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装书]华为数据之道+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方法论与实践+中台架构与实现:基于DDD和微服务(3册)

作者
华为公司数据管理部 付晓岩 欧创新 邓頔
丛书名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
9782011171612
简要
简介
这是一部系统讲解如何基于DDD思想实现中台和微服务协同设计和落地的著作。 它将DDD、中台和微服务三者结合,一方面,它为中台的划分和领域建模提供指导,帮助企业更好地完成中台建设,实现中台的能力复用;一方面,它为微服务的拆分和设计提供指导,帮助团队提升分布式微服务的架构设计能力。给出了一套体系化的基于DDD思想的企业级前、中、后台协同设计方法。 本书注重实战,汇聚了大量分布式架构的最新设计方法、思想和理念,同时包含大量的案例和代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经验分享。交互式的行文风格,文字有活力,内容不刻板,简洁易懂。 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 认识中台(第1~4章) 主要从业务中台、数据中台、技术中台以及与之匹配的组织架构等多个方面分析传统企业中台转型应该具备的能力,带你初步了解DDD是如何指导中台和微服务设计,并厘清它们的协作关系。 第二部分 DDD基本原理(第5~11章) 通过浅显易懂的案例讲解DDD的核心基础知识、设计思想、原则和方法等内容,了解它们之间的协作和依赖关系,做好中台实践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部分 中台领域建模和微服务设计(第12~19章) 首先,通过案例手把手带你用DDD方法完成中台和微服务的全流程设计,深刻理解DDD在中台领域建模和微服务设计中的步骤、方法、设计思想和价值;然后,通过一个完整案例带你了解用DDD设计方法完成领域建模与微服务设计的全流程。 第四部分 前端设计(第20~21章) 引入微前端和单元化的设计思想,通过前端微服务化和单元化设计思想,解决业务中台建设完成后前端应用仍然为单体和前后端服务集成复杂的难点。此外,还探讨了基于领域模型的单元化设计方法。 第五部分 中台设计案例(第22章) 采用自顶向下的领域建模策略,通过案例讲解中台设计的完整流程。涵盖业务领域分解、中台领域建模、微服务和微前端设计、单元化设计以及业务和数据如何融合等内容。 第六部分 总结(第23~24章) 结合作者多年的设计经验和思考,阐述单体应用向微服务架构的演进策略、如何避免陷入DDD设计的常见误区、微服务设计原则以及分布式架构下的关键设计等内容。
目录



---------------------------华为数据之道---------------------------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第1章 数据驱动的企业数字化转型
1.1 非数字原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挑战2
1.1.1 业态特征:产业链条长、多业态并存3
1.1.2 运营环境:数据交互和共享风险高4
1.1.3 IT建设过程:数据复杂、历史包袱重4
1.1.4 数据质量:数据可信和一致化的要求程度高5
1.2 华为数字化转型与数据治理6
1.2.1 华为数字化转型整体目标6
1.2.2 华为数字化转型蓝图及对数据治理的要求7
1.3 华为数据治理实践9
1.3.1 华为数据治理历程10
1.3.2 华为数据工作的愿景与目标12
1.3.3 华为数据工作建设的整体思路和框架12
1.4 本章小结15
第2章 建立企业级数据综合治理体系
2.1 建立公司级的数据治理政策18
2.1.1 华为数据管理总纲18
2.1.2 信息架构管理政策20
2.1.3 数据源管理政策21
2.1.4 数据质量管理政策22
2.2 融入变革、运营与IT的数据治理24
2.2.1 建立管理数据流程24
2.2.2 管理数据流程与管理变革项目、管理质量与运营之间的关系26
2.2.3 通过变革体系和运营体系进行决策26
2.2.4 数据治理融入IT实施27
2.2.5 通过内控体系赋能数据治理27
2.3 建立业务负责制的数据管理责任体系28
2.3.1 任命数据Owner和数据管家28
2.3.2 建立公司层面的数据管理组织29
2.4 本章小结33
第3章 差异化的企业数据分类管理框架
3.1 基于数据特性的分类管理框架35
3.2 以统一语言为核心的结构化数据管理36
3.2.1 基础数据治理39
3.2.2 主数据治理40
3.2.3 事务数据治理46
3.2.4 报告数据治理46
3.2.5 观测数据治理48
3.2.6 规则数据治理50
3.3 以特征提取为核心的非结构化数据管理52
3.4 以确保合规遵从为核心的外部数据管理54
3.5 作用于数据价值流的元数据管理56
3.5.1 元数据治理面临的挑战56
3.5.2 元数据管理架构及策略59
3.5.3 元数据管理60
3.6 本章小结71
第4章 面向“业务交易”的信息架构建设
4.1 信息架构的四个组件74
4.1.1 数据资产75
4.1.2 数据标准77
4.1.3 数据模型80
4.1.4 数据分布80
4.2 信息架构原则:建立企业层面的共同行为准则81
4.3 信息架构建设核心要素:基于业务对象进行设计和落地84
4.3.1 按业务对象进行架构设计84
4.3.2 按业务对象进行架构落地87
4.4 传统信息架构向业务数字化扩展:对象、过程、规则90
4.5 本章小结95
第5章 面向“联接共享”的数据底座建设
5.1 支撑非数字原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数据底座建设框架98
5.1.1 数据底座的总体架构98
5.1.2 数据底座的建设策略100
5.2 数据湖:实现企业数据的“逻辑汇聚”101
5.2.1 华为数据湖的3个特点101
5.2.2 数据入湖的6个标准103
5.2.3 数据入湖方式106
5.2.4 结构化数据入湖109
5.2.5 非结构化数据入湖113
5.3 数据主题联接:将数据转换为“信息”117
5.3.1 5类数据主题联接的应用场景117
5.3.2 多维模型设计120
5.3.3 图模型设计125
5.3.4 标签设计130
5.3.5 指标设计132
5.3.6 算法模型设计135
5.4 本章小结139
第6章 面向“自助消费”的数据服务建设
6.1 数据服务:实现数据自助、高效、复用142
6.1.1 什么是数据服务144
6.1.2 数据服务生命周期管理149
6.1.3 数据服务分类与建设规范156
6.1.4 打造数据供应的“三个1”162
6.2 构建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数据地图167
6.2.1 数据地图的核心价值167
6.2.2 数据地图的关键能力171
6.3 人人都是分析师175
6.3.1 从“保姆”模式到“服务+自助”模式175
6.3.2 打造业务自助分析的关键能力179
6.4 从结果管理到过程管理,从能“看”到能“管”187
6.4.1 数据赋能业务运营187
6.4.2 数据消费典型场景实践190
6.4.3 华为数据驱动数字化运营的历程和经验195
6.5 本章小结199
第7章 打造“数字孪生”的数据全量感知能力
7.1 “全量、无接触”的数据感知能力框架202
7.1.1 数据感知能力的需求起源:数字孪生202
7.1.2 数据感知能力架构205
7.2 基于物理世界的“硬感知”能力207
7.2.1 “硬感知”能力的分类207
7.2.2 “硬感知”能力在华为的实践213
7.3 基于数字世界的“软感知”能力215
7.3.1 “软感知”能力的分类215
7.3.2 “软感知”能力在华为的实践218
7.4 通过感知能力推进企业业务数字化220
7.4.1 感知数据在华为信息架构中的位置220
7.4.2 非数字原生企业数据感知能力的建设224
7.5 本章小结226
第8章 打造“清洁数据”的质量综合管理能力
8.1 基于PDCA的数据质量管理框架228
8.1.1 什么是数据质量228
8.1.2 数据质量管理范围229
8.1.3 数据质量的总体框架229
8.2 全面监控企业业务异常数据231
8.2.1 数据质量规则231
8.2.2 异常数据监控237
8.3 通过数据质量综合水平牵引质量提升243
8.3.1 数据质量度量运作机制243
8.3.2 设计质量度量245
8.3.3 执行质量度量248
8.3.4 质量改进253
8.4 本章小结256
第9章 打造“安全合规”的数据可控共享能力
9.1 内外部安全形势,驱动数据安全治理发展258
9.1.1 数据安全成为国家竞争的新战场258
9.1.2 数字时代数据安全的新变化258
9.2 数字化转型下的数据安全共享260
9.3 构建以元数据为基础的安全隐私保护框架261
9.3.1 以元数据为基础的安全隐私治理261
9.3.2 数据安全隐私分层分级管控策略263
9.3.3 数据底座安全隐私分级管控方案266
9.3.4 分级标识数据安全隐私271
9.4 “静”“动”结合的数据保护与授权管理272
9.4.1 静态控制:数据保护能力架构272
9.4.2 动态控制:数据授权与权限管理274
9.5 本章小结279
第10章 未来已来:数据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10.1 数据:新的生产要素282
10.1.1 数据被列为生产要素:制度层面的肯定282
10.1.2 数据将进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283
10.1.3 数据资产的价值由市场决定284
10.2 大规模数据交互的企业数据生态285
10.2.1 数据生态离不开底层技术的支撑286
10.2.2 数据主权是数据安全交换的核心287
10.2.3 国际数据空间的目标与原则289
10.2.4 多方安全计算强化数据主权291
10.3 摆脱传统手段的数据管理方式292
10.3.1 智能数据管理是数据工作的未来292
10.3.2 内容级分析能力提供资产全景图293
10.3.3 属性特征启发主外键智能联接293
10.3.4 质量缺陷预发现294
10.3.5 算法助力数据管理294
10.3.6 数字道德抵御算法歧视295
10.4 第四个世界:机器认知世界295
10.4.1 真实唯一的“物理世界”和五彩缤纷的“人类认知世界”295
10.4.2 映射“物理世界”的数字孪生—“数字世界”297
10.4.3 “数字世界”中的智能认知—“机器认知世界”298
10.5 本章小结299



---------------------------企业级业务架构设计:方法论与实践---------------------------


推荐语
前言
第一部分  业务架构基础篇
第1章 业务架构的发展历程2
1.1 Zachman模型2
1.2 TOGAF4
1.3 FEA和DODAF5
1.4 沉吟至今6
1.5 业务架构的定义8
第2章 业务架构的作用及与IT架构的关系10
2.1 业务架构的作用10
2.2 业务架构与IT架构的关系14
第3章 架构伴侣:业务模型18
3.1 模型与业务模型18
3.2 常见的建模方法21
3.3 建模原则与模型思维的应用25
第二部分  业务架构设计篇
第4章 业务架构的设计起点33
4.1 企业战略分析33
4.2 对标分析38
4.3 组织结构的影响不容忽视40
第5章 业务架构的设计过程44
5.1 价值链分析44
5.2 行为分析:业务领域和业务流程46
5.3 数据分析:企业级数据模型49
5.4 组件分析:行为与数据的结合51
5.5 业务架构的整体逻辑关系53
第6章 业务架构的设计难点56
6.1 基本的标准化方法56
6.2 避免“过度整合”59
6.3 何以解忧,唯有“融合”59
第7章 虚拟案例:商业银行业务架构设计61
7.1 价值链设计61
7.2 存款领域的模型设计63
7.3 贷款领域的模型设计65
7.4 跨领域的标准化67
7.5 组件设计70
7.6 案例总结73
第三部分  业务架构落地篇
第8章 从业务架构模型到业务架构方案76
8.1 业务架构设计不是为了替代需求分析76
8.2 制作业务架构方案77
8.3 小团队的应对之道83
8.4 需要充分解释架构方案84
8.5 努力打造“通用语言”85
第9章 基于业务架构方案的实施过程88
9.1 基于业务架构的设计89
9.2 基于业务架构的协调94
9.3 处理架构调整的原则96
9.4 企业级物有所值吗?100
第10章 建立转型后的长期应用机制103
10.1 项目结束了该怎么办?103
10.2 促进深度融合的需求管理机制106
第11章 这个“笨重”的过程与敏捷沾边吗?110
11.1 传说中和现实中的双模开发110
11.2 与正宗的敏捷对比112
11.3 与非正宗的敏捷对比114
11.4 且行且珍惜115
第12章 企业级的“五难” 117
12.1 捷径难寻118
12.2 文化难建119
12.3 预期难控120
12.4 权责难定121
12.5 长志难立123
第13章 实战:实现了快速设计的案例124
13.1 项目背景及需求124
13.2 设计思路和业务架构方案125
13.3 案例总结129
第四部分  架构方法改良篇
第14章 如何支持面向构件的设计132
14.1 “乐高积木”式的软件设计132
14.2 “颗粒度”问题134
14.3 构件模型的设计方式136
14.4 建立构件模型的虚拟案例139
14.5 构件模型的技术设计建议146
14.6 本章小结148
第15章 构建轻量级架构管理工具150
15.1 构件模型的抽象要素及逻辑关系150
15.2 轻量级架构管理工具的设计原理153
15.3 采集项目信息的价值155
15.4 轻量级架构管理工具的优缺点155
15.5 应用轻量级架构管理工具管理新需求156
第16章 基于构件模型谈谈传统企业的产品创新159
16.1 信息传导:打造信息传递高速公路160
16.2 信息分析:创造高维数据162
16.3 创新平台:扩展构件模型165
16.4 构件模型及其应用设想的不足169
第五部分  业务架构与中台篇
第17章 中台之上172
17.1 阿里中台简介172
17.2 企业文化的作用174
17.3 由业务架构方法可以推导出中台设计吗?176
尾声 对实践的再次思考179
附录A 位置、力量、资源183
附录B 积木式创新187



---------------------------中台架构与实现:基于DDD和微服务---------------------------


序1
序2 为不确定而架构
前言
绪论 1
第一部分 认识中台
第1章 数字化中台初步认识与建设策略 13
1.1 平台是中台吗 13
1.2 中台到底是什么 14
1.3 传统企业中台的建设策略 15
1.4 如何实现前中后台的协同 17
1.4.1 前台 17
1.4.2 中台 18
1.4.3 后台 19
1.5 本章小结 20
第2章 企业中台能力框架 21
2.1 中台能力总体框架 21
2.2 业务中台 22
2.3 数据中台 23
2.4 技术中台 25
2.5 研发运营 28
2.6 云平台 29
2.7 能力聚合 29
2.8 组织架构及中台建设方法 30
2.9 本章小结 31
第3章 微服务设计为什么要选择DDD 32
3.1 软件架构的演进史 32
3.2 微服务拆分和设计的困境 34
3.3 为什么DDD适合微服务 35
3.4 本章小结 37
第4章 DDD、中台和微服务的关系 39
4.1 DDD和中台的本质 40
4.2 DDD、中台和微服务的协作 41
4.3 如何完成中台业务建模 43
4.4 本章小结 46
第二部分 DDD基本原理
第5章 领域和子域:有效分解问题域 49
5.1 领域的基本概念 49
5.2 领域的分解过程 50
5.3 子域的分类和属性 52
5.4 本章小结 53
第6章 限界上下文:定义领域边界的利器 54
6.1 什么是通用语言 54
6.2 什么是限界上下文 57
6.3 进一步理解限界上下文 58
6.4 限界上下文和微服务的关系 59
6.5 限界上下文与子域的关系 60
6.6 本章小结 61
第7章 实体和值对象:领域模型的基础单元 62
7.1 实体 62
7.2 值对象 64
7.3 实体和值对象的关系 68
7.4 本章小结 69
第8章 聚合和聚合根:怎样设计聚合 70
8.1 聚合 70
8.2 聚合根 71
8.3 聚合的设计步骤 73
8.4 聚合的设计原则 74
8.5 聚合的设计模式 75
8.5.1 仓储模式 76
8.5.2 工厂模式 80
8.6 本章小结 81
第9章 领域事件:解耦微服务的关键 83
9.1 领域事件 83
9.1.1 微服务内的领域事件 84
9.1.2 微服务之间的领域事件 85
9.2 领域事件案例 85
9.3 领域事件驱动实现机制 86
9.4 领域事件运行机制 89
9.5 本章小结 90
第10章 DDD分层架构 91
10.1 什么是DDD分层架构 91
10.1.1 用户接口层 92
10.1.2 应用层 93
10.1.3 领域层 94
10.1.4 基础层 94
10.1.5 DDD分层架构的重要原则 95
10.2 DDD分层架构如何推动架构演进 95
10.2.1 微服务架构的演进 95
10.2.2 微服务内服务的演进 96
10.3 三层架构如何演进到DDD分层架构 97
10.4 本章小结 98
第11章 几种微服务架构模型对比分析 99
11.1 洋葱架构 99
11.2 六边形架构 100
11.3 三种微服务架构模型的对比和分析 101
11.4 从三种架构模型看中台和微服务设计 103
11.4.1 中台建设要聚焦领域模型 103
11.4.2 微服务要有合理的架构分层 104
11.4.3 应用逻辑与基础资源的解耦 105
11.5 本章小结 106
第三部分 中台领域建模与微服务设计
第12章 如何用事件风暴构建领域模型 109
12.1 事件风暴概述 110
12.2 基于事件风暴的领域建模 111
12.2.1 产品愿景分析 111
12.2.2 场景分析 112
12.2.3 领域建模 113
12.2.4 微服务拆分与设计 115
12.3 本章小结 116
第13章 如何用DDD重构中台业务模型 117
13.1 传统企业应用建设分析 117
13.2 如何避免重复造轮子 119
13.3 如何构建中台业务模型 119
13.3.1 自顶向下的策略 119
13.3.2 自底向上的策略 120
13.4 业务模型重构过程中的领域对象 126
13.5 本章小结 128
第14章 如何用DDD设计微服务代码模型 129
14.1 DDD分层架构与微服务代码模型 129
14.2 微服务代码模型 130
14.2.1 一级代码 130
14.2.2 各层代码 131
14.2.3 微服务总结构 134
14.3 本章小结 135
第15章 如何保证领域模型与代码模型一致 136
15.1 领域对象的整理 136
15.2 从领域模型到微服务落地 137
15.2.1 领域层的领域对象 138
15.2.2 应用层的领域对象 140
15.2.3 领域对象与代码对象的映射 142
15.3 本章小结 144
第16章 如何实现微服务的架构演进 145
16.1 演进式架构 145
16.2 我们设计的是微服务还是小单体 146
16.3 微服务边界的作用 147
16.4 正确理解微服务的边界 149
16.5 本章小结 149
第17章 服务和数据在微服务各层的协作 150
17.1 服务视图 150
17.1.1 服务的类型 150
17.1.2 服务的调用 151
17.1.3 服务的封装与组合 153
17.1.4 两种分层架构的服务依赖关系 155
17.2 数据视图 158
17.3 本章小结 160
第18章 基于DDD的微服务设计实例 161
18.1 项目基本信息 161
18.2 战略设计 161
18.2.1 产品愿景 162
18.2.2 场景分析 163
18.2.3 领域建模 165
18.2.4 微服务拆分 166
18.3 战术设计 167
18.3.1 分析微服务领域对象 167
18.3.2 设计微服务代码结构 171
18.4 后续的工作 173
18.5 本章小结 173
第19章 基于DDD的微服务代码详解 174
19.1 项目背景 174
19.2 聚合中的对象 175
19.2.1 聚合根 175
19.2.2 实体 176
19.2.3 值对象 177
19.2.4 领域服务 177
19.3 领域事件 180
19.3.1 领域事件基类 181
19.3.2 领域事件实体 181
19.3.3 领域事件的执行逻辑 181
19.3.4 领域事件数据持久化 182
19.4 仓储模式 182
19.4.1 DO与PO对象的转换 183
19.4.2 仓储实现逻辑 184
19.5 工厂模式 186
19.6 服务的组合与编排 188
19.7 微服务拆分时的代码调整 190
19.7.1 微服务拆分前的代码 190
19.7.2 微服务拆分后的代码 191
19.8 服务接口的提供 192
19.8.1  facade接口 192
19.8.2 DTO数据组装 193
19.9 微服务解耦策略小结 195
19.10 本章小结 196
第四部分 前端设计
第20章 微前端架构理念与技术实践 198
20.1 前端项目的困局 198
20.2 如何理解微前端 200
20.3 微前端会带来哪些好处 201
20.4 微前端适合你的项目吗 202
20.5 微前端的实施方案与实践 203
20.5.1 Tailor实践 204
20.5.2 Single-SPA实践 216
20.6 本章小结 224
第21章 微前端:微服务的最佳搭档 225
21.1 前端应用新趋势 225
21.2 业务单元设计 226
21.3 微前端的集成 228
21.4 团队职责边界 230
21.5 本章小结 232
第五部分 中台设计案例
第22章 中台战略下的保险订单化设计 234
22.1 保险为什么要订单化销售 234
22.2 保险业务的复杂性 235
22.2.1 保险与普通商品差异分析 235
22.2.2 业务复杂性分析 237
22.2.3 技术复杂性分析 237
22.3 设计目标、思路和原则 239
22.4 业务中台领域建模 240
22.4.1 分解业务领域 240
22.4.2 核心能力中台 241
22.4.3 通用能力中台 244
22.5 业务单元化设计 251
22.5.1 单元化设计的前提 252
22.5.2 如何进行单元化设计 253
22.6 业务的融合 257
22.6.1 企业级前台应用 258
22.6.2 业务和流程的融合 259
22.6.3 单元化的价值 262
22.7 中台与后台的解耦 263
22.8 数据的融合 265
22.8.1 在线数据服务 265
22.8.2 视图数据服务 265
22.9 本章小结 266
第六部分 总结
第23章 微服务拆分和设计原则 270
23.1 微服务的演进策略 270
23.2 不同场景下的微服务建设策略 271
23.2.1 新建系统 271
23.2.2 单体遗留系统 272
23.3 DDD使用误区 273
23.4 微服务设计原则 275
23.5 微服务拆分要考虑哪些因素 276
23.6 本章小结 277
第24章 分布式架构的关键设计 278
24.1 选择什么样的分布式数据库 278
24.2 如何设计数据库分库主键 279
24.3 数据库的数据同步和复制 279
24.4 跨库关联查询如何处理 280
24.5 如何处理高频热点数据 280
24.6 前后序业务数据的处理 281
24.7 数据中台与企业级数据集成 281
24.8 BFF与企业级业务编排和协同 282
24.9 分布式事务还是事件驱动机制 282
24.10 多中心多活设计 283
24.11 本章小结 283
结束语 284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