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 王希海 望岳 吴海亮 华为公司数据管理部 |
| 丛书名 |
| 移动开发 |
| 出版社 |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ISBN |
| 9782012119440 |
| 简要 |
| 简介 |
| 内容简介书籍计算机书籍 ---------------------------华为HMS生态与应用开发实战--------------------------- 本书共分12章内容。第1~2章,介绍HMS生态发展历程及HMS Core生态整体架构及接入机制,目的是帮助开发者了解移动应用生态发展历程、HMS发展概况和HMS Core技术架构。第3~11章,介绍Kit快速集成入手,搭建实战环境,深入讲解每个Kit的功能原理,并通过一个支撑所有Kit集成业务的场景,详解每个Kit的实战环节,以帮助开发者了解如何快速接入HMS开放的各项能力。第12章,介绍华为提供的App测试服务及华为应用市场上架过程,目的是帮助开发者快速进行应用多机型测试和上架到华为应用市场。 ---------------------------华为数据之道---------------------------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从技术、流程、管理等多个维度系统讲解华为数据治理和数字化转型的著作。华为是一家超大型企业,华为的数据底座和数据治理方法支撑着华为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地区开展多业态、差异化的运营。书中凝聚了大量数据治理和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有价值的经验、方法论、规范、模型、解决方案和案例,不仅能让读者即学即用,还能让读者了解华为数字化建设的历程。 全书共10章,内容从逻辑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章) 第1章以非数字原生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面临的挑战开篇,介绍了华为在数据治理和数字化转型方面的目标、愿景、蓝图和框架;第2章从企业政策和架构协同的角度,介绍了企业级的数据综合治理体系,理顺了数据与变革、运营、IT之间的协同关系,明确了数据管理的责任主体在业务;第3章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数据的管理方式和要点。 第二部分(第4~6章) 详细讲解了数据治理工作中的三项重点任务:信息架构、数据底座、数据服务。第4章介绍了信息架构的四个组件,给出了建设原则和核心要素,并引出了业务对象、过程、规则三项数字化的建设方向;第5章提出了数据底座建设的整体框架,介绍了数据湖和数据主题连接两个层次的建设实践;第6章以自助、高效、复用为数据服务的目的,提出了对数据进行搜索、加工和分析的消费过程管理方案。 . 第三部分(第7~9章) 系统总结了数据治理的三项关键能力:数据的全量感知、综合质量提升、可控共享。第7章以数字孪生的全量、无接触感知为目标,介绍了数据的硬感知和软感知两类能力;第8章基于PDCA框架,介绍了对企业业务数据异常的全面监控;第9章介绍了如何构建以元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框架,如何建立动静结合的数据保护与授权管理方案。 第四部分(第10章) 基于对“机器认知世界”的理解,我们提出了对数据治理未来的思考,畅想了AI治理、数据主权和数据生态建设。未来已来,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 |
| 目录 |
---------------------------华为HMS生态与应用开发实战--------------------------- 本书赞誉 序 一 序 二 序 三 前 言 第1章 HMS生态概述 1 1.1 移动应用生态分析 1 1.1.1 移动互联网发展简介 1 1.1.2 移动应用生态发展历程 2 1.1.3 移动应用生态的价值分配 5 1.2 华为HMS生态发展历程 9 1.2.1 华为终端与云服务 9 1.2.2 HMS生态发展历程 10 1.2.3 HMS生态发展现状 13 1.3 HMS生态架构 15 1.3.1 HMS能力开放架构 15 1.3.2 HMS隐私合规架构 17 1.4 小结 19 第2章 HMS Core整体介绍 20 2.1 HMS Core能力开放视图 20 2.1.1 开发:低成本快速构建优质应用 21 2.1.2 增长:持续提升用户量和活跃度 23 2.1.3 盈利:利用多渠道实现开发者变现 24 2.2 能力开放机制 26 2.2.1 HMS Core SDK开放模式 26 2.2.2 RESTful接口开放模式 26 2.3 能力接入授权机制 27 2.3.1 API Key使用 27 2.3.2 OAuth Client使用 29 2.3.3 Service Account使用 30 2.4 小结 33 第3章 集成快速入手 34 3.1 注册与实名认证 34 3.1.1 注册账号 34 3.1.2 实名认证 36 3.2 开发环境搭建 40 3.3 创建宠物商城App项目 41 3.3.1 功能需求分析 42 3.3.2 创建Android项目 42 3.3.3 创建签名文件 43 3.3.4 配置签名 45 3.4 宠物商城App开发 46 3.4.1 首页开发 47 3.4.2 宠物视频功能模块开发 48 3.4.3 登录功能模块开发 49 3.4.4 账号注册功能模块开发 49 3.4.5 个人中心功能模块开发 51 3.4.6 设置功能模块开发 52 3.5 小结 53 第4章 Account Kit开发详解 54 4.1 原理和功能分析 54 4.2 开发准备 55 4.2.1 账号注册、实名认证 56 4.2.2 创建应用 56 4.2.3 生成签名证书指纹 58 4.2.4 配置签名证书指纹 58 4.2.5 开通账号服务 60 4.2.6 集成Account SDK 60 4.3 华为账号登录 63 4.3.1 华为账号登录图标设计 63 4.3.2 ID Token模式登录 65 4.3.3 Authorization Code模式登录 73 4.3.4 静默登录 78 4.4 华为账号登出 80 4.4.1 登出业务流程 80 4.4.2 实战编码 81 4.5 华为账号取消授权 82 4.5.1 取消授权业务流程 83 4.5.2 实战编码 83 4.6 自动读取短信验证码 84 4.6.1 自动读取短信验证码业务流程 84 4.6.2 实战编码 84 4.7 小结 87 第5章 IAP Kit开发详解 88 5.1 功能原理分析 88 5.2 开发准备 89 5.2.1 开通支付服务 90 5.2.2 集成IAP SDK 91 5.3 使用PMS创建商品 92 5.3.1 PMS功能原理 92 5.3.2 配置商品 93 5.4 购买商品 98 5.4.1 确认是否支持IAP 99 5.4.2 获取商品信息 100 5.4.3 发起支付 102 5.4.4 确认交易 104 5.4.5 帮助开发者实现补单机制 107 5.4.6 查询已购商品和订单 109 5.5 使用商品 113 5.5.1 理解订阅型商品 113 5.5.2 提供商品服务 116 5.5.3 订阅管理 120 5.6 沙盒测试 122 5.6.1 功能原理 122 5.6.2 实战操作 123 5.7 IAP Server侧功能开放 125 5.7.1 功能原理 126 5.7.2 功能实现 127 5.8 小结 143 第6章 Push Kit开发详解 144 6.1 功能原理分析 145 6.2 开发准备 146 6.2.1 开通推送服务 146 6.2.2 集成Push SDK 147 6.3 获取Push Token 148 6.3.1 请求Push Token流程 149 6.3.2 接收Push Token流程 149 6.3.3 实战编码 150 6.3.4 快速测试 152 6.4 订阅主题 154 6.4.1 订阅主题流程 154 6.4.2 实战编码 155 6.5 AppGallery Connect推送 158 6.5.1 推送到通知栏 158 6.5.2 推送到应用 161 6.6 App Server推送 166 6.6.1 功能原理 166 6.6.2 实战编码 167 6.7 消息回执 174 6.7.1 功能原理 174 6.7.2 实战编码 175 6.8 小结 177 第7章 Location Kit开发详解 178 7.1 功能与架构 178 7.1.1 融合定位 179 7.1.2 活动识别 180 7.1.3 地理围栏 180 7.1.4 地理编码 181 7.2 开发准备 181 7.2.1 开通定位服务 181 7.2.2 集成Location SDK 182 7.3 融合定位功能开发 182 7.3.1 配置定位权限 182 7.3.2 实战编码 183 7.4 位置模拟功能开发 186 7.4.1 选择位置模拟应用 186 7.4.2 实战编码 187 7.5 活动识别功能开发 188 7.5.1 配置活动识别权限 188 7.5.2 实战编码 189 7.6 地理围栏功能开发 192 7.6.1 创建地理围栏 192 7.6.2 实战编码 193 7.7 小结 196 第8章 Site Kit 开发详解 197 8.1 功能原理分析 197 8.2 开发准备 198 8.3 位置搜索 201 8.3.1 关键字搜索 202 8.3.2 地点搜索建议 204 8.3.3 地点详情 206 8.3.4 周边搜索 207 8.4 地理编码 209 8.4.1 正地理编码 210 8.4.2 逆地理编码 211 8.5 获取时区 212 8.6 小结 213 第9章 Map Kit开发详解 214 9.1 功能原理分析 214 9.2 开发准备 215 9.3 创建地图 217 9.3.1 创建地图实例 217 9.3.2 设置地图类型 221 9.3.3 设置内边距 222 9.3.4 实战编码 223 9.4 地图交互 224 9.4.1 地图相机 224 9.4.2 UI控件与手势 226 9.4.3 地图事件 229 9.5 地图绘制 232 9.5.1 标记 232 9.5.2 覆盖物 239 9.5.3 形状 240 9.5.4 瓦片图层 246 9.6 自定义地图样式 249 9.6.1 使用样例 249 9.6.2 样式参考 250 9.6.3 实战编码 251 9.7 路径规划 252 9.7.1 功能介绍 252 9.7.2 实战编码 253 9.8 小结 259 第10章 Safety Detect开发详解 260 10.1 功能原理 260 10.2 开发准备 261 10.3 系统完整性检测 263 10.3.1 功能原理 263 10.3.2 实战编码 264 10.4 应用安全检测 270 10.4.1 功能原理 270 10.4.2 实战编码 271 10.5 恶意网址检测 272 10.5.1 功能原理 272 10.5.2 实战编码 273 10.6 虚假用户检测 275 10.6.1 功能原理 275 10.6.2 实战编码 276 10.7 小结 281 第11章 FIDO Kit开发详解 282 11.1 功能原理分析 282 11.1.1 线上快速身份验证原理 283 11.1.2 本地生物特征认证原理 285 11.2 开发准备 285 11.3 线上快速身份认证 287 11.3.1 初始化FIDO2客户端 288 11.3.2 发起注册流程 288 11.3.3 接收注册处理结果 291 11.3.4 发起认证流程 291 11.3.5 接收认证处理结果 294 11.4 本地生物特征认证 295 11.4.1 指纹认证示例 295 11.4.2 3D面容认证示例 296 11.5 小结 297 第12章 测试及上架 299 12.1 华为云测试服务 299 12.1.1 云测试 301 12.1.2 云调试 308 12.2 提交应用上架 315 12.2.1 登录并发布应用 315 12.2.2 应用基础信息设置 315 12.2.3 分发信息设置 317 12.2.4 提交上架确认 320 12.3 小结 320 附录 HMS生态相关概念 321 ---------------------------华为数据之道---------------------------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第1章 数据驱动的企业数字化转型 1.1 非数字原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挑战2 1.1.1 业态特征:产业链条长、多业态并存3 1.1.2 运营环境:数据交互和共享风险高4 1.1.3 IT建设过程:数据复杂、历史包袱重4 1.1.4 数据质量:数据可信和一致化的要求程度高5 1.2 华为数字化转型与数据治理6 1.2.1 华为数字化转型整体目标6 1.2.2 华为数字化转型蓝图及对数据治理的要求7 1.3 华为数据治理实践9 1.3.1 华为数据治理历程10 1.3.2 华为数据工作的愿景与目标12 1.3.3 华为数据工作建设的整体思路和框架12 1.4 本章小结15 第2章 建立企业级数据综合治理体系 2.1 建立公司级的数据治理政策18 2.1.1 华为数据管理总纲18 2.1.2 信息架构管理政策20 2.1.3 数据源管理政策21 2.1.4 数据质量管理政策22 2.2 融入变革、运营与IT的数据治理24 2.2.1 建立管理数据流程24 2.2.2 管理数据流程与管理变革项目、管理质量与运营之间的关系26 2.2.3 通过变革体系和运营体系进行决策26 2.2.4 数据治理融入IT实施27 2.2.5 通过内控体系赋能数据治理27 2.3 建立业务负责制的数据管理责任体系28 2.3.1 任命数据Owner和数据管家28 2.3.2 建立公司层面的数据管理组织29 2.4 本章小结33 第3章 差异化的企业数据分类管理框架 3.1 基于数据特性的分类管理框架35 3.2 以统一语言为核心的结构化数据管理36 3.2.1 基础数据治理39 3.2.2 主数据治理40 3.2.3 事务数据治理46 3.2.4 报告数据治理46 3.2.5 观测数据治理48 3.2.6 规则数据治理50 3.3 以特征提取为核心的非结构化数据管理52 3.4 以确保合规遵从为核心的外部数据管理54 3.5 作用于数据价值流的元数据管理56 3.5.1 元数据治理面临的挑战56 3.5.2 元数据管理架构及策略59 3.5.3 元数据管理60 3.6 本章小结71 第4章 面向“业务交易”的信息架构建设 4.1 信息架构的四个组件74 4.1.1 数据资产75 4.1.2 数据标准77 4.1.3 数据模型80 4.1.4 数据分布80 4.2 信息架构原则:建立企业层面的共同行为准则81 4.3 信息架构建设核心要素:基于业务对象进行设计和落地84 4.3.1 按业务对象进行架构设计84 4.3.2 按业务对象进行架构落地87 4.4 传统信息架构向业务数字化扩展:对象、过程、规则90 4.5 本章小结95 第5章 面向“联接共享”的数据底座建设 5.1 支撑非数字原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数据底座建设框架98 5.1.1 数据底座的总体架构98 5.1.2 数据底座的建设策略100 5.2 数据湖:实现企业数据的“逻辑汇聚”101 5.2.1 华为数据湖的3个特点101 5.2.2 数据入湖的6个标准103 5.2.3 数据入湖方式106 5.2.4 结构化数据入湖109 5.2.5 非结构化数据入湖113 5.3 数据主题联接:将数据转换为“信息”117 5.3.1 5类数据主题联接的应用场景117 5.3.2 多维模型设计120 5.3.3 图模型设计125 5.3.4 标签设计130 5.3.5 指标设计132 5.3.6 算法模型设计135 5.4 本章小结139 第6章 面向“自助消费”的数据服务建设 6.1 数据服务:实现数据自助、高效、复用142 6.1.1 什么是数据服务144 6.1.2 数据服务生命周期管理149 6.1.3 数据服务分类与建设规范156 6.1.4 打造数据供应的“三个1”162 6.2 构建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数据地图167 6.2.1 数据地图的核心价值167 6.2.2 数据地图的关键能力171 6.3 人人都是分析师175 6.3.1 从“保姆”模式到“服务+自助”模式175 6.3.2 打造业务自助分析的关键能力179 6.4 从结果管理到过程管理,从能“看”到能“管”187 6.4.1 数据赋能业务运营187 6.4.2 数据消费典型场景实践190 6.4.3 华为数据驱动数字化运营的历程和经验195 6.5 本章小结199 第7章 打造“数字孪生”的数据全量感知能力 7.1 “全量、无接触”的数据感知能力框架202 7.1.1 数据感知能力的需求起源:数字孪生202 7.1.2 数据感知能力架构205 7.2 基于物理世界的“硬感知”能力207 7.2.1 “硬感知”能力的分类207 7.2.2 “硬感知”能力在华为的实践213 7.3 基于数字世界的“软感知”能力215 7.3.1 “软感知”能力的分类215 7.3.2 “软感知”能力在华为的实践218 7.4 通过感知能力推进企业业务数字化220 7.4.1 感知数据在华为信息架构中的位置220 7.4.2 非数字原生企业数据感知能力的建设224 7.5 本章小结226 第8章 打造“清洁数据”的质量综合管理能力 8.1 基于PDCA的数据质量管理框架228 8.1.1 什么是数据质量228 8.1.2 数据质量管理范围229 8.1.3 数据质量的总体框架229 8.2 全面监控企业业务异常数据231 8.2.1 数据质量规则231 8.2.2 异常数据监控237 8.3 通过数据质量综合水平牵引质量提升243 8.3.1 数据质量度量运作机制243 8.3.2 设计质量度量245 8.3.3 执行质量度量248 8.3.4 质量改进253 8.4 本章小结256 第9章 打造“安全合规”的数据可控共享能力 9.1 内外部安全形势,驱动数据安全治理发展258 9.1.1 数据安全成为国家竞争的新战场258 9.1.2 数字时代数据安全的新变化258 9.2 数字化转型下的数据安全共享260 9.3 构建以元数据为基础的安全隐私保护框架261 9.3.1 以元数据为基础的安全隐私治理261 9.3.2 数据安全隐私分层分级管控策略263 9.3.3 数据底座安全隐私分级管控方案266 9.3.4 分级标识数据安全隐私271 9.4 “静”“动”结合的数据保护与授权管理272 9.4.1 静态控制:数据保护能力架构272 9.4.2 动态控制:数据授权与权限管理274 9.5 本章小结279 第10章 未来已来:数据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10.1 数据:新的生产要素282 10.1.1 数据被列为生产要素:制度层面的肯定282 10.1.2 数据将进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283 10.1.3 数据资产的价值由市场决定284 10.2 大规模数据交互的企业数据生态285 10.2.1 数据生态离不开底层技术的支撑286 10.2.2 数据主权是数据安全交换的核心287 10.2.3 国际数据空间的目标与原则289 10.2.4 多方安全计算强化数据主权291 10.3 摆脱传统手段的数据管理方式292 10.3.1 智能数据管理是数据工作的未来292 10.3.2 内容级分析能力提供资产全景图293 10.3.3 属性特征启发主外键智能联接293 10.3.4 质量缺陷预发现294 10.3.5 算法助力数据管理294 10.3.6 数字道德抵御算法歧视295 10.4 第四个世界:机器认知世界295 10.4.1 真实唯一的“物理世界”和五彩缤纷的“人类认知世界”295 10.4.2 映射“物理世界”的数字孪生—“数字世界”297 10.4.3 “数字世界”中的智能认知—“机器认知世界”298 10.5 本章小结2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