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啊找啊找朋友

作者余逸群主编:李琳
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06-01

特色:

片断:察到当今的独生子女学生除学校、班级、团队等群体外,他们当中还存在着众多的自发的伙伴群体。这类伙伴群体对学校组织的整合状态以及独生子女性格的塑造均有多种作用和影响,所以,越来越引起教育学界、社会学界的关注。为使人们对独生子女伙伴群体的概念、理论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对此作一梳理与概述。一、什么是独生子女伙伴群体1.群体独生子女从出生到成年,谁都不能离开伙伴、家庭、学校及工作场所等群体而孤立地生活。他们是在群体的制约、影响下逐渐成长起来的。要了解独生子女伙伴群体的概念,需先了解“群体”这一概念。什么是群体呢?社会心理学研究指出,群体是指由于某些相同的心理、社会原因以特定方式组合在一起进行活动且相互制约和影响的人群,或人们的共同体,有时也称为“团体”。虽然群体是由个体所组成的,但并非任何由个体所组成的人群,都可以称之为群体,如公共汽车上的乘客群、马路上围观的行人群都不能归人这一概念。因为他们之间不存在依附关系,不发生互动,彼此间无大的影响作用。而群体应有这样的特点:其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需要,具有某种结构形式,使成员处于一定关系之中,从而确保经常的相互接触与共同任务的完成;具有自己的规划和心理倾向,并对其成员发挥影响与作用;有思想、情感、兴趣等方面信息的交流;有群体意识。依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把学校、班级、团队、社团、伙伴群体等称为群体。2.独生子女伙伴群体鉴于上述对群体概念的认识,我们可以对独生子女伙伴群体的概念作这样一个表述。独生子女伙伴群体,是指分布在独生子女中间的、以某种较为稳定的亲密关系为纽带的共同体。参照群体的特点,我们认为独生子女伙伴群体通常具有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点,如伙伴成员之间的社会互动频率相对较高,有速度较快、深度较大的信息沟通,内部存在一定强度的群体认同,具备强烈的互助期待,能自发产生出多种作用的核心角色等等。3.独生子女伙伴群体的分类对独生子女伙伴群体的分类,可从独生子女伙伴群体与学校、班级、团队、社团等群体的宏观层面来划分,也可从独生子女伙伴群体的微观层面来划分。就宏观层面而言,可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独生子女的社会活动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来进行,一个是正式的,另一个是非正式的。正式的社会活动是指独生子女在群体之中按照计划、目标完成公开的、特定的、有义务的活动。非正式的社会活动主要是指独生子女之间自发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的交流活动。与此相应,群体根据自身在独生子女社会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可分成正式的与非正式的两种。后记:写这样一本书,是我多年的夙愿。从十余年前走出大学校门,涉足青少年研究、尤其是其中的独生子女研究这个充满诱惑的领域,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选题,收集有关材料。可阴差阳错,先写成的却是《如何养成孩子健全的品格》、《跨世纪公民通行证——独生子女社会适应能力对策研究》等几本书。也好,它们仿佛是为本书的研究和撰写在宽阔的思路和视野里作了充分的准备。凑巧的是,在1996年上半年,我申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北京市教委的人文社科课题,该选题获准立项,终于使我有了专门的时间和精力来深入、系统地从事研究。本书的完成,凝结着众多前辈、师长、同事和亲人的关心与支持。尤其是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所长王殿卿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所长、博士生导师裴娣娜教授悉心审阅和鉴定了此书稿,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王殿卿教授认为:“今天的独生子女将是21世纪我国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素质如何,将决定他们能否支撑家业、立足社会,为国家与民族的昌盛做出贡献。因此,本书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本书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1.对独生子女的性格特征、结构、类型及其形成的社会环境与条件,都作了比较扎实的研究与阐述;2.对独生子女伙伴群体的界定、分类、功能与价值等,都有比较透彻的分析与理论上的概括;3.从多角度、多层面,实证研究了独生子女伙伴群体的一般特征、类型、活动内容、交往方式、群体核心等,这是书稿中*精彩部分;4.以大量数据和典型案例为基础,研究了过失型、犯罪型独生子女特殊群体,足以引起广大家长、教师、社会各界的警觉与关注;5.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新成果,对独生子女个体与群体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独生子女良好性格的塑造的探讨,有助于当前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的理论建设。”裴娣娜教授认为:“本书稿将独生子女性格研究置于同龄伙伴关系中进行系统分析,将群体关系做了正式与非正式的科学区分,强调要研究非正式伙伴群体对独生子女性格形成的影响及作用,从而突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仅从学校正规的集体教育、家庭教育研究的框架,开拓了当前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新思路。从这一意义上讲,这是一本角度新、立意高、且具开拓性的书稿,不仅为寻求有针对性的独生子女教育政策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而且对学校和家庭教育有重要实践指导作用。”“该书稿体例结构合理,指导思想明确,注重了思想性和科学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有机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结合,同时注重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层面思考问题,使本书有一定的新颖性。该书稿文字流畅,可读性、趣味性强。”这些评价使我深受鼓舞。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我的妻子王君为使我专心研究本选题和撰写本书稿,更多地分担养育我们的幼子的重负。说来也怪,我的幼子在我撰写书稿时,竟能一改他那活泼好动、调皮吵闹的习性,变得安静、听话,很少来打扰。没有她母子俩的理解与支持,恐怕难有这部书稿。对此,深表谢意!特别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李琳同志,本书稿是在她的热忱促成下付梓的,并对她在编辑加工书稿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致谢!余逸群1999年4月6日于北京甘家口

推荐

车牌查询
桂ICP备20004708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