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调味品生产与应用

作者宋钢编
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09-01

特色:

酱油是发酵调味品的代表物,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制成的基本调味品,其地位十分重要。与我国一样,东亚国家的日本、韩国也生产酱油,特别是日本,在酱油的生产和研究方面已经走在我国的前面。中国是发酵食品生产历史*长的国家之一,也是*早发明酱油、酱的国家。日本首次出现“酱油”一词是在1597年《易林本节用集》中,而中国早在周朝就出现了类似酱油和酱的发酵调味品,因此比日本要早了2000多年。日本*早的酱叫“金山寺酱”,相传是1250年由信州的禅僧觉心把在中国金山寺学到的制酱技术带回了日本。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之后,日本现在的酱已经发展成以米酱为主,兼有豆酱和加了蔬菜类的即食酱等多种品种,生产技术也实现了现代化。尽管酱油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但是在20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技术人员对酱油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度,无论是在酱油的发酵机理,微生物的筛选提纯,酶的利用,对原料的分析和利用,酱油的成分改善,提高生产工艺的效率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了长足的进展。由于近年来高精度分析装备的普及和运用,许多过去无法搞清的成分定性等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这对进一步改善酱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酱油中在含量上仅次于氨基酸的氮化合物是肽。关于肽的显味性,一般认为并非它本身显味,肽同厚味、味的滑感以及持续性等味的微妙部分有关,并有提高食品显味能力的作用。没有带甜味的二肽,在C的末端带亮氨酸的肽有苦味,带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二肽有酸味。在N的末端上带谷氨酸,在C的末端上有亲水性氨基酸的三肽有鲜味。在酱油的氮成分中,肽态氮占15%-18%。如表1—1—18所示,当对酱油进行水解后发现,氨基酸总量增加了约30%,这些氨基酸包括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亮氨酸、赖氨酸。用Dowex50对酱油中的氮成分进行划分,几个氨基酸连在一起的低级肽占60%,有10个以上氨基酸的高级肽占30%,大小介于两者之间的中级肽占10%,它们在总氮中分别占9.5%、4.4%、1.2%。赖氨酸、丙氨酸、甘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的70%-80%是游离型的,20%—0%是肽态的。谷氨酸的65%是游离型的,7%是肽态的,28%是焦谷氨酸态的。酱油中不存在谷酰胺。有人认为酱油中存在着10种以上的肽。还有人分析了酱油中肽的种类,认为中性肽有8种;与糖结合,只由夕—羟化氨基酸组成的中性二肽有3种;酸性肽有4种;同样是与糖结合的酸性二肽有11种;另外还有几种酸性三肽。表1—1—19所示为酱油中残存的肽。有报告说不认为这些成分与酱油香气成分有直接的关系。(5)在蒸豆上接种曲菌,做成酱团,吊在房檐下,或在曲室中做成曲团。曲团有大有小,越大其内部越易形成厌气环境,越易产生乳酸发酵(主要是E.faecalis菌),pH降低之后就可以防止杂菌增殖。这时的曲团表面变得稍微干燥了些,便于曲菌繁殖,直至曲菌将曲团表面都覆盖住。接下来是拌料和入罐(池)发酵。拌料时*要注意的是必须将食盐同其它原料混合均匀,食盐的浓度一定要一致,否则会出现将异常发酵的情况。浓口酱油的原料配比一般是蛋白原料(大豆或脱脂大豆)55 淀粉质原料(小麦,麸皮)45,再加饱和食盐水12(水)。比如干原料是10t(kL),在其中加饱和食盐水12t(kL)。饮和食盐水加多了,食盐浓度大发酵受到抑制,酶分解蛋白质的速度慢;食盐水加少了则酱醪中的食盐浓度低,发酵速度加快,分解得也快,酸败的危险性增大。现在使用11.5(水)的较多,这样的酱油成品的固形物含量较高。为了防止杂菌的污染,可对成曲添加一定量的冷却到5℃的饱和食盐水,拌匀后再添加106个/mL的户.Halophilus菌进行乳酸发酵,然后再搅拌,这样有利于进酵母发酵和酱油生香。对酱醪的管理包括搅拌,测酱醪温度和pH等工作。必须让食盐完全渗入到曲的内部去,这就需要搅拌,但又不能搅拌得太过分,否则酱醪会变成黏性醪,醪的内部成为厌气性环境,不仅氮的利用率下降,酵母发酵也会受到阻碍,香气变坏。刚开始发酵时是每周搅拌一次,醪温约20℃维持7-lOd。pH下降后添加酵母(Z.rouxii和C.Versatilus,添加量为前者105个/mL,后者106个,mL)。为了促进酵母发酵,添加后让醪温升至25℃,增加空气搅拌的次数,在酵母发酵的*旺盛期,夏季一般2-3d搅拌一次,冬季是8—10d搅拌一次。如果原料是豆粕,由于豆粕容易碎,应比大豆原料的搅拌次数少些。有的厂是在投料后就立即添加酵母,但在添加C.Versatilus时还是等pH降到5.3左右后再进行的为好。添加的Candida菌*好是在酱醪中培养起来的含有大豆分解物的种菌其添加效果*佳。有时在很适合于酵母生长的条件下添加Z.Rouxii酵母菌,酵母仍不繁殖也不发酵,究其原因是由于酱醪中有了能杀死酵母的酵母(Killeryeast)。这种能杀死酵母的酵母也是耐盐性的,其活性常随着食盐浓度的增大而得到加强,阻碍Z.Rouxii酵母菌的生长。现已从酱油醪和酱醅中分离出了能阻碍Z.Rouxii酵母生长的酵母若干种,它们是Hansenulaanomala(出自酱油醪),Pichiafarinosa(出自酱曲)以及kluyveromycesthermotolerans,它们都具有很强的耐盐杀性。这当中kluyveromyces属酵母的K.Vanudenii和K.Lactis无论是否存在食盐都表现出了杀性。接下来是利用端肽酶(从肽的某一端开始顺序切断肽链的蛋白酶)分解上述的一次反应液。先将上述进行过杀菌处理的反应液的温度降到60℃左右,投入端肽酶,慢慢地搅拌。所选择的端肽酶的活性要强,反应的速度越快越好,这是因为用内肽酶进行分解已经拖了很长的时间,为了避免反应液受杂菌感染和变质,用端肽酶进行的反应时间应尽量短些。用内肽酶分解原料后,反应液中产生了某些疏水性氨基酸,因而带些苦味。为了减少和消除苦味,同时让反应液产生大量鲜味成分,需要使用端肽酶。端肽酶可以把尚未完全分解的肽链分解开,生成大量游离氨基酸。用端肽酶进行分解时,分解的时间因受该酶活性和反应条件的制约而不尽相同,但一般需反应15h以上。接下来于90℃对经过端肽酶处理的反应液进行加热杀菌处理,过滤后以减压浓缩等一般的方法进行精制,就可以得到与一般动物提取物产晶基本相同的浓缩液,还可以制成粉末调味品。另外还可以作为生产其它食品的原材料使用。(三)与动植物蛋白分解物(HAP和HVP)的异同不同之处是动植物蛋白分解物(如大豆蛋白和小麦谷朊分解物,用鱼粉或动物明胶的蛋白分解物等)是用盐酸或蛋白酶分解得到的,一般来讲用盐酸法分解得到的产品其氨基酸的游离率高(80%-90%),鲜味强,但有轻微的异味;酶解法得到的产品的氨基酸游离率要低一些,存在许多未完全分解的肽,鲜味稍弱,但增厚味能力较强。在产品形态上既有液体的也有粉末状的。这些产品在鲜味的表达上因其氨基酸的组成不同而有所差别,一般情况下谷氨酸的含量*多,同时还含有天冬氨酸、甘氨酸、精氨酸、缬氨酸等许多氨基酸,氨基酸以外的成分极少,如糖分、纤维质和灰分等。与之相比,增鲜(厚)味剂不仅生产方法完全不同(如上所述是按配方组合的),在鲜味的表达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增鲜(厚)味剂不仅有鲜味,还可以有酸味(含有机酸)、甜味(甘氨酸和糖分等)、咸味(食盐)和厚味(不但有长肽链,还有吡嗪类等成分),还能根据调味的对象食品做出相应的味道设计和选择。在原料的使用上,动植物蛋白分解物经常是作为增鲜(厚)味剂的原料之一使用的,比如许多增鲜(厚)味剂中都注明有动物或植物蛋白分解物等。它们的相似之处是除了都可以表达鲜味之外,特别是酶解法得到的动植物蛋白分解物,由于存在大量的肽成分,在增强厚味上与助厚味剂有着类似的效果。(四)与酵母精的异同酵母精也是近年来开发出的一种新型调味品,它是用酵母(面包酵母、啤酒酵母以及海鲜酵母等)为原料,采取自我消化、酶解、热水提取以及酸加水分解等方法,经过提纯(除曲体)、过滤、浓缩、调整以及喷粉等工艺生产出来的。酵母精的主要构成物质是酵母细胞核内的核酸成分(如肌苷酸和鸟苷酸)以及氨基酸、肽等,其中核酸物质的含量比较高。一般认为酵母精作为调味品使用的基本功能有如下4点:①是增加味的宽度和厚度,增强味的浓厚感。可以说这是使用酵母精所能得到的*大功效,构成这一功效的主要成分是未完全分解的核酸系成分和肽链,它们基本不显味,或稍带有苦味;②是熟化或者叫陈化味的感觉,让刚刚形成的尚未平衡的味道迅速找到平衡点,或者是弥补或减弱味道上的某种欠缺。③是赋予味的持续感(后味),这是食物被吞咽下去之后仍留在舌头上的味,能增加人对味道的满足感;④是增加一些杂味,这同②的熟化功能相反,使本来缺乏特点的平淡味道出现某些变化,产生些微妙的感觉。可以看出,酵母精的上述功能同增鲜(厚)味剂有类似之处,都能增加厚味和后味,而且两者因含核酸成分,对味精都具有某种增大鲜味的作用。酵母精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成为增鲜厚)味剂的原料之一。但酵母精同其它单独的产品一样,在功能和味道表达上不会有大的变化,再加上其价格一般较高,在使用范围上比增鲜(厚)味剂要窄,当然在味道的变化方面也远比不上增鲜(厚)味剂多,特别是在增鲜上,酵母精的作用是有限的。……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