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贾明 于晓宇 赵红丹 范丽先 |
丛书名 |
华章精品教材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 |
9782105211713 |
简要 |
简介 |
内容简介书籍经济管理学书籍 ---------------------------8080968 - 管理研究的思维方式:透过复杂的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 本书是一本探讨管理研究的入门书,内容聚焦管理研究的总体结构和管理学的研究思维方式,重点阐述的是如何提出问题、构建理论、提出假设和进行研究设计等,而不是具体的研究方法。本书通过介绍如何从社会现象中发现问题、提炼出科学问题,并以实证研究为例系统讨论了管理研究的基本过程,力图指导读者发现、提炼、分析、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创造知识的能力。此外,本书选用了一些文献作为例子,建议读者结合这些文献所探讨的主要内容一起阅读和学习。本书非常适合高等院校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等领域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科研机构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阅读。 ---------------------------8062658 - 管理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书主要针对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新手”、青年教师、研究生而设计,通过编著人员自身的写作及发表案例,介绍了管理类论文的写作内容、研究方法和实战经验,有助于读者掌握主流的研究方法,提升研究设计能力。本书共9章,内容涉及研究设计、理论构建、假设提出、实验研究、问卷调查、数据处理、社会网络分析、STATA应用等。本书与现用教材相比的特点:第一,前沿。本书所有编著人员都有较强的研究设计能力,方法介绍和操作非常前沿,并都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SSCI期刊及国内顶级期刊上发表过大量论文。第二,诀窍。书中分享了很多诀窍,这些诀窍尽管很多教授会用,但很少在书中进行说明。第三,实战。本书不是对方法的简单介绍,而是关于发表的实战。 |
目录 |
[套装书具体书目] 8062658 - 管理研究设计与方法 - 9787111634553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50 8080968 - 管理研究的思维方式:透过复杂的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 - 9787111681458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 50 ---------------------------8080968 - 管理研究的思维方式:透过复杂的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 前言 第1章 管理研究概述 1 1.1 什么是管理研究 1 1.2 管理研究的特点 5 1.3 假设推断型研究的步骤 7 1.4 管理研究过程中的要点和难点 11 1.5 管理研究的知识储备 13 1.6 管理研究思维的循环 16 第2章 发掘研究价值 19 2.1 确立研究价值的标准 19 2.2 选择研究兴趣点 21 2.3 搭建ABC模式框架 23 2.4 运用ABC框架确定有价值的问题 31 2.5 研究贡献 36 第3章 提炼研究问题 38 3.1 细化问题的路径 38 3.2 提炼问题的六种模式 41 3.3 问题驱动 44 3.4 选题误区 47 3.5 克服研究瓶颈 48 第4章 阅读文献 50 4.1 文献阅读的重要性 50 4.2 阅读文献的目的 53 4.3 文献阅读的边界 57 4.4 查询文献的途径 59 4.5 选择文献 62 4.6 管理文献 66 4.7 想象力牵引的文献阅读 66 4.8 评价文献 68 4.9 高效积累文献 70 4.10 撰写文献综述 74 第5章 提出假设 77 5.1 构建理论框架 77 5.2 假设陈述 80 5.3 证明因果关系的四个条件 84 5.4 构建理论 85 5.5 调节效应的四种类型 92 第6章 理论构建与贡献 96 6.1 假设构建与竞争性解释机制 96 6.2 理论视角选择 97 6.3 引入情景因素的理论意义 100 6.4 影响机制与中介变量 101 6.5 从文献中学习理论构建 103 6.6 文献中的理论构建举例 105 第7章 研究设计框架 110 7.1 研究设计的作用 110 7.2 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 112 7.3 概念操作化要点 117 7.4 实证研究设计要点 118 7.5 数据收集方法的比较和选择 119 第8章 操控研究设计 126 8.1 验证因果关系的关键 126 8.2 替代解释的干扰 127 8.3 排除替代解释与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的平衡 129 8.4 控制影响因素的途径 131 8.5 概念操作化与变量测量 132 第9章 抽样与数据收集 138 9.1 从思考到动手的转变 138 9.2 抽样 139 9.3 数据收集方法 143 9.4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144 第10章 学术提升之路 146 10.1 关注微观机制 146 10.2 关注内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的平衡 148 10.3 研究设计要做到两步等价 149 10.4 学术论文发表 149 10.5 学者养成 151 参考文献 153 附录 重要文献概要 159 ---------------------------8062658 - 管理研究设计与方法--------------------------- 以战代练 2010年,我在上海大学指导了第一位硕士研究生——来自老挝的韩梦兰。刚指导她写硕士论文时,我发现她对研究方法了解甚少,我一边在办公室给她讲解研究方法,一边从“经管之家”一类的论坛上购买了SPSS/AMOS实操讲解视频,供她学习使用。尽管成本很高,但她非常用心,同时利用她在老挝等商会的关系收集了国际创业的调查数据,最终其硕士论文的部分内容在《管理科学》杂志上发表。 在韩梦兰以及随后几届研究生的硕士论文答辩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研究生对研究方法一知半解,数据来源不清,方法操作也存在一些漏洞,部分论文“贡献”了无效甚至可能有害的知识。在随后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我要求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入学之前先学习陈晓萍、徐淑英、樊景立主编的《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但一些研究生由于缺乏实操经验,很难领会书中的精妙,高山仰止之后,随即束之高阁。 我反思自己在攻读硕博期间学习管理研究方法的经历,感觉打牢基础固然重要,但以目标为导向整合各类碎片化的知识,似乎也是一个办法。因此,这明确了本书的三个特点。 (1)发表导向。我们非常认同发表是研究的自然结果,而非刻意为之,但这个觉悟不应强加给研究生或研究新手,毕竟,他们中的大多数必须通过发表“安身立命”。因此,本书弱化了对原理的介绍,诠释研究方法的一般性步骤,将重点放在发表上,尤其是高质量论文发表对研究设计和方法的要求与解决方案。每一部分尽力强调如何操作才更容易获得“客户”——匿名评阅人、领域主编、期刊主编的青睐。无疑,这很直接,但对很多研究新手而言,入门更快,代入感更强。 (2)跨越隐性知识的壁垒。知行合一的障碍之一是很多事物发展的规律都是隐性知识。这些知识之所以是隐性的,一个原因是“无法说”,不能言传身教,只可意会;另一个原因是“不愿说”,因为说出来就可能会引起他人的质疑和误解。对管理研究而言,也是如此。尽管国内外已有一些关于研究方法的书籍,但这些书很少或不愿涉及隐性知识,而诸多研究新手又很难复制这些科学的、完美的、高难度的显性知识。逐渐地,完美成了完成的敌人,科学成了拖延的理由,精通研究方法成了迟迟不启动的借口。 一个简易、冲动、不完美的开始,要好过一个周密、理性、不落实的计划。因此,我们在书中分享了很多“诀窍”(know-how),尽管很多研究老手都会使用这些诀窍,但他们很少在书中或其他渠道公开说明。这也是很多研究新手的痛点。由于本书的大部分内容使用我们自己发表的论文作为案例,因此我们提供了在发表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纠结、权衡、选择与事后的反省。这些诀窍并不是规律,但可以帮助研究新手跨越隐性知识的壁垒,减少试错的成本,最重要的是,暗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因此无须等待万事俱备,而应快速启动。 (3)与时俱进。管理研究方法的更新可谓日新月异。以中介效应的检验为例,研究新手刚熟悉掌握Baron和Kenny(1986)的三步法,就开始流行用bootstrap检验中介效应了,2014年国际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AOM)会议还设专场分享了中介效应的最新检验方法。统计软件的使用也是如此,2003年以前,如果你会使用AMOS软件包,那么你在国内管理学研究领域就基本“无敌”了,无论是发表职称论文还是学位论文,加上AMOS四个字母都会显得格调很高。十多年过去了,到了2013年,如果你不会使用Matlab、Stata、Mplus等软件包,你都不好意思和学术社区的“邻居”打招呼。 本书所有写作成员都主持过至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并在国内外高校普遍重视的UTD24、FT50、ABS4等期刊上发表过论文,长期奋斗在“不发表就出局”(publish or perish)的第一线,有较强的研究设计能力。他们操作娴熟,适应速度很快,既是投稿人,也是审稿人,乐此不疲。本书介绍的方法和操作能够满足大部分期刊主编、匿名审稿人对方法适用性、前沿性的“挑衅”。不仅如此,我们也会不断更新,并在随后的版本中分享经验,让读者在我们经历的痛苦中感受到幸运、幸福、快乐与成长。 管理研究方法在中国的普及 2003年冬天,我的师兄费宇鹏教授坐着火车,风尘仆仆地去了北京,买来了AMOS正版软件和一本几百页的英文使用手册。回到长春,他郑重地将AMOS软件和英文使用手册交给了即将读研的我,让我认真学习、快速掌握,为师门团队提供方法支持。我捧着英文使用手册,一时间手足无措,凝视着师兄炙热的眼睛,侧身遥望窗外的鹅毛大雪,百感交集…… 当时,国内没有介绍AMOS软件的书籍,我穷尽了吉林大学图书馆和各类书店,也只能在郭志刚编著的《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一书中,找到有关“路径分析”等只言片语。我只好一边熟悉软件的操作,一边学习统计方法,一边阅读英文使用手册与示例,一边熟悉管理研究的实证范式…… 虽有各种尝试和努力,但进度仍然较慢。直到突然有一天我在网上发现有两位青年教授似乎使用过AMOS软件,于是就发邮件问询,因为担心人微言轻而被忽略、拒绝,所以我在邮件中不仅打着导师蔡莉教授的旗号,还写明“为了节省您的时间,您只需用对错告诉我以下对AMOS软件操作的理解是否正确即可”。两位青年教授都很快回复了邮件,实诚地写下“对”或“错”,尽管简单,但仍为我打开了AMOS软件的大门。 因此机缘,之后我时而关注两位给予我帮助的学者。两位学者在各自研究领域披荆斩棘,异常耀眼,都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称号和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等:一位是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教授,另一位是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垣教授。两位学者除了都在长春读过书,还都给学生时代的我回过邮件。2018年4月,我受邀参加薛澜教授在清华大学主办的学术研讨会并做报告,认真地为15年前的往事向薛澜教授致谢,也感慨(西方)管理研究方法在中国的普及之迅捷。 普及迅捷,不代表发展。时至今日,国内管理研究仍在研究方法上对国外学者和规范亦步亦趋,时而东施效颦。国外有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等期刊鼓励研究方法的发展,但国内很少刊登研究方法领域的进展。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在研究方法上投入时间和精力,杜运周教授和贾良定教授等引入及推广的组态视角与定性比较分析(QCA)、马庆国教授团队开创的神经管理学等,都为管理研究带来了多样的选择和创新的希望。我们期待更多的学者、同人加入发展研究方法的社区,不仅为研究新手带来高质量发表之曙光,也为探索中国本土管理学理论提供更适合的方法支持。 理论与方法 理论与方法之争,是很多新手开启科研之路的困惑,也是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纠结之处。是先有理论后选择方法,还是先掌握方法后据此构建适合方法检验的理论?我想,这其中的关键是新手或研究生的悟性。对理论有悟性者,当从理论入手;对方法有悟性者,当从方法入手。 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本质上都是我们理解世界、理解自己的手段,是“致良知”的途径。 合作与致谢 2012年,我怂恿同事范丽先博士为研究生开设“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课程,她拥有统计学硕士学位,也对教学饱含激情。在我的鼓励下,范博士开始独立承担这门课程,在课堂上讲授SPSS、AMOS等软件包的操作,一直到2015年。其间,我会在学期最后一堂课上分享工商管理研究,主要是有关发表的经验和教训。 2016年,我邀请几位交流较多且精于方法的同事一起加入了这项“公益”事业,他们是马君教授、赵红丹副教授、刘婷副教授、王海花副教授、吕怀立副教授、厉杰副教授、娄祝坤助理教授,他们长期指导各自研究生开展实证研究。我们抱团取暖,利用自己在研究方法上的长项各承担一次课。课程内容既结合学生在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尽可能反映主讲教师各自研究进展的快速迭代。三年过去了,我们决定将这些经验、教训沉淀成书,为更多的研究新手提供启发。因此,本书是诸位同人友谊的成果、合作的结晶。 初稿形成之后,主要由赵红丹副教授负责协调、统筹、修缮等。他不仅担任主管科研与研究生工作的系主任一职,也很有激情地致力于提高研究新手的方法论水平,并在FT50等知名期刊上发表过大量论文,经验丰富。我至今记得他在我的办公室里向我传授Process、Mplus等在检验被调节的中介及被中介的调节模型方面优劣异同的情景,诚恳且热情。他为本书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此特别致谢。 除了教师,很多研究生也为本书做出了贡献,博士生陈颖颖、陶奕达和硕士生刘婷等都将最新的学术成果、经验体悟分享到了本书中。此外,他们也是本书最早的读者与评阅人。 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吴亚军先生合作的《翻盘》《创业研究经典文献述评》这两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翻盘》一书不仅得到了央视等媒体的广泛传播,也在创业者圈子里获得了很好的反响,一度在京东等热卖榜排名第一。我和他谈了想要出版一部关于管理研究方法的书之后,他立刻响应,并借用他的人脉为本书初稿提供了几百条修改建议,让我不仅错愕,也很懊悔,当然,更加开心。 在此,我们对这些热心人士的意见、鼓励和建议表示真诚的感谢,他们(按姓氏笔画排序)是: 丁 奕 衢州学院 丁桂凤 河南大学 丁海方 浙江外国语学院 于春杰 临沂大学 于洪彦 中山大学 万 兴 南京财经大学 卫旭华 兰州大学 马 俊 贵州大学 马 亮 兰州理工大学 马鸿佳 吉林大学 马 静 温州肯恩大学 王少飞 上海财经大学 王玉晶 哈尔滨工程大学 王成岐 英国诺丁汉大学 王 青 英国华威大学 王 凯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王京安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王治海 新疆大学 王 玲 中国政法大学 王砚波 新加坡国立大学 王振源 华东师范大学 王 涛 法国格勒诺布尔高等商学院 王 娟 南京邮电大学 王 婉 中国海洋大学 王新华 武汉轻工大学 王新春 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 韦荷琳 广西大学 云绍辉 九江学院 尹 奎 北京科技大学 尹 萌 兰州财经大学 邓子梁 中国人民大学 石维磊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柏鲁克分校 卡茜燕 浙江大学 叶文平 暨南大学 叶桂平 澳门城市大学 田新民 上海交通大学 代文彬 天津科技大学 白建磊 山东工商学院 白 胜 西南政法大学 邢小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邢 戈 聊城大学 毕可新 哈尔滨工程大学 朱仁宏 中山大学 朱传书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朱秀梅 吉林大学 朱 沆 中山大学 朱陈陈 宿州学院 朱桂龙 华南理工大学 朱曦济 中央财经大学 乔 辉 武汉工程大学 任俊义 烟台大学 任胜钢 中南大学 邬爱其 浙江大学 庄永耀 昆明理工大学 刘志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刘丽刚 内江师范学院 刘俊华 内蒙古工业大学 刘润刚 常州大学 刘景江 浙江大学 刘静岩 暨南大学 闫 春 山西财经大学 关浩光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汤津彤 美国圣路易斯大学 许长勇 河北工业大学 许 涛 同济大学 阮永平 华东理工大学 孙戈兵 新疆大学 孙灵希 东北财经大学 孙金云 复旦大学 孙海荣 西北政法大学 孙 慧 新疆大学 买忆媛 华中科技大学 苏中锋 西安交通大学 苏 勇 复旦大学 苏 靖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杜兴艳 福建工程学院 杜运周 东南大学 杜 萌 大连大学 李乃文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李允尧 湖南工商大学 李玉峰 上海海洋大学 李立威 北京联合大学 李 宁 美国艾奥瓦大学 李亚琴 扬州大学 李华晶 北京林业大学 李全升 西安交通大学 李纪珍 清华大学 李秀文 盐城师范学院 李炜文 中山大学 李哲鹏 加拿大约克大学 李晓婷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 李晓蓓 韩国成均馆大学 李 峰 江南大学 李乾文 南京审计大学 李雪灵 吉林大学 李雪松 吉林农业大学 杨 松 美国阿肯色大学 杨学儒 华南农业大学 杨 俊 南开大学 杨 洋 哈尔滨工业大学 杨隽萍 浙江理工大学 吴小节 广东工业大学 吴伟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何 雷 临沂大学 余 江 中国科学院大学 邹 波 哈尔滨工业大学 宋 波 上海师范大学 张义明 河北工业大学 张书军 中山大学 张立杰 新疆大学 张有道 兰州交通大学 张陈健 英国巴斯大学 张劲松 中南民族大学 张 奔 华中科技大学 张晓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张 铮 上海理工大学 张 晶 河南科技大学 张 楠 清华大学 张新安 上海交通大学 张 璐 山东大学 张 鑫 河海大学 陈 闯 厦门大学 陈 其 美国得克萨斯基督教大学 陈振华 山东大学 陈海涛 吉林大学 陈娟艺 吉林大学 陈寒松 山东财经大学 苗 青 浙江大学 林 嵩 中央财经大学 易凌峰 华东师范大学 罗兴武 浙江财经大学 罗 瑞 中北大学 罗瑾琏 同济大学 周中允 同济大学 周 平 澳门城市大学 庞玉成 滨州医学院 郑海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房 琳 商洛学院 孟 亮 上海外国语大学 项国鹏 浙江工商大学 赵广军 山东管理学院 赵文红 西安交通大学 赵剑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 赵晓琴 新疆大学 赵新元 中山大学 郝庆升 吉林农业大学 段锦云 华东师范大学 侯胜田 北京中医药大学 俞 薇 新加坡国立大学 姜忠辉 中国海洋大学 洪 晔 天津科技大学 费宇鹏 吉林大学 姚 伟 天津科技大学 姚国荣 安徽师范大学 姚 凯 复旦大学 秦文婷 青岛大学 袁彦鹏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贾建峰 东北大学 夏 凡 法国雷恩高等商学院 夏天添 南昌理工学院 夏清华 武汉大学 顾元勋 北京交通大学 倪文斌 浙江财经大学 徐凤增 山东大学 徐 光 哈尔滨师范大学 徐振亭 临沂大学 徐雪娇 吉林大学 徐德力 常州工学院 奚艳燕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郭桂梅 陕西师范大学 郭 海 中国人民大学 郭 韬 哈尔滨工程大学 唐子俊 江苏理工学院 唐 颖 岭南师范学院 桑大伟 上海交通大学 黄旺明 汕头大学 黄金鑫 广西师范大学 黄嫚丽 华南理工大学 崔 淼 大连理工大学 阎海峰 华东理工大学 梁 正 清华大学 梁 强 汕头大学 宿慧爽 吉林财经大学 彭 伟 常州大学 彭华涛 武汉理工大学 斯晓夫 浙江大学 董保宝 吉林大学 韩 亦 上海财经大学 韩 炜 西南政法大学 程云喜 河南工业大学 程发新 江苏大学 程名望 同济大学 焦 豪 北京师范大学 储智鹏 宁波财经学院 谢富纪 上海交通大学 靳 娟 北京邮电大学 蒲 波 四川农业大学 赖红波 上海理工大学 路江涌 北京大学 窦军生 浙江大学 蔡 莉 吉林大学 蔺 楠 上海财经大学 潘静洲 天津大学 潘燕萍 深圳大学 薛继东 山西财经大学 穆 钰 东华大学 戴维奇 浙江财经大学 戴 燕 合肥工业大学 还是那句话,一个简易、冲动、不完美的开始,要好过一个周密、理性、不落实的计划。因此,尽管本书仍存在诸多局限,我们还是扬帆起航。我们对存在的错误和疏漏全权负责,期待读者、同行及时反馈,我们将在随后的版本中列示诸位的贡献。 于晓宇 2019年8月 yuxiaoyu@vip.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