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希]弗洛肖斯·齐阿齐斯(Vlasios Tsiatsis) [德]斯塔马蒂斯·卡尔诺斯科斯(Stamatis Karnouskos) [瑞]杨·霍勒(Jan H&ouml ller) [英]大卫·博伊尔(David Boyle) [澳]凯瑟琳·马利根(Catherine Mulligan) |
丛书名 |
计算机科学丛书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 |
9787111691822 |
简要 |
简介 |
内容简介书籍计算机书籍 本书由长期从事物联网领域研发的技术和商业专家撰写,多视角呈现了物联网的全貌。第2版涵盖技术领域的新进展、各标准和联盟的新发展以及应用领域的新案例,并新增一章专门讨论安全问题。全书首先分析物联网的全球背景,包括技术和商业驱动因素;然后介绍物联网解决方案的技术细节,包括安全性、隐私和信任,以及新的架构和参考模型;zui后介绍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实现案例,涉及资产管理、工业自动化、智能电网、智慧城市、参与式感知、无人驾驶等方面。本书为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了全面指南,同时也适合高等院校物联网相关专业的学生参考。 |
目录 |
译者序 第2版序言 第1版序言一 第1版序言二 前言 致谢 作者简介 第一部分 物联网发展前景 第1章 为什么选择物联网 2 第2章 物联网的起源和发展 6 2.1 引言 6 2.2 物联网的演进 6 2.2.1 简要背景 7 2.2.2 简单的企业物联网解决方案概述 7 2.2.3 物联网的未来 8 2.3 全球环境下的物联网 11 2.3.1 规则改变者 12 2.3.2 基础科技发展趋势 13 2.3.3 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14 2.3.4 期望能力 16 2.3.5 物联网的启发 17 2.3.6 障碍和担忧 18 2.4 用例示例 19 2.5 思维方式的转变 21 第3章 物联网商业视角 23 3.1 引言 23 3.1.1 信息市场 23 3.2 定义 23 3.2.1 全球价值链 23 3.2.2 生态系统与价值链 24 3.2.3 产业结构 24 3.3 价值链概述 24 3.4 物联网价值链示例 25 3.5 物联网新兴产业结构 26 3.5.1 信息驱动的全球价值链 28 3.6 国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和全球信息垄断 31 3.7 物联网商业模式创新 32 3.7.1 当前示例 32 3.7.2 业务对业务模型 32 3.7.3 数据分析业务模型 33 3.7.4 新的数据市场模型 33 3.7.5 SLA安全集成 34 3.8 结论 34 第4章 物联网架构视角 35 4.1 构建架构 35 4.2 需求及主要设计原则 36 4.3 物联网架构概要 39 4.4 关于标准化的思考 43 第二部分 物联网技术和架构 第5章 技术基础 48 5.1 设备和网关 48 5.1.1 概述 48 5.1.2 基本设备 50 5.1.3 网关 52 5.1.4 高级设备 54 5.1.5 总结与展望 54 5.2 局域网和广域网 55 5.2.1 网络需求 55 5.2.2 广域网 58 5.2.3 低功率广域网 60 5.2.4 局域网 62 5.3 机器智能 66 5.3.1 机器智能在物联网中的作用 66 5.3.2 机器智能概述 68 5.3.3 对物联网数据使用机器智能时的注意事项 70 5.3.4 物联网机器智能框架 71 5.3.5 工业互联网分析框架 74 5.3.6 结论 75 5.4 分布式云和边缘计算 75 5.4.1 新的软件交付模型 75 5.4.2 云基础 76 5.4.3 边缘计算 79 5.4.4 思考和结论 80 5.5 数据管理 81 5.5.1 概述 81 5.5.2 物联网数据流管理 82 5.5.3 对物联网数据的思考 85 5.5.4 结论 86 5.6 物联网商业流程 86 5.6.1 概述 86 5.6.2 物联网与企业系统的集成 87 5.6.3 物联网中的分布式商业流程 89 5.6.4 思考 90 5.6.5 结论 91 5.7 分布式账本和应用 91 5.7.1 分布式账本技术、物联网和数据所有权 92 第6章 安全 94 6.1 引言 94 6.2 基本原理 94 6.2.1 加密 95 6.2.2 身份验证 96 6.3 物联网系统面临的威胁 97 6.3.1 拒绝服务攻击 97 6.3.2 女巫攻击 98 6.3.3 隐私攻击 98 6.3.4 漏洞攻击 99 6.3.5 物理攻击 99 6.4 减少对物联网应用的威胁 100 6.4.1 应用层和物理攻击 100 6.4.2 传输层 100 6.4.3 网络层 101 6.4.4 数据链路层/媒体访问控制层 101 6.4.5 物理层 101 6.5 架构和标准的安全性 101 6.5.1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 101 6.5.2 3GPP和低功耗广域网 102 6.6 物联网安全 103 6.6.1 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的安全性 103 6.6.2 汽车系统的安全性 103 6.6.3 智慧城市的安全性 104 6.7 物联网的隐私性 104 6.8 安全的未来发展 104 第7章 架构及前沿技术 106 7.1 引言 106 7.2 国际电信联盟 106 7.3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 107 7.3.1 概述 107 7.3.2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物联网相关工作组 108 7.3.3 互联网工程任务组架构分支 111 7.4 OMA 117 7.5 物联网架构和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 121 7.6 工业4.0参考架构模型 121 7.7 万维网联盟 123 7.8 开放地理空间信息联盟 125 7.9 GS1架构和技术 126 7.9.1 GS1识别 126 7.9.2 GS1捕获 127 7.9.3 GS1共享 128 7.9.4 EPCIS架构和技术 129 7.10 其他相关的前沿技术 130 7.10.1 oneM2M 130 7.10.2 开放连接基金会 131 7.10.3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 131 7.10.4 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标准化组织 132 7.10.5 物联网创新联盟 132 7.10.6 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CPS公共工作组 133 7.11 结论 133 第8章 架构参考模型 135 8.1 引言 135 8.2 参考模型和架构 135 8.3 物联网参考模型 137 8.3.1 物联网域模型 137 8.3.2 信息模型 143 8.3.3 功能模型 147 8.3.4 通信模型 150 8.3.5 安全、隐私、信任和防护模型 150 8.4 物联网参考架构 151 8.5 功能视图 152 8.5.1 设备和应用功能组 153 8.5.2 通信功能组 153 8.5.3 物联网服务功能组 153 8.5.4 虚拟实体功能组 154 8.5.5 物联网流程管理功能组 155 8.5.6 服务组织功能组 155 8.5.7 安全功能组 155 8.5.8 管理功能组 156 8.6 信息视图 156 8.6.1 信息描述 156 8.6.2 信息流和生命周期 157 8.6.3 信息处理 158 8.7 部署和操作视图 162 8.8 其他相关架构视图 165 8.9 其他参考模型和架构 165 8.9.1 工业互联网参考架构 166 8.10 最佳实践 172 8.11 结论 173 第9章 为现实世界设计物联网 174 9.1 引言 174 9.2 技术设计约束——硬件再次流行 174 9.2.1 设备和网络 174 9.3 数据的表示和可视化 177 9.4 交互和远程控制 177 第三部分 物联网应用案例 第10章 资产管理 180 10.1 引言 180 10.2 预期收益 180 10.3 物联网时代的电子维护 181 10.4 物联网时代的危险品管理 182 10.5 结论 184 第11章 工业自动化 185 11.1 基于SOA的设备集成 185 11.2 SOCRADES:实现企业集成的物联网 187 11.3 IMC-AESOP:从物联网到云 189 11.4 结论 190 第12章 智能电网 191 12.1 引言 191 12.2 智能计量 193 12.3 智能住宅 194 12.4 智慧城市 196 12.5 结论 199 第13章 商业楼宇自动化 200 13.1 引言 200 13.2 案例研究:当今商业楼宇自动化(第一阶段) 201 13.2.1 背景 201 13.2.2 技术概述 201 13.2.3 价值链 203 13.3 案例研究:未来商业楼宇自动化(第二阶段) 203 13.3.1 商业楼宇自动化的发展 203 13.3.2 背景 203 13.3.3 技术概述 205 13.3.4 商业楼宇自动化的价值链演化 206 第14章 智慧城市 207 14.1 引言 207 14.2 智慧城市——技术视角 207 14.3 物联网数据供应链 208 14.4 智慧城市中的物联网数据和环境管理 209 14.5 ETSI ISG环境信息管理 209 14.6 智慧城市——参考架构 210 14.7 智慧城市——智能停车场 212 第15章 参与式感知 213 15.1 引言 213 15.2 角色、参与者和交互 213 15.2.1 总体设计和调查 213 15.2.2 公共贡献 214 15.2.3 个人使用和思考 214 15.3 参与式感知过程 214 15.4 技术概述 214 15.5 早期场景 215 15.6 近期趋势 216 15.6.1 市民记者 216 15.6.2 被动参与 217 15.6.3 社会感知 217 15.7 现代范例 217 15.8 结论 219 第16章 自动驾驶汽车和信息物理系统 220 16.1 引言 220 16.2 自动驾驶汽车 220 16.2.1 自动驾驶汽车简史 220 16.2.2 使能技术 221 16.2.3 法规、治理和道德规范 221 16.2.4 其他自动驾驶乘用车 221 16.3 其他自动驾驶系统 222 16.3.1 自动驾驶轨道 222 16.3.2 无人机系统 222 16.3.3 无人驾驶水下航行器及系统 222 16.4 智能基础设施 223 16.5 信息物理系统的融合及系统 223 16.6 信息物理系统的挑战和机遇 223 第17章 物流 225 17.1 引言 225 17.2 角色和参与者 226 17.3 技术概述 227 17.3.1 物品识别 227 17.3.2 主要技术 228 17.4 示例场景——食品运输 229 17.5 结论 231 第18章 结论与展望 232 附录 ETSI的M2M规范 235 参考文献 2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