /104 9.3 理性思维 /106 9.4 象征、暗喻和梦境 /109 9.5 侵入式思维的隐喻 /112 9.6 直面未知 /116 第10章 情绪自我 10.1 焦虑是情绪的体现 /122 10.2 习惯性逃避痛苦 /125 10.3 早期的痛苦 /127 10.4 无法释怀的痛苦转变为焦虑 /130 10.5 直面恐惧 /132 10.6 无聊和孤独 /134 第11章 渴望 11.1 原生需求和次生需求 /142 11.2 未曾选择的生活 /145 11.3 渴望中的智慧 /148 第12章 心灵自我 12.1 内在感受 /152 12.2 健康的仪式 /155 第13章 治愈焦虑 13.1 焦虑与空虚 /160 13.2 劳动的果实 /162 第三部分人际关系 第14章 脆弱的人际关系 第15章 亲密关系 15.1 关系焦虑症 /169 15.2 健康的亲密关系 /171 15.3 爱并非恐惧绝缘体 /175 15.4 理解关系焦虑之关键:投射心理与追逐- 逃避综合征 /178 第16章 焦虑时代的父母 16.1 为人父母的忧虑 /184 16.2 为人父母的三种抗焦虑良方 /187 16.3 帮助焦虑的孩子 /192 16.4 引导孩子感知内心 /192 16.5 全心全意的爱 /196 结语 /199 附录1 关系中的危险信号 /201 附录2 两种日志记录方法 /203 附录3 练习详单 /210 推荐阅读 /212 致谢 /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