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装书]华为训战+华为研发(第3版)(2册)

作者
庞涛 张利华
丛书名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
9782101131548
简要
简介
内容简介书籍经济管理学书籍 ---------------------------华为训战--------------------------- 训战是培训界最为津津乐道的培训和人才培养理念之一,它源自人民解放军,发扬光大于华为的战略预备队学习和训练实践。本书试图还原真实的训战,从理念到方法,从消化到创新,回答的核心问题如下: ·到底什么是训战?训战提出的背景和被赋予的使命是怎样的? ·训战是如何实现提升学习效益、加速关键人才培养的? ·训战瞄准的业务场景和需求是怎样的? ·如果要实施训战结合的学习或人才培养项目,其中的一些关键技术、方法,如组织经验萃取、实战演练设计、案例开发应该如何操作? ·随着技术发展,训战的可能进化路径和样貌会是怎样的? ---------------------------华为研发(第3版)--------------------------- 《华为研发》是一本讲创业的书,其中有华为早期创业时的艰难、苦涩、屈身民宅的那段时光。这也是一本提供成功创业实践经验的书,从产品创新到人才激励、项目选择及融资方案。作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一员,华为从学习标杆到走向自主创新再到世界上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它的创业历程值得广大创业企业学习。这还是一本讲研发管理实践的书,读完此书,企业会对研发管理和科研创新拥有全面视角。比自己大1000倍的国际巨头不可战胜吗?书中介绍了早期的华为如何凭借执着的创新精神在较短的时间内战胜不少知名的国际竞争对手。任正非从一无所有到造就中国的世界级创新企业,他是怎么做到的?所有这些在本书中都会为你一一道来。华为精彩的创业、研发管理经验不容错过!
目录



---------------------------华为训战---------------------------


推荐序一 钢铁是这样淬火的
推荐序二 让企业学习力成为商业的驱动力
推荐序三 大道至简,悟在天成
前言 为什么写本书
第一篇 基础篇
2 第1章 理解训战才能驾驭训战
5 训战提出的三大背景
10 训战1.0:搭建基本框架
12 训战2.0:走向业务实战训练深水区
18 训战是颠覆,更是回归
21 第2章 理解场景才能把握关键
24 什么是场景和场景化学习
29 为什么场景化是训战落地的关键抓手
37 场景化学习的常见方式及华为的特色
第二篇 实操篇
46 第3章 校准:对标业务需求
46 对准顶层业务需求,摆脱评估纠结
49 需求的三个层次和六种形式
57 三张表把握需求调研分析的实操要点
64 需求调研实战中的两大核心抓手
69 第4章 蓝图:还原任务场景
71 上接战略、下接绩效的金钥匙
75 如何拆解四类关键任务
79 还原典型场景的四个要素
82 区别两类任务场景的差异
85 第5章 收割:萃取组织经验
85 华为对于经验的体会和认识
88 组织经验萃取发挥业务价值的六大场景
97 华为面向过去的经验萃取
100 华为面向未知领域的项目登舰
107 第6章 取材:开发实战案例
107 正本清源:华为这样理解案例
110 案例在华为应用的五大场景
113 大型复杂案例开发思路
119 中小型案例开发方法
125 案例取名和润色
129 第7章 转化:设计实战演练
129 没有演练,技能学习难以落地
132 两类常规演练的开发要点
137 复杂场景实战演练开发要点
153 第8章 检核:推进以考促训
155 体验华为的“考军长”
158 以考促训是对学习设计的颠覆式思考
164 设计与落实以考促训
166 以考促训的延展:以赛促训和以战代训
174 第9章 出鞘:华为训战的精神锻造
176 精神锻造不是走形式
180 精神锻造的内核是三感营造
184 华为训战中精神锻造的做法
第三篇 升华篇
196 第10章 面向未来的训战
197 面向未来的真实世界中的K12教育实践和趋势
200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07 未来的训战样貌预测
212 附录 华为训战的精品培训
217 参考文献



---------------------------华为研发(第3版)---------------------------


前言
| 第一篇 |
创业篇
第1章 第一桶金2
44岁被骗200万元2
“吃亏是福、上当是福、挫折是福”3
资金不是创业者面临的最大问题5
市场为先、客户为大7
真诚打动客户加盟9
从低端产品组装开始自主研发11
没有技术怎么办15
创造点燃激情的文化氛围18
“做先驱不要做先烈”21
小结23
第2章 初尝败绩24
企业活下来之后做什么24
产品刚推出就没有市场26
要“满足客户需求”而不是“引导客户需求”29
山路上的装机队带来市场影响30
做好市场的深度是做好服务31
理想再好,应止步于竞争对手32
研发就像赌博34
“因为我经历的挫折比你多”35
孙悟空的“救命毫毛”35
方兴未艾的电信市场37
“资深”竞争对手是如何起步的38
小结39
第3章 首个里程碑40
每天都有新面孔40
竞争让通信产品如海鲜上市41
研发部的“红宝书”42
义乌大捷:客户的支持是公司存在的理由43
七天就当上了高级工程师47
屋漏偏逢连夜雨49
小结50
第4章 毕业歌51
C&C08:华为技术的基石51
培养自主研发是正道54
C&C08万门机:在弯道处开始超越56
“为谁干”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56
竞争对手死在哪里58
“游击队式”研发不可长久60
“资深”竞争对手也开始腾飞61
小结62
| 第二篇 |
人才和资金篇
第5章 白条变股份64
企业家也是政治家64
高薪:一半是现金,一半是股份68
不离开就一直在欠华为的钱70
风险投资家加“知本家”73
不拘一格降人才76
荣誉给员工而不给老板78
让人才敬业、乐业:集体奋斗的平台79
华为“虚拟股”之实81
小结82
第6章 谁给华为做风险投资83
如果失败只好跳楼83
资金解困方式之一:技术换市场84
中外合资:国外厂商经验85
资金解困方式之二:广泛吸引“风险投资”87
融资平台的作用:联合发展实现双赢88
融资平台的运作方式:共同出资委托经营90
融资平台的意义:技术拥有方与市场拥有者相结合90
融资平台的结果:五年占据40%的国内市场92
资金解困方式之三:卖掉一块业务给竞争对手93
资金解困方式之四:在各地建区域的合资公司95
资金解困方式之五:首创高科技企业“买方信贷”96
资金解困方式之六:拍卖代理权98
“利益共同体”是获胜的法宝98
小结100
| 第三篇 |
研发管理篇
第7章 中央研究部102
分层式研发显优势102
从“游击队”到“正规军”105
权力下放的同时分层控制106
只有领跑世界的产品才能在世界级竞争中站稳脚跟109
从初战告负到产生“黄金牛”113
没有先进的管理就没有先进的研发115
中研部成为全球研发的“中央”118
霸主出世,思科的1995119
小结120
第8章 新手也能做研发121
不会做“满汉全席”怎么办121
如何较快地突破新产品研发124
跨部门项目组产生合力优势129
如何确保跨部门的研发协作132
从小处做起,从零突破134
代码用刚毕业的年轻人名字命名138
中兴通讯与矩阵管理139
小结140
第9章 失败的教训141
从最失败到最成功的产品141
教训惨痛:“闭着眼睛”研发145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149
对竞争对手估计不足152
小结158
第10章 奖励去美国159
在美国的技术“情报部”:兰博公司159
花小钱,大收获160
国际同步,管理先行162
微软和思科成功在哪里164
小结167
第11章 研发不是赌博168
“如何做科研”本身就是一门学问168
研发体系的“三驾马车”169
预研体系:研发的“千里眼”172
诺亚方舟实验室175
中试部:成熟产品的摇篮177
“搭积木”快速组装新产品180
对外合作:技术拿来主义182
“新开发量高于30%不叫创新,叫浪费”187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190
小结193
第12章 赢在管理194
“软”实力成就差异化竞争优势194
软件开发如何又快又好197
就像“党”管理“军队”200
技术管理的难度不亚于产品开发203
不因暂时的产品成败“论英雄”205
对人的评价不能靠主观估计207
小结210
第13章 花了波音的钱买的不是飞机211
规模迅速扩张导致研发面临崩溃211
IBM如何从规模化后的无效率走出来213
产品做成什么样,不再研发说了算217
产品研发成为各部门都参与的一项投资221
让“明争暗斗”的改革“暗礁”下岗224
让管理如何成为“刷牙”一样的习惯226
新员工求助不用再问师傅228
从技术驱动跨越到市场驱动229
企业富了之后买什么231
站在巨人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233
充分发挥各路英雄作用造就最强中国企业家237
小结242
第14章 核心技术制胜243
如何既有成本优势又有利润243
在针尖领域发展凸起优势251
不断将核心技术转化成产品平台255
产品平台需要与时俱进258
将软硬件平台IC化、货架化263
自主研发操作系统实现高性能与低成本间的平衡265
贡献开源是最快的进步方式270
有研发资源投入才有市场销售的持续成功275
管理创新比技术创新更重要278
小结281
| 第四篇 |
竞争篇
第15章 剑挑霸王龙284
第一剑:攻其不备284
第二剑:改变游戏规则288
后来者如何追上291
第三剑:“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293
第四剑:做大蛋糕华为只拿1%296
小结299
| 第五篇 |
华为怎么度过冬天
第16章 警示:巨人倒下时身上还有温度302
任正非失误成就神一样的对手302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想象力306
盲目骄傲自大导致华为的冬天315
老板勇于认错公司才能有救319
让明白事的人快速决策324
“帝国”崩塌前收到的处处是好消息326
小结333
第17章 最好的防守是进攻334
为什么叫业务与软件部而不是软件部334
否决了六年的手机十分钟决策上341
技术领域无法长期存在投机者348
从单一产品到面向客户的解决方案349
为技术商用主动购买样板局355
华为为什么每年还要请咨询顾问361
置之死地而后生371
小结377
| 第六篇 |
创新是革自己的命
第18章 靠缝隙市场养活自己380
手机终端多年靠小小的数据卡养活380
白牌定制手机之困局386
曾差点作为富士康卖掉389
小结392
第19章 从运营商到消费者,从B2B到B2C393
如何打破没有优势还要竞争的格局393
华为手机转型的遵义会议399
选对人做统帅是所有事业的前提401
是否应赔本赚吆喝地做大规模404
以消费者为本而不再以运营商为本405
分家是为资源到位能及时跟上408
从主动PK小米走红到领跑中国互联网手机411
没有人能够记住世界第二,只能记住第一414
华为手机帝国起飞的引擎是巨大的投入417
核心竞争力制胜420
快速引入顶尖人才让短板成为长板425
小结427
鸣谢428
参考文献430
后记432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