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
经济资源在任何时候都是稀缺的、有限的,社会必须有效率地利用其所拥有的资源。实际上,正是因为稀缺性和追求效率的愿望,才能经济学成为一门重要而独立的学科。
第二节商品的供给和供给曲线一、供给和供给函数一种商品的供给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在某一特定价格水平上,生产者愿意并能够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关于供给量的概念应该注意:首先,供给量是生产者希望出售的商品数量而不是实际出售的商品数量;其次,供给量是生产者能够出售的商品数量,即它是有效的供给;如果只有供给愿望而没有供给能力,不能形成有效的供给。当然,即使有了供给能力而没有供给愿望,也不能形成实际的供给。由此可见,供给必须是两个条件同时具备。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包括:该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以及其他因素。在经济学中,习惯上把由商品自身价格变化引起的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化称做供给量变动;而把除价格以外的因素引起的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化称做供给变动。除商品自身价格以外的因素各自对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影响如下:(1)生产成本。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成本上升会减少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的供给量减少。相反,生产成本下降会增加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的供给量增加。而生产成本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或资源的价格。当生产要素价格上升时,以同样的生产成本只能生产较少的产品;当生产要素价格下降时,同量的生产成本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2)生产的技术水平。生产技术的改进、革新或者重大突破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提高,即以较少的生产要素生产出等量的产品,或者等量的生产要素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在一般情况下,给定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的利润,生产者会提供更多的产品。(3)相关商品的价格。这里所指的相关商品并非仅仅指替代商品和互补商品,更多的是指在生产要素或资源的投入和使用等方面与本商品的生产存在竞争关系的那些商品。譬如,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产都需要土地,当经济作物的价格上涨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土地用于种植经济作物所带来的利润就会增加,相应地将土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机会成本增加,结果导致农业生产者减少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粮食的供给就会因此减少。(4)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生产者通常对未来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状况等等都会有自己的估计和预测。基于不同的预期,生产者会调整当前的生产规模以适应未来的市场。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看好,预期商品的价格会上涨,生产者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就会扩大生产,从而增加供给量;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是悲观的,预期商品的价格会下降,生产者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就会压缩生产,从而减少供给量。(5)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对商品的供给量有影响的因素外,其他因素还包括商品市场中生产者的数量变化、生产者生产经营目标的变化、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如环境保护、工作安全保护、*低工资等方面的立法,政府管制、税收征管等)的变化等等。对于个别行业,某些特殊因素也会影响供给量,如气候条件对于农业和建筑业都有显著的影响。所谓供给函数是用来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和影响该供给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表达式。也就是说,在以上的分析中,影响供给数量的各个因素是白变量,供给数量是因变量。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是所有影响这种商品供给数量的因素的函数。如果假定其他因素均不发生变化,仅考虑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对其供给量的影响,即把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只看成是这种商品价格的函数,则供给函数就可以表示为:式中,P为商品的价格;Q,为商品的供给量。二、供给表和供给曲线供给函数Q=F(P)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这种函数关系可以分别用商品的供给表和供给曲线来加以表示。商品的供给表是把某种商品的每一价格水平与其相对应的供给数量之间的关系用表列形式表示出来,如表2.2所示。从表2.2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譬如,当商品价格为8元时,商品的供给量为70个;当价格下降为5元时,供给量下降为40个;当价格进一步下降为2元时,商品的供给量减少为10个。商品的供给曲线是根据供给表中商品的价格一供给量的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绘制的一条曲线。图2.2是根据表2—2绘制的一条供给曲线。在图2.2中,横轴OQ表示商品的数量,纵轴OP表示商品的价格。在平面坐标图上,把根据表2—2中每一个商品的价格一供给量组合所得到的相应的坐标点A、B、C、D、E、F、G、H依次连接起来的线,就是该商品的供给曲线,它表示在不同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数量。供给曲线是以几何图形来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和需求曲线一样,供给曲线也是一条光滑的和连续的曲线,它是建立在商品的价格和相应的供给量的变化具有无限可分性的假设之上的。同需求曲线一样,供给曲线可以是直线型的,也可以是曲线型的。如果供给函数是一元一次的线性函数,则相应的供给曲线为直线型的,如图2.2中的供给曲线。如果供给函数为非线性函数时,则相应的供给曲线是曲线型的。在微观经济分析中,使用较多的是线性供给函数。线性供给函数的通常形式为:建立在供给函数基础上的供给表和供给曲线都反映了商品的价格变动和供给量变动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表2.2中可见,商品的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相应地。在图2.2中的供给曲线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为正值。它们都表明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成同方向变动的关系,此为供给规律。至于供给曲线为什么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或者说,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成同方向变动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这将在第八章的完全竞争市场的产量与价格的决策中进行讨论。第三节商品市场的均衡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已经知道,需求曲线说明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在每一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是多少;供给曲线说明了生产者对某种商品在每一价格下的供给量是多少。但是,它们都没说明这种商品本身的价格究竟是如何决定的。那么,商品的价格是如何决定的呢?微观经济学中的商品价格是指商品的均衡价格。商品的均衡价格是在商品的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均衡的含义在西方经济学中,均衡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的重要的概念。均衡的*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经济事物之所以能够处于这样一种静止状态,是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经济事物的各参与者的力量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抵消,也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方面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正因为如此,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往往在于寻找在一定条件下经济事物的变化*终趋于静止之点的均衡状态。在微观经济分析中,市场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假定各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二、均衡价格的决定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从几何意义上说。一种商品市场的均衡出现在该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和市场供给曲线相交的交点上,该交点被称为均衡点。均衡点上的价格和供求量分别被称为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市场上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被称为市场出清的状态。现在把图2-1中的需求曲线和图2-2中的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用图2—3说明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的决定。……